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如何成为早报市场“第一品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如何成为早报市场“第一品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早报第一品牌

2000年6月1日,新闻晨报正式改版推出,是上海每天最早面市的都市综合性日报,几年来历经3次大规模改版,目前日均74版,日发行量一度达到70万份。2005年,为控制发行成本,优化读者群,提高广告到达率,经过一系列调价措施,目前新闻晨报发行规模在上海早报市场上排名第一,在日报市场上,仅次于新民晚报。

新闻晨报的广告市场份额更加令人瞩目。2005年是新闻报广告经营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第五个年头,新闻晨报的广告营收比2004年递增21%,实现了营收、利润同步以百分比两位数速度增长。

2006年根据慧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排名,新闻晨报广告经营额取得了上海第一、全国第二的骄人成绩,全国排名仅次于老牌大报广州日报。显然,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新闻晨报这张年轻的都市报,不但在全国范围名列前茅,而且已经把本地老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是由其核心竞争力所决定的。任何在市场上取得过成功或正在取得成功的报纸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三驾马车”――采编、发行、广告相对应的是新闻晨报的新闻竞争力、发行竞争力和广告竞争力。新闻竞争力、发行竞争力和广告竞争力拧合在一起,构筑新闻晨报统一的品牌生命力,显现出自身的品牌价值。核心竞争力带来巨大广告效益

新闻晨报广告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高度专业性的经营模式

新闻晨报目前采用广告总制,广告总制的特点是获得总权的公司专业性强、业务能力强、规模大。其通过招募专业性更高的二级广告公司,进一步细分广告市场,分行业、分类型攻占广告市场。

使用广告总制其优势是显性而量化的。一方面,弥补了报纸自身经营人才缺乏的弱势,减少了大量的广告经营机构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释放报纸的经营压力,在政策、市场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中,借助富有经营经验的专业广告公司快速与市场接轨。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是新闻晨报的广告总公司,也是上海最重要的平面媒体经营公司之一,其不仅有经营申江服务导报的成功范本,而且同时沪上多家主流媒体的广告经营。自2004年至今中润解放公司连年100%完成广告标的,广告额分别占到新闻晨报广告总收入的71%(2004年)、76.3%(2005年)和78.2%(2006年)。

当然,总制也存在一些经营上的风险,比如,原来报纸本身对广告客户群的把握较弱,采取了广告总制后,势必使得报社与广告客户之间存在一级乃至数级的公司,这些公司成为了真空隔离带,报社与广告客户的直接沟通受到阻隔。又如,某些广告主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完全依赖于企业广告负责人和广告公司的个人关系。这对于人员流动频繁的广告公司来说,某些业务合作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

新闻晨报在经营中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缺陷,及时沟通广告总公司,以中润解放传媒公司牵头,设立大客户联席会议模式。这一点对于高度依赖总制经营广告业务的报纸而言至关重要。

2 双赢的广告平台

新闻晨报自2003年以来,陆续开创了一系列的经营性周刊,如房产周刊、汽车周刊、人才周刊、健康周刊、一周间和E数码(现名为数码情报)。这些周刊虽然本身属于新闻编辑内容,与广告经营严格分开,但行业性周刊的设立、内容的互动,起到吸引更多广告的“火车头”作用。

新闻晨报以敏锐的市场意识,随时根据广告市场热点的轮动和读者的关注变化,适时出版广告资讯类型的专刊或特刊,而且为广告淡季找出一条“淡季不淡”的发展道路。2006年开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对医疗服务、药品、保健品、楼盘、投资理财等众多广告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磅整治,这是规范中国广告市场的一把“利剑”,但不可否认也暂时对整个报业市场的广告经营带来了重大冲击。怎样在相对惨淡的市场氛围中,以主管部门满意、读者认同、广告商认可的形式完成广告经营指标?新闻晨报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房产特刊推出了“千万助购”、“老记看盘”大型楼盘策划活动,基金特刊组织了“十佳基金评选活动”,“金奥运”特刊瞄准了2008奥运的赞助商,信用卡专刊针对银行业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旺季……这些广告的策划,不但解决了新闻晨报自身暂时的经营难题,而且积聚了读者人气,吸引了更多广告商的眼球。

3 防微杜渐的广告审查制度

新闻晨报采用环环相扣的广告三审制度,对外严格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工商文件来把关广告公司递送的广告文案,对内严格执行广告公司之间的运作技术规范,使以中润解放公司为主的三家广告公司之间优势互补,呈良性循环态势,争取做好1+1+1>3的增效方程式,使公司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互为犄角的联合,目的是做大、做好、做强新闻晨报的广告经营,追求广告效益最大化。

核心竞争力赢得可观市场份额

1 提价策略何以能“逆市而行”

