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4007803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本矛盾转化的重要阶段之一,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认知矛盾,是由“不知”向“知”的思想转化,变“被动的做”为“主动的做”的观念转变,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第一次飞跃”。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作为外化过程的前提及行动指南,教育者若想解决知与行脱节、教与学不同步等普遍现象,调动受教育者自觉内化并付诸于行动,首当其冲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发展规律。因此,受教育者内化过程,成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变化发展的关键,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所在的检验标注。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及基本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教育者所传导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信念等内在意识的过程。关于内化运行机制问题,很多学者做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尽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概述不一,但有一个共识是可以肯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是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各环节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 受教育者感受阶段

教育内容通过信息符号的形式进入人脑中,经过一系列信息加工,最终成为个人观念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信息符号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内容产生直接感受和反应,形成感性认识。“此外,教育内容引起受教育者注意后,会进一步激发受教育者的感官刺激。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环境等影响会作为某种‘刺激物’,不同程度的引起受教育者直接感受和反应,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1\]正因为如此,受教育者可以因为某种愉悦的感受,对教育内容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也会因为某种不良感受,对教育内容产生消极情感,而这些情感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经常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一些模拟场景将抽象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具体转化为某一种事件、某一个场景,让受教育者通过亲身体验,增强自身感官刺激,根据自身原有的认知经验背景和知识结构形成感性认识。

(二) 受教育者分析阶段

“受教育者根据自身原有的经验背景及知识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新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的内涵及其社会价值,对新的思想政治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分析阶段。”\[2\]受教育者在分析过程中,都是以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和加工的,最终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然而,由于受教育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对新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感受、分析、选择时,所调动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形成了具有个人认知风格的意义或理解,所以不同的受教育者对于同一客观存在物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不同的。为了避免受教育者对信息的理解偏离轨道,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通过外部引导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对传授的信息形成正确的理解,指导受教育者向正确的价值方向理解和建构。

(三) 受教育者选择阶段

“受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加以比较,进行判断、筛选、接纳,这就是选择阶段。”\[3\]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内心会产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这种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传输的新思想的分析选择过程,新的思想观念只有在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过程中占其优势,才能被受教育者成功接受。因此,教育者需要推动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转化,从实际出发确定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端,开辟多种渠道,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最佳切入点。同时,受教育者在接受新思想观点时,需要将其变成一种可以自由、自觉支配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提高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将维系在经验的初阶层面,升华到相对牢固的观念系统层面,与自身认知结构融为一体。

二、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主要矛盾是认知矛盾,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与受教育者原有“意识框架”的矛盾,受教育者的“意识框架”对教育者的教育起过滤作用。内化过程作为是受教育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外,还需要教育者起主导性作用,通过外部影响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实现第一次飞跃。因此,这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足够的逻辑力量、事实力量和艺术力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顺利进行。

邢宜霖:浅析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作用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一)拓展有效渠道,提高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和积极感受度

提高注意力,培养积极感受,是提升受教育者内化自觉性的前提,教育者可以分别从个体需要、情感、兴趣等方面出发,激发自身内化思想的主动性。首先,个体需求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注意程度。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寻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围绕这个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尽可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从而形成共鸣。其次,个体情感会直接影响个体对教育内容的注意程度。“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没有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与他们对于这一事物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积极的情感活动,表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对教育目标的认同,对教育内容的接纳与自觉实践的强烈欲望。”\[4\]教育者需要优化提高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摆脱“假大空、两张皮”的帽子,培养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感,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为受教育者内化过程营造良好的氛围。再者,兴趣是促使受教育者积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者可以开展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兴趣。教育者也可以把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以最客观的角度去讲解社会,解读生活,把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育内容的课例,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以此为培养受教育者兴趣的突破口。

(二)遵循认知规律,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理论建构

理解是人在产生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对外部信息产生的进一步认识。在此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帮助受教育者有效消化教育内容,并保障受教育者理解朝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所以,教育者首先要找准知识生长点,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理解。“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机械地理解教育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内容进行解释,因此教育者要联系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将传授的教育内容建立在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基础之上,尽量避免超出受教育者原有知识结构范围,便于受教育者理解。”\[5\]此外,教育者可以将知识生长点作为理解突破口,围绕这个生长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让受教育者的理解沿着这个点扩散到整个面,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全面、具体的理解。同时,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思考,并通过问题难度的提高,引导受教育者思考程度的深入。教育者也可以运用讨论的手法,让受教育者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三)协调思想矛盾运动,帮助受教育者成功接受新思想观点

接受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比较与选择,并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受教育者接受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新思想在矛盾运动中是否处于优势地位。教育者需要确定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认同点,以此作为教育引导的最佳切入点,帮助受教育者的新思想观念在矛盾运动中取得优势地位,促使受教育者成功接受新思想。同时,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将新的思想观念变成一种可以自由、自觉支配的价值准则,成为自身一种可支配的能力。教育者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些实践活动,巩固其认知,用实践这块试金石检验受教育者接受效果是否到位;也可以通过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受教育者将新思想与自身认知结构相融合。“此外,受教育者接受的牢固程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时常受到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的影响,所以教育者需要优化内化环境。坚持发挥课堂教学、班会等主阵地优势,解决受教育者共性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大力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让受教育者被感染和熏陶,使新思想得到巩固。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另外,教育者可以选择操场、花园、河畔等平静和谐的场所来推心置腹交谈,为受教育者内化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6\]

总之,教育者作为教育影响的具体作用者,需要认清自身在内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找准点、站好位、把握方向,根据内化过程的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规律,指导自身的实践行为,帮助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谢晓青.关于德育内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德育新思维,2006(6):40.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35.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335.

\[4\] 杨鲜兰.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J\].湖北大学学报,2004(2):227.

\[5\] 吴荣.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150.

\[6\] 朱志勇.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原则\[J\].教育与职业,2007(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