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导学析练 情智共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导学析练 情智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两年,我们常在公开课上看到一个个无懈可击的老师和一群演技卓越的学生,课堂成为矫情演出的舞台。现场气氛看似火爆,但只要细心一看,就会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打酱油”。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的天地。“导、学、析、练”模式就是要“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老师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沟通,在自主探究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那么,如何运用“导、学、析、练”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呢?笔者以《泉水》的教学片断进行说明。

“导”――抓住“泉水”声声叩问

一问

(出示甲骨文“泉”)

师:猜猜这个甲骨文字是什么?

生:这是“泉”字。因为它外面很像个山洞,里面像水流。

(出示“泉”字的演变动画)

二问

(出示视频短片《泉水》)

师:瞧,泉水流出来了!谁能用优美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什么样的泉水?

生:清凉的泉水

生:美丽的泉水

……

三问

师:泉水流啊流,看他们流得多快乐啊!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它吗?

生:我想问泉水从哪儿流出来的,又要到哪里去啊?

生:我想知道泉水都流过了哪些地方?

生:我想问泉水在旅行途中都做了什么?

……

四收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反思 】

“导、学、析、练”模式中“导”主要有三:一是目标引导。教师在深钻教材、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师引导。教学目标出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课时主要任务,明确学习要求。三是学习方法指导。课前的“导”只是冰山一角,就像课的第一锤,捶的“好、巧、准、新”,它会如磁铁一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成为其学习的驱动力。

课的伊始,教师从“泉”字入手,借助课件,声声叩问不仅教给了学生识记“泉”字、理解“泉”字的方法,还激发了低年级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然后通过视觉感官触碰心灵,拉近学生与泉水的距离;欣赏完“泉水”的视频后诱发学生思考,了解他们究竟想要学什么。最后再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问一收”,环环相扣,自然导入,顺畅无痕。

众所周知,学生如果对课的导入产生了困惑或好奇,那么,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当然,导入的时间最好不要过长,否则反而弄巧成拙,拖沓冗长,喧宾夺主,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学”――走进“泉水”阶梯阅读

学生活动一:个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三步法”)

标――在课文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拼――借助文下的小海螺,拼读生字1-3次。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

读――读课文2-3次,尽量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活动二:小组互学(课件出示“互学四步曲”)

查――用喜欢的方式或游戏,检查组内伙伴的识字情况;

问――哪个字不好记,哪个字容易写错,请教伙伴共同寻找方法;

读――跟伙伴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如果伙伴读得好,请为他(她)竖起大拇指;

议――同学们前面提出的问题,用笔在书中勾画圈点。

学生活动三:集体汇报

生:报告老师,我们组的伙伴认到了所有的生字。还用换偏旁的方法,区别了形近字“罐――灌”;用编儿歌的方式认识了“杜、脆、哦”

生:报告老师,我们组的同学认字组词都没问题,但我们认为“缝”这个多音字不好区分,其他小组有好办法吗?

生:我有办法!你看,手指的空隙不就是一条“小缝(fèn)儿”吗?而“丝线”能让两块分开的面料“相逢”

师:听了你解说,我再也不会忘记“缝”的两种读音了。同学们都来读读看

……

学生活动四:小组竞赛(各组派代表轮读课文)――评奖

【反思】

“导、学、析、练”中“学”即为:学生自学,自我感知。这里的“自学”、“互学”不是只走过场,秀一把,而是给足学生的时间,让“实”与“活”相映成趣。“自学三步法”将本课所要预习的内容鲜明地呈现出来,能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有方向、有目的、有任务地预习,形成预习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互学四步曲”如同桥梁,它联系着旧知与新知,达到了全员参与、交流检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学优生在这个环节给遇到困难的学习伙伴及时、有效地指导与帮助,促使其知识能力提高,不掉队。学完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伙伴预习情况,又给课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在这里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他们有的介绍自己组总结的学习好方法,有的将不能解决的知识难题提出来寻求帮助……此时,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达到了人人都是课堂小主人的目的。

“导、学、析、练”中“学”以学生个人自学或小组互助学习为主要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学习兴趣自愿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便于相互帮助。“学”的核心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同桌互学、组内帮学。就是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它要求教师策划好个别研究与集体讨论的步骤、节奏和深度,在“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

在“学”这一环节,教师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事可做,要巡回指导,掌握学情。当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挑选和培训小组负责人也很重要,需要老师一次次耐心地讲解、示范和鼓励。

“析”――品读“泉水”披文入情

【片断】寻访泉水的源头

生1:我知道泉水从哪儿来: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这个问题我们的作者也问了。你谁愿意代替作者“问”出来?

