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一直是国际商务研究的重点,传统研究均探讨特定企业面对特定市场的单一模式选择,21世纪初一些国外学者开始尝试围绕研发、生产和市场三种类型价值增值活动,探讨企业在不同类型国际区位市场进入方式配置。企业跨国经营本质上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跨国界转移,本文从知识转移角度探讨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设计。首先从知识转移和知识隐舍性水平对传统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进行了二维变量划分,然后探讨企业知识密集度、企业进入战略动机、企业规模和不同价值增加活动知识隐含水平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给出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方案,并选取上海汽车集团围绕该配置组合方案开展案例研究。

[关键词]知识转移;进入模式;配置;知识隐含性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033—05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一直是国际商务研究的重点,传统研究均探讨特定企业面对特定市场的单一模式选择,但是一旦跨国企业实施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要素资源在全球区位的合理配置时,针对国外不同区位市场的进入模式的配置组合优化安排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21世纪初Buckley等为数不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全球配置组合领域的研究,探讨企业围绕研发、生产和市场三种类型价值增加活动在不同类型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选择。

一、基于知识转移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分类

(一)依据知识转移程度的进入模式分类

Kogut and zander(2003)认为企业的跨国界经营活动伴随着知识转移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是知识转移、扩散及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全球化知识网络的重要载体,而企业知识及能力的发展在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中起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国外市场进入方式能有效整合知识及促进知识在跨国公司之间的传播,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更加有效。根据Kogutand Zander(2003)研究思想,企业进入模式可分为高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和低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

1.高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

高知识转移度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或在东道国安排的价值链环节涉及较多的知识转移或知识获取,主要包括非股权式战略联盟、合资新建及并购等方式。

非股权式战略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利用联盟成员之问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进行知识互补以获取竞争优势。战略联盟还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人力资源交流,提高技术人才之间的沟通效率,使战略合作伙伴获得外部市场交易严重失灵或者外部化难以获得的知识技能。

合资新建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独资产生的风险和减少投资成本,并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知识能力共同开发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除了企业可以互相向合作伙伴学习外,还可以请求技术指导、经验交流。此外,合资新建对嵌入型知识的学习也更加有效。

并购包括独资并购和部分并购,它将企业自身的资源与目标企业资源予以整合,是迅速进入外国市场的重要方式。并购的知识转移可以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对当地企业的管理向母公司转移所需的当地区位知识,另一方面高知识密集度企业可以将本企业的所有权知识转移给当地企业。

2.低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

低知识转移度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或在东道国安排的价值链环节涉及较少从东道国的知识获取,该模式主要包括间接出口、契约及独资新建。

间接出口是指企业未在东道国设立销售子公司或办事处,而是通过其他的经销商或商进行贸易。这种模式由于母公司并不与东道国市场发生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中间商进行出口,因而实际上较少深入国外市场,从东道国所获取知识非常有限。

契约模式具体包括管理服务合同、特许经营、许可经营等方式,跨国公司大多以合同的形式与东道国企业发生知识转移,两者之间没有过多的交流机会和方式,因此双方互相学习的程度也较低。

独资新建是指企业在东道国以100%股权全资新建企业,该企业可能是生产基地,或者是研发中心,也可能是企业在国外市场设立办事处,办事处的员工均是母公司的外派人员。采用独资新建模式,子公司(分公司)完全靠母公司自身的知识能力进行组建,不会与其他企业发生知识整合或合作,对知识的需求除了从母公司获得外,本土化的知识需求只能通过同行业内部的知识外溢获得,因为母公司缺少与当地企业的有效学习合作,故成为知识转移程度较低的一种进入模式。

根据以上关于知识转移程度的进入模式划分,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二)依据知识隐含性水平的进入模式分类

“在一个不确定性是唯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疑就是知识。”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不同特性的知识其贡献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知识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作用也不一样。从知识转移的角度考虑企业进入模式决策,知识隐含性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知识根据其隐含性程度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具体到市场为基础、契约、合资和独资四种进入模式,它们为国际化企业带来的知识学习经验的类型是不同的。

1.以市场和契约为基础的外部化进人模式

在跨国企业允许知识转移的前提下,显性知识进行转移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即使企业不愿意转移,显性知识由于其易编码、易学习的特性也会被动转移,所以,对于显性知识企业会采取市场和契约为基础的外部化进入模式。使用市场和契约为基础进入模式,企业主要是向目标市场的商和合作伙伴学习,获得市场相关或者技术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经验主要是宽口径知识,为显性知识,易于编码和易于学习,在与合作伙伴的互动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外显性较高而易于转移,所以,以市场和契约为基础的进入模式适用于转移低隐含性水平知识,并能使企业快速获取回报。

