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司匹林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司匹林的临床不良反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单位:262500 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

通讯作者:王秀刚

【摘要】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 通过对本院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患者65例,并应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0~2011年公开发表的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文献154篇。结果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占27.56%,其次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及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结论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1]。阿司匹林除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良好作用,可用作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对防范和减少冠心病急性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同时研究还发现阿司匹林的新用途,如防止老年痴呆、预防大肠癌等[2]。笔者通过总结本院病例,并查阅大量文献对其临床应用及常见不良反应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65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年龄分布:患者年龄最大85岁,最小3岁,儿童和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比的具体情况为,0~20岁18例(27.69%),21~40岁9例(13.85%),41~60岁19例(29.23%),61~80岁18例(27.69%),81岁以上1例(1.54%)。性别分布:患者男39例(60.00%),女26例(40.00%),男性多于女性,说明阿司匹林致ADR存在性别差异。

1.2 方法 通过对本院应用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患者65例,并应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0~2011年公开发表的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文献154篇。对本院与文献报道的统计资料进行对照。

2 结果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本院65例患者中,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有18例,占27.69%,与报道的27.56%基本相同。其次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及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等,所占比例本院与报道基本相同。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3 讨论

3.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本品属于水杨酸类,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

3.1.1 解热镇痛 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常用于感冒、流感等各种原因的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及术后伤口痛等慢性钝痛。但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故必要时需同时进行对因治疗。

3.1.2 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急性风湿热用药后24~48 h即可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症状亦明显缓解,为治疗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对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肌炎者,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3.1.3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由于本品能减少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血栓素A2的形成,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动脉漏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3.2 注意事项

3.2.1 交叉过敏反应 对某一种水杨酸类药物或非甾体类消炎药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

3.2.2 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 ℃以上者,解热时宜用小量,以免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解热时应多喝水,以利于排汗和降温,否则因出汗过多而造成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虚脱。

3.2.3 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 mg,5~8 h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 μg/ml,故长期大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3.2.4 本品易通过胎盘。动物实验在前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有报道称,连续应用较大量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因此妊娠期妇女应慎用。

3.2.5 饮酒前后不可服本品,因损伤胃黏膜屏障而致出血。

3.2.6 本品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多见。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有出血史的溃疡患者均属禁用。手术前1周的患者应停用,以防出血。产妇临产前不宜应用,以免延长产程和增加产后出血[3]。

3.2.7 下列情况时应慎用:(1)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2)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4)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如羧苯磺胺等的作用,可能引起尿酸滞留);(5)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6)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剂量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3.2.8 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并进行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

3.3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血药浓度>200 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

3.3.1 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黏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

3.3.2 较少见或很少见(发生率

3.4 药物相互作用

3.4.1 本品与非甾体类消炎药同服,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而疗效并不加强。若与布洛芬等合用时,可使后者的血药水平明显降低,应避免合用。

3.4.2 本品与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口服抗凝血药、磺脲类降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蝶呤等合用时,可增强它们的作用[5]。这可能因本品在体内大部水解为水杨酸盐,而后者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使上述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从而增强了它们的作用和毒性。

3.4.3 本品应尽量避免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因糖皮质激素刺激胃酸分泌,并降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若二者合用可使胃肠出血加剧。

3.4.4 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或尿碱化药与碳酸氢钠同服可增加吸收,提高血药水平。碱性尿可加速本品的排泄,使血药浓度降低。当血药浓度已达到稳定状态,停用碱性药物可使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应予注意[6]。

3.4.5 尿酸化药,酸性药可减低水杨酸盐的排泄,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水杨酸盐血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水杨酸盐血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尚有一些较特殊的不良反应报道,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临床验证,包括成瘾、眩晕(国外报道)、习惯性和成瘾性、心绞痛、涎腺肿大、诱发癫痫、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7],其中阿司匹林鼻炎被临床认为是阿司匹林耐受不良的首发症状。

参 考 文 献

[1] 马慧芬.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海峡药学,2006,18(4):228-229.

[2] 李文平,蒋艳敏.肠溶阿司匹林诱发急性左心衰竭1例.临床荟萃,2008,23(7):476.

[3] 吴冰冰,梅琼.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分析.中国药师,2008,11(2):224-225.

[4] 夏路风,付得兴.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首都医药,2006,10:48-49.

[5] 张秋霞,王玉玲.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致肾损害16例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2):82.

[6] 郭建花,赵丽铃.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转氨酶增高2例报告.首都医药,2005,2:44.

[7] 张锡迎,邓淑仪,陈丽霞.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黏膜的影响.医药导报,2005,24(7):606-607.

(收稿日期:20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