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更要关注教材“怎么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从“怎样说”思考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夹竹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有位老师对《夹竹桃》这一课的教学预设了三个目标:一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一些精彩段落体会想象。三是通过学习文本,学会仿写,做到读写结合。显然,这三项目标中核心的是第一条:“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其他两项或是为之服务,或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应用。然而,这一核心目标的指向明显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似的目标,看不出语文教学特有的要求。它将把语文悄悄上成单纯认识花卉的“常识课”和“欣赏课”。

那么,语文该怎么上呢?本课富有“特殊性”的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是课文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引起的幻想;二是感受、理解散文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学习、体验这类课文的表达和阅读方法。即由理解“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这样看来,该老师预设的三个目标就不准确了。

二、从“怎样说”感受作品语言的优美

为什么“怎样说”是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呢?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要往来,特别是信息往来,靠什么,语言文字必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要掌握这个特殊工具,必然要知道它是“怎样说”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理解与把握“怎样说”,常常是感受和体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最佳途径。

《夹竹桃》的作者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本文语言清新,结构严谨。课文第2自然段说道:“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很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然段描写的景象如何奇妙,可是学生说得再奇妙,也不如作者写得奇妙,有些话不说不明,有些话说了也不明,不如去读语言文字。而读,如何体会奇妙,只可意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激发其想象,借助想象,体会奇妙,感受奇妙,才能读得入情。还要在学生感受奇妙之后,理解作者怎样把它写奇妙,并触摸作者潜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所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往往就在对“怎样说”的理解与把握之中。

为什么要重视“怎样说”?还可以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看,从多个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不管怎么变,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不可能脱离一定的形式,有效的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一定的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但两者又不互相等同,形式呈现于课文的外部,表现为有形的结构,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知觉,属于物质的范畴;而内容通常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情感。它存在于课文的内部,存在于一定的形式之中。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必然基于确切地把握具体、独特的语言形式,而正确运用祖国语文,就是根据情境和需要尽可能完美地组织语言形式的能力。所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说白了,就是确切理解文章“怎样说”和提高自己“怎样说”的能力。

课文《夹竹桃》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一长一短,却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夹竹桃花期长,花开三季,长盛不衰。季老是语言大师,应该惜字如金。既然都是写花开三季,花期漫长,为什么不简洁明了,直接说?去掉第2句怎样?这样写到底是要突出什么?课文“怎样说”才能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季老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这样的句式排列,让我们觉得夹竹桃虽历经风雨依然宠辱不惊,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季老把自己比作夹竹桃,季老哪里是写花,其实是在写自己。他留德十年,钻研梵学,坚持一生,遭难,不丢信仰……正所谓“花如其人,人美似花”。

季老的文字也是一首清丽的小诗:

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里一字未改,只是变换一下形式,却更能读出季老散文的内在美。

作为语言大师,季老不仅揣摩推敲,注重遣词造句,更注意内容上的把握,同时留意段与段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近200字的描写,只字未提夹竹桃,细细品味,这样的行文更能从侧面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感受到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从“怎样说”学习文章的表达

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看,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是以理解“说什么”为主要目标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重文章的表达方法,即“怎样说”,逐渐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夹竹桃》从内容上说,季老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显然,把握这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既不是什么难事,也不应该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最终追求。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还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写法上的实虚结合。课文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及作者诸多的幻想,分别是第4、5自然段。“悄悄地一声不响”,夹竹桃开花是那样的实在、默默沉静;“无日不迎风吐艳”,它不争春,不闹夏,不知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无不奉陪”,花期之长,多了不起。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夹竹桃的韧性。月光下,看不清花的样子,“花朵是一团模糊;……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影子给我的幻想则是虚写。虚实结合,更加突出了我对夹竹桃的爱。

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课文开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老为什么连用两个“最”字来表达对夹竹桃的喜爱,其实答案就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这样写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也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样说”,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要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只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弊端,真正把“语言形式”,即“怎样说”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季老的这篇《夹竹桃》以其独特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在“怎样说”上下工夫,写出了不一样的夹竹桃,被作家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在“怎样说”上下工夫,理解语言才能习得语言,以尽快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