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德育工作者要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手段、更新教育内容,开创高校德育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难度增大,大学生德育的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网络的世界是无国界、无樊篱的,信息在这里可以瞬间产生并迅速传播,不受控制。因而,有益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合法的信息和非法的信息、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鱼龙混杂,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

(2)信息多元化冲击了教育者在信息接收和信息处理中的权威地位。传统的德育信息和知识内容是可控的,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可以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强调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而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建立在一个平等的交互式平台上,彻底打破了传统德育中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于精力旺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平等自由的大学生,网络这个平台无疑更具有吸引力。而教育者则失去了宣传、解释、教育的优先地位,使自己的权威地位面临着挑战。

(3)网络时代,大学生能够接收到海量的信息,而我们有些德育工作者尚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知识更新和获取方面可能落后于学生。教师的“水土不服”直接影响了德育课堂的说服力,导致了大学生在接受德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接受不良的现象,如拒绝接受、虚假接受、言行不一的接受。

(4)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内容丰富,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教师在传统方式下掌握的信息量。思想政治课上讲授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但有些内容和实例可能是落伍的,不适应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去甚远,教师不能贴近学生,自然就不能打动学生。

(5)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不同于传统的交往,年龄、性别、身份都可以被掩盖,外界也难于对网络使用者进行监督,传统社会道德约束在这里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人——机——人”这样一个环节,人际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大大减弱。大学生如果长期沉溺于网络,会形成自我封闭,引起现实中的人际情感疏远,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并且网络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分裂和心理障碍。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1)重视大学生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的德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真正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平等,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关注现实和社会,简单的、灌输式的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学生接受德育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走到学生中去,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对他们的思想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使他们的需要能够朝着低级到高级、个体到社会的方向转变。

教育者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德育的“以人为本”也应该包括教育者,给教育者充分发挥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教育艺术和方式,而不是把他们看作是上级政策、精神的传达者和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者。只有充分发挥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接受效果。网络时代,各种歪理邪说、迷信和错误言论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快速、广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德育,就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引导学生。

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运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德育的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德育资源以及网络平台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坚定的理论信仰、崇高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网络中选择正确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目前,各高校授课基本上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象性和可读性。多媒体教学给德育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得教学信息更形象、更直观、更亲切,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网上的热点问题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与学生互动,加强沟通。如辅导员可以建立工作博客,注册“开心网”“人人网”,参与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活动中来,并借此德育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参加学生的QQ群、飞信群,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展开讨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积极的正面影响,努力剔除负面影响,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莹华,刘世丽.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心理的

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2]沈杰.透视网络文化[J].半月谈,2002(6).

[3]张红保,王守忠.高校德育体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0(1).

[4]高中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学德育原则的重新论证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