2005年7月,在报业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由集团主要领导直接决策,新闻晨报做出了一个令业内外震惊的决定――将零售价从0.5元提到0.7元。从常规思维来说,报纸涨价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在新闻晨报拥有25万固定读者和35万流动读者的这种稳占市场头把交椅的情况下,这次提价行动议论纷纷。

2 核心竞争力带来涨价空间

根据简博市场调查公司2005年所作的新闻晨报市场跟踪调查反馈,有几点很值得注意:在大多数的读者心目中,新闻晨报在目前日报市场中,不仅“信息全面”、“有年轻感”,而且“价格便宜”,综合来说,就是“性价比好”。这说明,新闻晨报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比拼中,其竞争力在多方面得到了体现,31%的读者认为新闻晨报“便宜”,更说明新闻晨报尚有涨价的空间。

2005年当年,新闻晨报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在新闻晨报的强势影响下,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都被动地处于盘整状态,没有大的进攻性市场措施。据当时调查了解,上海一家综合性的都市报正采取紧缩投资政策,也就是控制发行量,上海另一家早报据称会适当调整定位,但波动不大,而一家发行量较小的日报则更是不堪重负,基本退出竞争。可以说,正是新闻晨报在采编、广告、发行这三驾“马车”上体现出的核心竞争力,为新闻晨报提供了宽松的提价环境,在这样一个大盘盘整的宏观环境下,提价的负面效果降到了最低。

3 实际操作切合市场规律

新闻晨报提价日选在2005年7月1日。这个日期很讲究,7月份离年末大征

订还有几个月,这给多数读者提供了习惯新价格的缓冲期。如果7~10月读者能接受这个零售价格,那么,2006年订阅价格,也随之提为每天每份0.7元。

实际操作上,市场的营销规律和风险预案都被扎扎实实地布置到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中。大的方向是,50万份为这次提价后发行的目标数,45万份为止损线,设定在两个月内回升至50万份。

具体实施上,新闻晨报将调价的第一周设为销售人员心理过渡期,而第二周开始作为购买人心理过渡期。从提价第一天(7月1日)开始,新闻晨报选择了市区内最具代表性的虹口、杨浦、黄浦、徐汇、长宁、闸北、普陀及环线外的嘉定地区,作为跟踪调研的采样区域。

第一天调研发现,尽管前期作了宣传,但仍有不少读者不知调价。听说新闻晨报涨价后,多数人一般还会购买新闻晨报,但也有放弃购买的。同时,调研还发现,新闻晨报销售速度与调价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第一天的发行量为48.7万份。

第二天调研发现,绝大部分读者已经了解这一举措,不少摊贩准备了大把的零钱准备找零,开始接受新闻晨报调价这一事实,理性地以销售好坏决定要报数量。

提价一周时(7月7日),报贩的销售信心继续恢复,实际发行量也重新回复到50.7万份,比计划提前2个月实现目标。同时,读者也对此次提价表现出了理解和适应。

4 逆流而上提高竞争门槛

新闻晨报从0.5元成功提价至0.7元,直接效果是为集团增加收入2400万元发行收入,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市场竞争中再次筑高了门槛,筑就了成本领先、效益领先、品牌领先、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全方位领先位置,为新闻晨报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新闻晨报的读者已完全适应了这一价格体系,而对那些原本想看好戏的看客或是对手来说,不啻又是一记重拳。

核心竞争力指导市场抢占策略

新闻晨报自2005年7月零售和订阅相继提价后,发行策略频繁出招让人眼花缭乱,从而赢得“魔鬼发行”的美誉,这也是新闻晨报发行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1 “魔鬼发行”之“封闭式”营销

作为已坐稳申城早报市场头把交椅的新闻晨报,在2006下半年以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又一次成为了沪上早报收订市场的主角。考虑到当年有关部门对发行形式有较大限制,新闻晨报发行部在2006年5月就开始拟定征订方案。由于在价格上较竞争对手已无优势,收订方案的重点放在了形式的创新上。

新闻晨报每年大发行都会给予老会员最大优惠,2006年设计的老会员征订策略是最大亮点,这个称为“关起门来与老读者续约”的方案采用了从未有过的封闭式促销方法,不在报纸上作一个字的广告,而是通过邮寄告知信的方法收获了4.8万份订单。此外,“以优惠价格回报新闻晨报会员”口号在当年大发行中有效避免了“降价”与“送礼”等敏感证,既保证了不触碰相关政策规定,又最大程度回馈新闻晨报的老读者。

不过,对新闻晨报来说,收获最大的还有创新与实践的经验:封闭通道促销法吸纳的4.8万名读者也成了新闻晨报最忠实的订户,对新闻晨报来说,也由此打造了最坚实、最不易流失的读者群体。并且,当年获较大成功的封闭式促销方法在此后的征订活动中屡试不爽,成了新闻晨报发行工作中一套典型的自创体系。

