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国内外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短短的一堂课的时间里,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双管齐下,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话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出,是针对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反思和回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源于认识层面的不到位和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两个方面,这是我们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施两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必须要求教师能做到三点:一要正确解读教材,二要全面把握学生,三要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1.正确解读教材

首先,我们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

其次,在细节上应学会推敲,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

2.全面把握学生

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尽管在小学数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等认识模糊、把握不透,尤其对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等更是知之甚少,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命脉。

对此,我们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

3.有良好的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也是影响有效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其次,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不能仅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仅有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是不够的,必须得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同样,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教师能做到三点:一要有效制造学习情境,二要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三要有效促进教学生成。

1.有效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认为,学习情境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教师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组成教学活动,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3.有效促进教学生成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然而,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与课改前有了许多不同,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

然而,笔者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这就是说,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