生1: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读得声音清脆,层次分明)

师:好清脆的声音!原来泉水弹琴和音乐课上老师弹奏的琴声一样,有高有低,十分动听。

哪股“小泉水”愿意配合一下,回答出来?

生2: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出示“泉水冲下山”的图片)

师:看,这才是冲出来。你再读第二句――(生2读)

还能让水流“冲击力”再强些吗?――(生2读)

师:现在请你们俩一问一答,读好这些话行吗?

学生活动一:生1: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

生2: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

师:你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同学们有信心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赛读――男女生合作读)

【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无法提升能力,学生的情感也无法真正表达出来。朗读训练不是简单的“教读”,它更侧重于“悟读”。精炼的分析引导,图片的运用,使语言文字与鲜活的影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概念。因此,不需过多的言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了语言的温度,从而在读的过程中自我矫正,明晰感情。

生: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课文中两个“丁冬”后面所用的标点不一样?

学生活动二:讨论、汇报(可惜效果不佳)

师:不如你们将两个标点符号换成一样的,再试着读读看。

学生活动三:(学生在组内试读)

生:我组们同学认为:全换成逗句,听起来一点也不美;可全换成感叹号,读起来像吵架,成了噪音。

生:我明白了!两个不同的标点更能表示出:泉水在比较安静的山谷里,发出的响声有高有低,有轻有重,非常动听。

师:泉水的声音美,你们的解答更美!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两个句子吧!

……

【反思】“析”主要是两析:对学生学习情况,一是组内学生评析:逐人评析,逐题评析,对每种答题表现进行评析。二是教师评析:主要是讲共性的问题、知识缺陷、易犯错误、方法引导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提出的的问题,自己探究寻找答案,知识才会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成就感才会更加高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两个“丁冬”后面所用的标点运用不一样产生了疑问,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先讨论,没有效果时,再启发他们变换标点自己感受实践。课改后,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的讲析有些错误认识,出现了不敢讲、不能讲的现象,一切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其实这是片面的,从课堂实践来看,“析”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

“析”不是“两根粉笔,一张黑板”“满堂灌”模式教学,它是指师生评析,共同感悟。“析”的核心是悟出规律,悟出方法,悟成习惯。它体现的是一种开阔与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在“得意”的基础上老师更要重视“得言”。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欲望。如果他们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要会得到加强,学生就会从“爱探索”逐步变为“会探索”。

“练”―― 书写“泉水”润思推智

(一)出示练习

师:丁冬,丁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呢?请按下列要求答题(课件出示练习题)

个人任务:

泉水流到_______,他看见了_______。泉水说:“__吧,__吧!我的水很___很___, ___________。”

组长任务:

泉水先流到_______,他看见了_______。泉水说:“__吧,__吧!我的水很___很___, ___________。”泉水又流到_______,他又看见了_______。泉水说:“__吧,__吧!我的水很___很___, ___________。”泉水还流到_______,他还看见了_______。泉水说:“__吧,__吧!我的水很___很___, ___________。”

我想说:泉水真_______啊!她能让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练”主要有两项任务:在“导、学、析”的基础上,一是学生做练习题。要注重知识的覆盖面,注重能力的提升,注重变式训练。二是做课堂测试题。试题要抓重点、抓关键、抓热点,不强调面广,要强调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这个环节,有着“反馈和调节”的作用,不能形式化,不能为练习而练习。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作业,这校才是从实际出发的训练。

本节课中设计的“个人任务”与“组长任务”,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分层练习。特别是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意识不强,兴趣不浓的孩子,通过分层练习,保证了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分配给他们适合的内容,使其有收获,树立自信心,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步缩小差距。

当然,练习的形式有很多,这种“友情型的练习”,既能唤醒组员语言灵感的目的,又能训练小组长掌控组员学习状态、讨论内容、提炼知识、语言反馈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成为本组内的灵魂人物,使自己学习小组成为高效的小组。

由此可见,就一节高效课堂来说,“导”是前提;“学”是主体;“析”是关键;“练”是保障。这几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各具特性,但又相互渗透、相互衔接,融为整体。

总之,“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得以激发。分享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彩,看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彰显,这不正是情智共生,美之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