2.合资和全资子公司的内部化进入模式

合资模式包括合资并购和合资新建。它使得国际化企业可以从合作伙伴身上学习和获得只有通过紧密合作和监督才会转让的缄默性运营和技术知识。特别是,合资企业尤其适合可传授但不能编码的技术知识的有效转让,因为合资企业提供了和当地员工在共同组织框架下共同工作的机会。

全资子公司进入模式包括独资并购和独资新建,该模式有利于企业“干中学”。在全资子公司进入模式中,企业关于特定东道国技术和东道国运营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已拥有知识与东道国技术和运营能力要求的互补性和相容性的所有知识的获取都是通过试错获取。企业试错获取的知识具有复杂性高、难以编码、难以解码和难以传授的特性。Kogut和Zander(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知识的复杂性程度越高,可编码程度和可传授程度越低,跨国企业就越倾向于采取全资子公司等内部转移模式,而不是选择许可经营等外部化方式。

根据以上关于企业知识隐含性水平的进入模式划分,得到结果如下:

(三)两维变量划分整理

整理表1和2,按照知识转移程度和知识隐含性水平两个维度的高低水平进行综合整理,本文得出基于知识转移的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二维分类,结果如图所示:

二、企业国际市场进入配置组合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的知识密集度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和推动新知识创新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将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知识密集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企业的知识密集度越高,技术越领先,企业向外界转移知识的能力也越强,反之,企业的知识密集度越低,企业向外界转移知识的能力就越弱,所以,将企业(向外)转移知识的能力可以作为企业知识密集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构成企业知识密集度的两种表现形式。

企业知识密集度水平越高,企业向外转移知识的能力和从外吸收知识的能力就越强,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范围和选择自由度就越大;反之,当企业知识密集度水平较低时,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范围较小,向外知识转移主要集中在出口方式;从外知识吸收也主要集中在出口、非股权式战略联盟。更加极端的情况是企业所需知识的复杂性和隐含性水平太高,企业本身知识密集度水平较低,则企业从外吸收知识能力将远远低于知识转移实际需求的水平,隐性知识在企业之间得不到有效转移和吸收,此时独资并购成为有效的进入模式方案。

(二)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动机

基于知识转移的观点认为,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时,应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以及知识转移的作用结合考虑,以提高国际化经营效率。根据组织学习观点,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就是企业不断地向从外部学习知识,并吸收所学然后在经营中活学活用的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企业完全出于“知识寻求”和“知识利用”两种性质不同的战略动机。因此,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动机可以分为以知识吸收为主导、以知识外溢为主导、并发性动机和沉闷型动机四类。

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进入模式和国际化战略动机相结合,得出四种进入模式的选择:

1.以知识吸收为主导的国际化战略动机。这种类型企业的知识吸收动机强而知识外溢的动机弱,主要适用于自身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向外部寻求先进知识技术学习机会的情况。因此,在知识吸收动机的驱动下,企业为寻找知识会采用高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这种动机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身上,而在表1所列出的非股权式战略联盟、并购和合资三种进入模式形式中,由于并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风险也最大,所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另外两种进入模式。

2.以知识外溢为主导的国际化战略动机。该情况指企业的知识外溢动机强而知识吸收动机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经营活动主要以知识利用为主。该动机要求企业本身具有先进的技术知识水平,其知识存量足够大,所拥有的知识在行业内的认同度高。由于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已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国际进入会采取知识转移度较低的模式,目的是迅速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获取利润。

3.并发型的国际化战略动机。这是企业的知识吸收动机和知识外溢动机都很强的一种情况。企业一方面出于知识吸收动机,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新知识和新技术,并从行业知识技术水平高的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来获取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企业会将吸收内化学习到的技术结合其自身跨国经营区位和方式的特点进行创新,然后出于知识外溢的动机又将这些再加工的创新知识推广到其他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和新兴市场。这种知识吸收和知识外溢动机均高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知识吸收动机驱动的经营活动会发生在技术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地区,可选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为非股权战略联盟、并购和合资三种高知识转移度进入模式;知识外溢动机驱动的活动则会发生在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可选出口、契约和独资新建这类低知识转移度进入模式。

4.沉闷型国际化战略动机。它与并发型动机相对应,是指企业的知识吸收动机和知识外溢动机都很弱的一种国际化战略动机。该情况表明企业本身的国际化意愿较低,主要着眼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建立的关系并不紧密,即使是有一些国际经营的行为,也是采取一些间接出口等知识转移度很低的进入模式。

(三)企业规模

一般来讲,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可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具有较高风险的转移方式,例如独资并购和独资新建,因此企业可以选择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范围更大。反之,如果企业规模和实力不能够有效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企业就会采取风险较低的知识转移方式,例如市场为基础的出口和契约交易方式,或者采取战略联盟或合资模式以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

