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哮喘的脏腑辨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哮喘的脏腑辨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儿童;哮喘;脏腑辨治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34-02

支气管哮喘临床多反复发作,多因正气亏损所致,受气候、饮食、情绪、劳累等因素影响。前期症状多为鼻痒、流涕、喷嚏、咳嗽、气紧、胸闷等。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发绀。多有过敏史、家族史或先天发育不良史。临床检查: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音;血常规化验嗜酸粒细胞可增高;胸部X线检查常无特殊改变。但哮喘日久多并发肺部感染,均可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炎、抗过敏、解痉平喘、止咳化痰治疗。祖国医学把支气管哮喘归于哮症或喘症,其发病原因为正气不足,宿痰伏于内,因外感、饮食、劳倦等诱因而发病,其中以气候原因为主。其病理以痰为中心,由各种诱因引发,发病后痰气交阻,呼吸不利。若反复发作,导致肺脾肾虚损。临床治疗要分寒热虚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常用宣肺化痰治标,补肺健脾益肾治本,标本兼治为主要治则。

儿童哮喘的发病、诱因和治疗与成人哮喘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生理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不同点。小儿或因先天不足或脏腑幼稚,发育尚未健全,抗御外邪能力不足。故儿童哮喘多因邪气壅肺,肺失肃降;或内伤饮食,痰饮内生,痰气交阻而发生咳嗽、气紧、喉中有痰鸣;但较少见成人的情志,心、肝等脏腑病变的哮喘症候。

故小儿哮喘脏腑辨证的重点在肺脾,又与胃、大肠、肾脏等脏腑有关。现将我们在门诊专科治疗中常用的脏俯辨证治疗方法介绍于后,以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儿童哮喘的辨证论治的有效途径。

1 从肺辨证分寒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咳嗽哮喘其标在肺,其本在脾,其根在肾。肺开窍于鼻,肺主上焦,感受外邪,肺先受之;而儿童先天禀赋不足,抗御外邪能力差,故儿童性哮喘以外邪扰肺为主要发病原因。发病时多有鼻痒、咳嗽流涕、恶寒发热等先期症状,进而肺失肃降,出现胸闷、痰阻气逆、喉中有痰鸣声的哮喘典型症状。外邪又以风邪为主,风善行而数变,易寒化和热化,故从肺论治儿童哮喘必须分清寒热。

儿童寒性哮喘:临床多见患儿恶寒,流涕,四肢欠温,咳吐稀白泡沫痰,咳中有痰鸣,便溏、尿清,舌淡苔薄白,指纹青紫或脉沉紧。治则宣肺祛寒,化痰止咳。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味:射干,炙麻黄、苦杏仁、桂枝、厚朴、法夏、桔梗、五味子、干姜、甘草等。

儿童热性哮喘:临床多见患儿呼吸急促,发热,咽痒,咳嗽,喉中有哮鸣声,口臭,咳吐痰黄稠不利,胸闷,面红唇赤,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黄腻,指纹紫或脉浮数。治则清热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咽痒加蝉蜕,咳有痰鸣加法夏、射干,喘甚加桑白皮、矮地茶、五味子,便干加芦根、罗汉果。

病例:姜某,男,8岁,2005年6月23日就诊,患儿咳嗽反复发作已3年多。受凉感冒后发作,尤以每年夏末秋初为甚,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每次均静脉注射抗生素,解痉药及激素治疗后缓解。此次又因受凉发作,担心西药激素副作用大,经人介绍来我院中医治疗。证见:患者头昏、头痛,咳嗽气喘,张口抬肩,咳吐白色泡沫痰,不思饮食,咳甚时伴呃恶。舌淡红,苔薄,脉浮。听诊两肺有哮鸣音。家属不愿照片检查。此系哮证,急性发作,属寒性哮喘,用宣肺平喘、止咳化痰治疗。处方:炙麻黄7 g,射干12 g,桔梗12 g,桂枝8 g,紫菀12 g,防风12 g,杏仁10 g,冬花15 g,法夏10 g,生姜6 g。此方服2剂后,头昏痛好转,咳痰变稠,咽痒,口干,仍胸闷气喘,尿黄,此寒已热化,两肺仍可闻及哮鸣声,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方用炙麻黄7 g,苦杏仁12 g,生石膏20 g,蝉蜕10 g,射干12 g,黄芩12 g,桑白皮15 g,矮地茶15 g,法夏10 g,五味子10 g,地龙6 g,甘草6 g。该方连服两剂后,主要症状消失,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南沙参20 g,白术12 g,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此后,患儿每次感冒后,即来院服一二剂中药,均可起到以前输液治疗的效果。

2 从肠论治泻肺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因六淫之邪,使肺失宣降,痰火郁结,饮食停滞,气逆不利而喘发。临床多见患儿呼吸急促,喉有痰鸣,发热不减,纳差,小便黄少,苔黄腻,脉滑数。此系实喘,用泻肺通腑治疗。方用自拟方柴平汤加减,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加平胃散,此方用治儿童喘咳因腑实所致者,常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病例:谌某,1岁零2个月,2006年7月5日就诊,患儿面红,喘咳,呼吸急促,纳差,已2 d未解大便。昨日经X线检查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体温38.2 ℃,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家属不愿住院。后经服西药治疗无效来院求治。患儿父母介绍,患儿每次均因为便干结发病。已反复发病多次,两次住院治疗。此乃实证之喘咳,由腑气不通,肺气壅阻所致。治宜泻肺通腑,平喘止咳。方用柴胡6 g,黄芩10 g,法夏4 g,苍术10 g,厚朴8 g,莱菔子12 g,炙麻黄3 g,酒大黄4 g,杏仁8 g,瓜蒌仁12 g,服1剂后咳喘基本好转,两肺哮鸣音消失,大便畅通,饮食渐增。嘱改变饮食习惯,不要入睡前饮用大量牛奶,患儿至今未再发病。