2 “魔鬼发行”之“破订”活动

对于上海几份不可忽视的日报来说,每年大征订结束后的第二年年初,无论囊中收获了多少市场份额,在第二年“征订之战”再次拉开前,都能轮上一段相对“安逸”的日子。

2007年的订阅市场,新闻晨报再次以一个漂亮的句号收尾,获得22.4万订户。但如何突破传统的征订工作,抢占先机,填补市场真空?2008年报纸订阅市场必定会迎来一场“混战”,而新闻晨报若能在上半年通过一些营销活动,率先囊括部分订阅读者,便能独自开创出宽松的订报环境,以自由灵活的征订手段抢占市场先机,缓解年底大发行压力。在2007年五一长假来临之际,在对手不经意之间,新闻晨报悄然推出了跨年订活动。年中是报刊订阅的真空时期,也是吸纳新订户的契机,更是相对可能提供报价折扣的时候,新闻晨报首次推出跨年订阅,定价为210元/年,目的是开创“年中订阅”新局面,吸引部分对其他报品采编、印刷和投递质量不满的订户,尽早确定新闻晨报在2008年订阅市场竞争中的强势地位。

在新闻晨报跨年订活动之前,上海开展“破年订、破季订、破月订”的报纸早已存在:一家综合性都市报一贯奉行“随订随看”的策略,但除了偶尔在版面上刊登半形象宣传半征订的广告以外,“随订随看”几乎就只是其发行员知晓的政策。而工作重心还扑在抓零售上的另一家早报,显然在2007上半年还来不及插手上海日报订阅市场;上海另一家影响力很大的报纸也未见有突破传统发行的新举措。显然,上海日报市场中,还没有“破订”的成功案例。

“破订”发行策略目标客户通常是新读者,但新闻晨报跨年订活动却将目标群由新读者扩展至“三路人马”:一是新读者,订阅2007年7月~2008年6月新闻晨报;二是以252元订阅了2007年新闻晨报的非会员读者,可以210元优惠价格订阅2008年全年新闻晨报;第三是新闻晨报4.5万名的会员读者(即对订报价格特别敏感、在以往大发行时期均以当年最低价订阅新闻晨报的群体),这部分读者,早已习惯于新闻晨报“越早订报越划算”的发行宗旨,在跨年订活动中将会员读者也吸纳进来,无疑能提前为年底大发行工作吃颗定心丸,意在逐步培养新闻晨报会员“年中订报”的习惯,避开年底发行高峰。

创新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新闻晨报也将创新意识运用到了跨年订活动中:其一,210元的优惠价格并未直接跃然纸上,而通过宣传变为“订10个月报送2个月报”的概念。既避免了价格战标签,又让读者得到心理满足,其二,为参与跨年订活动的订户争取到可赠送其亲友一个月新闻晨报的权利,读者甚感贴心,新闻晨报也由此掌握几万名非新闻晨报订户资料,有利于开展二次营销,这是本次活动的又一大亮点。上述两个创新,成就了新闻晨报跨年订活动一句极诱惑人的响亮口号:“订10个月报,看13个月报;一家订报,两家看报。”

据统计,跨年订活动总共收进45512份订单,其中新订户为14286名,占31.4%,超过原预定目标42.7%。在新闻晨报跨年订活动接近尾声时,上海另一家早报紧跟着也推出了年中订阅优惠活动,但形式也仅是降价和赠送保健药或酒类礼品。

3 “魔鬼发行”之“废报”回收

对于2007年年底征订方案的设计,新闻晨报将出发点定得很明确:一是“不放过”老会员,其次是做到发行送礼“合理”化,最后力求贴近社会热点。

第一个出发点,体现在大征订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一项对跨年订活动所遗失的老会员的补收订工作。发行部特别对未参加跨年订活动的老会员做了一次电话调研,抽样数为2246名。其中65.2%的被访者表示未留意促销信件或因征订时间太早而未参加跨年订活动,这表明,补收订工作有很大空间,并且可继续沿用封闭式促销手段进行收订。

第二、第三个出发点引导的是非会员订户收订方案,如何将发行“送礼”合理化又有市场噱头,这是每年的难点。

灵感来源于新闻晨报为迎接7周年纪念而策划的环保活动,环保既是新闻晨报一贯提倡的精神,又切合了“绿色奥运”的理念,这满足了第三个出发点――贴近社会热点。对于第二个出发点,征订方案设计了“新闻晨报读者参与环保行动”的概念,订阅2008年全年新闻晨报的读者用10份旧报纸便可换取一份实用礼品,由新闻晨报替订户将旧报纸送至废纸回收站,进行循环再造。

征订广告的设计也很讲究,是半活动半公益的性质,将征订活动与宣扬环保行动很好地进行了结合,还与读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新闻晨报35万名订户读者每人提供10份可回收利用的旧报,可再造70万公斤新闻纸,相当于少砍14875棵大树。这对于征订活动和环保精神都是极好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