(四)不同价值增加活动的知识隐含性水平

Buckley和Nikon(2004)从全球系统观角度探讨企业边界时,认为企业价值增加活动分为市场、生产和研发三大类。Buckley和Casson(2011)研究同时指出,知识具有公共性和所有权双重属性,而与市场相关的知识流同与研发相关的知识流截然不同。企业在营销环节所获取的知识通常是关于自己产品技术在当地市场的可应用性和相关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宽口径知识,它可以通过从当地机构获得或直接在当地自由获取,要获得这些知识并不需要对知识的来源者付款,因此营销环节所转移的知识隐含性水平低,往往是种显性知识。与之相反,对于研发环节所转移的知识,它往往具有所有权性质。这类知识无法免费获取,它需要企业研发投入才能有所产出,同时它也会受到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这类知识往往复杂性高,难以编码和难以传授,所以,研发环节所转移的知识隐含性水平高。此外,生产环节所转移的知识隐含性水平居中。

三、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方案设计

根据第一部分对进入模式的二维变量划分和第二部分基于知识转移角度对影响进入模式决策的各因素的探讨,围绕企业营销、生产和研发三种主要价值增加活动环节,本文得出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的方案。其中,为简化东道国市场环境因素,将东道国市场划分为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具体方案见表3。

四、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案例分析

(一)上汽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分析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上汽集团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了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建立和稳定出口市场。上汽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上汽集团通过与通用和大众的知识转移过程,使得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但相对于国际汽车制造强国的汽车企业,其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上汽集团在国际化经营时战略目标会随着目标市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属于并发型的国际化战略动机。一方面,上汽集团出于知识吸收动机不断进行“知识寻求”,从产业知识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不断寻求知识;另一方面,企业出于知识外溢动机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并将创新产品推广到知识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与地区。表4对上汽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组合现状进行归纳整理。

(二)上汽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的评价

表4中配置组合与表3提出的配置设计框架基本相符。这说明表3提出的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设计有合理性。综合企业知识密集度、企业规模和企业进入战略动机和不同价值增加活动知识特点的影响作用,对上汽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特点解释如下:

1.上汽集团在进入北美、欧洲和日本发达国家市场时,相对于技术领先企业而言,在企业知识密集度上差距仍然很大,国际化经营以吸收知识为目的,所以,上汽集团在发达国家英国研发采用了独资并购这种高知识转移度十高知识隐含水平的进入模式,旨在更好地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汽车企业的高复杂度和高隐含性研发知识。

2.上汽集团在进入非洲、南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在知识密集度和企业规模上有优势,国际化经营以知识外溢动机为主。

在营销活动安排上,由于营销所涉及的知识隐含性水平和知识转移程度都较低,因此上汽集团采用了与当地经销商契约委托销售形式。

在生产活动安排上,一方面由于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技术水平,上汽集团的知识隐含性水平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在外国设立的生产基地主要以组装方式生产,因而生产环节所涉及的知识转移活动较少。所以,上汽集团在生产环节采取了独资建厂这种高知识隐含性水平和低知识转移度的进入模式。

在研发活动安排上,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技术水平较低,汽车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更先进的知识,行业竞争不足,对创新的刺激不够,因此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积极性小。迄今为止,上汽集团尚未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

(三)关于上汽集团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配置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1.发达国家市场营销活动进入模式更加多元化

表4显示,从发达国家市场营销活动安排分析,上汽集团独资设立了北美、欧洲、日本三个出口公司。但表3设计方案指出,上汽在发达国家的营销活动可以采取非股权战略联盟、合资或并购销售子公司等更为多样化的销售模式。事实上,上汽集团目前在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竞争力较弱,而独资出口的营销进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汽集团对消费者偏好等宽泛知识的获取。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推进下,发达国家汽车行业保护意识可能有所抬头,独资出口可能会使公司在当地处于外来者劣势。上汽集团可以考虑在营销活动上构建非股权战略联盟和合资等多样化方式,以从当地营销合作伙伴方获取更加有效的当地市场的可应用性和相关性知识。

2.谨慎安排在发达国家的生产工厂

表3设计方案建议企业一般不在发达国家设置生产环节,但上汽通过收购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从而获得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及其发动机生产分部,并借此拥有伯明翰长桥工厂生产基地,2011年4月13日长桥工厂正式开始量产。事实上,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且工会谈判能力强,上汽集团的运营成本不得不提高,它不利于企业整体绩效改善。上汽集团今后应谨慎安排在发达国家生产工厂,短期内最好不要将生产活动单一安排在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