3 从脾论治须益气

哮喘以痰为中心,其既是致病之因,又是病理结果,也是哮喘长期不愈的关键因素之一。痰又是由于肺不敷布、脾不运化、肾不温化,以致津液聚集而生。痰成于脾,伏于肺,成为哮喘的宿根。尤其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等诱因,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影响肺气的肃降。哮喘反复发作,肺病及脾,母子同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痰浊内生。此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气”,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论哮喘的发作期或缓解期,从脾论治,益气健脾,一可杜其生痰之源,二可绝其宿根之本,对于预防和控制哮喘,均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上若见气短纳呆,痰多白稠,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胖,脉滑者,均可用健脾化痰,平喘止咳治疗。方用参苓白术汤加减:太子参,茯苓,法夏,防风,厚朴,怀山药,桔梗,桑白皮,炙麻黄等。

病例:胡某,男,2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儿由于哺乳时间1年有余,反复纳呆,面色 白,形体消瘦,容易感冒,每次感冒后咳嗽气紧,汗多,流清涕,舌质淡苔白,指纹隐约不显。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 86 g/L,听诊心脏未见异常,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痰鸣音,此患儿系后天不足,气血无生化之源,使脾气虚,运化失司,肺失肃降,故咳嗽气喘。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平喘。处方:太子参12 g,黄芪12 g,白术10 g,防风8 g,法夏4 g,怀药12 g,茯苓12 g,桑白皮12 g,苦杏仁8 g,炙麻黄3 g,建曲10 g。此方连服3剂后,咳喘、流涕、饮食均有明显好转,但仍汗多,嘱用玉屏风散冲剂,每次半包,2次/d,连服1月后,诸症好转。

4 从胃论治宜导滞

祖国医学认为:胃为表、脾为里,胃为阳、脾为阴,胃喜燥、脾喜湿,胃主降、脾主升,以此阴阳相应、燥湿相济、升降相调构成了人体后天消化吸收运化功能。儿童由于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和饮食不节(洁)的病理特点,导致脾胃功能易紊乱,饮食痰湿易生于脾、关于胃,每致饮食停滞,痰壅气滞,肺失肃降,咳喘痰多,痰白而稠,纳呆食少,诱发哮喘,治宜和胃导滞,止咳平喘,方选保和丸加减:建曲、法夏、山楂、莱菔子、连翘、厚朴、桑白皮、炙麻黄、茯苓、防风、甘草等。

病例:侯某,4岁10个月。2006年7月17日就诊。家属代诉,患儿患过敏性鼻炎已多年,每次受凉后即流清涕,咳嗽气紧,喉中有痰鸣,平素喜食油炸食品,每天要饮500 ml-700 ml牛奶,每晚临睡前250 ml必不可少,不欲其他饮食,夜晚汗多,夜卧不安,喜俯睡,大便解不消化食物。已在当地综合医院按变异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查患儿舌尖红,苔中心黄腻,指纹紫,腹部稍胀。听诊:双肺少许喘鸣音,以痰鸣音为主。证属饮食不当,积滞胃肠,痰湿内生,脾失运化,肺失肃降,引发喘咳。治宜和胃导滞,止咳平喘。处方:法夏5 g,厚朴8 g,连翘10 g,莱菔子12 g,焦三仙各10 g,隔山撬12 g,桑白皮12 g,苦杏仁10 g,炙麻黄4 g,甘草3 g,并嘱家属改变患儿饮食习惯,特别是睡前不要再食奶制品。服2剂后,咳喘、饮食、睡眠均有所改善,仍流涕、早晨咳嗽,上方去焦三仙、隔山撬,加蝉蜕10 g、白芷10 g、辛夷10 g,此方连服5剂,流清涕症状已得到控制。

5 从肾论治固根本

儿童哮喘单纯以肾虚为主者,临床实属少见,但部分患儿哮喘日久不愈,伤脾损肺,致使肾不纳气;另外,个别患儿因先天不足、鸡胸、遗传等因素,临床上也可出现形瘦神疲,喘低息微,面白汗多,易感冒,纳呆腹胀,便溏夜尿多,舌质淡、边有齿痕,指纹青暗或不显,脉细数等症,此为虚喘,治宜补肾健脾益气平喘,方用右归丸加减:熟地、黄芪、白术、茯苓、法夏、五味子、菟丝子、防风、炙麻黄、淫羊藿、甘草等。

病例:李某,男,13岁,2005年11月就诊。患儿7个半月即早产,人工喂养,从小体弱多病。2岁开始患咳嗽,久治不愈而引发哮喘,每遇感冒即发,发作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汗多,喉中痰鸣,入夜加重。因长期用氨茶碱、激素、抗菌药治疗,现已用药无效。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证见患儿形瘦体弱,咳吐白色泡沫痰,神疲乏力,便溏日二三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检查:胸廓成鸡胸;听诊:心脏无异常,两肺有哮鸣音。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辨证为脾肾阳虚,用补肾健脾益肺固表法,方用:熟地20 g,白术15 g,防风12 g,山药15 g,法夏12 g,茯苓15 g,炙麻黄8 g,五味子12 g,淫羊藿15 g,枣皮15 g,炙甘草3 g,连服3剂后复诊,咳喘减,便已成形。照上方加大用量制成丸药,服用3个月后至今未发。

(收稿日期:2007-04-0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