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索莱利的“乌托邦”实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索莱利的“乌托邦”实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高地荒漠中,“阿科桑底”建筑群如同一场对自然进行了40余年的崇拜仪式。从中可以看到构筑未来城市的候选雏形,也见证着建筑界的生态浪漫。

在项目发起人、有“生态建筑学之父”美誉的保罗·索莱利看来:人类面临危机,“城市吞噬着地球,耗费能源,如此下去或许10个地球才够支撑”。而生态城市构想对于渴望优良环境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无车小镇

3月份的清冷晨光照亮了凤凰城以北100余公里的一组突兀奇特的建筑群。行走在阿科桑底的这十多幢建筑之间,记者仿佛置身科幻片里的太空港。同时,这群混凝土建筑创造出一个怡然自得的静谧环境。

这里无需汽车。“阿科桑底”的建筑结构十分紧凑,每座建筑兼具多种功能,几乎所有生活需求都可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完成。

人们在这些建筑里的商店、游泳池、创作室、咖啡厅、会议室、手工作坊、住所、篮球场、音乐厅中流连,10分钟左右的步行可以到达建筑群里的任一角落。再往外走几步就是空旷野外。

在这座未来城市试验场上,一些建筑外墙留有巨大的圆形窗户,阳光畅通无阻地照进各楼层间用玻璃墙分隔的单元。如同古罗马的建筑穹顶被纵向劈掉一半,一种半敞着的混凝土外壳,坐北朝南地罩着一个手工作坊、一个半露天舞台。当夏季太阳当头直晒时,这种半穹顶结构可以遮光庇荫。冬天阳光从更加偏南的方位斜射入半穹顶内,为其内部空间提供不易散失的热量。

主体建筑物附近的联排“暖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热能,暖气可通过管道送入正在建设的整体外形如同几个月牙的建筑群。

在荒漠环境中顽强生存了43年的“阿科桑底”,目前只完成了全部设想规模的3%。但索莱利的追随者仍在这里构筑梦想,近80名居民长住于此,有的已生养子女。虽然收入水平只比美国贫困标准略高一些,但他们乐于在此承担设计、建设、维护、烹饪、木工、锻造、制陶、园艺和管理等工作。40余年来,已有六千多名志愿者到此参加各种试验、建设和研讨。每年约5万名游客到此分享生态城市体验。

“我恨老师”

1946年,已获意大利都灵综合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索莱利来到美国,开始跟随现代建筑学泰斗弗兰克·赖特学习城市建设及发展规划。

然而60多年后,作为赖特最得意门生之一的索莱利在谈起赖特时却对记者说,“我恨我的老师,因为他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异样发展,而‘打补丁’一般的生物燃料策略于事无补。”

20世纪30年代,赖特提出“广亩城市”理想。鉴于当时势不可挡的汽车工业发展,他主张未来城市不再集中,而向郊区扩散,采用一种分散的城市布局。赖特所预想的远郊生活、汽车、加油站、高速路网……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在索莱利看来,城市正一步步吞噬地球,把广袤的农田变成巨大的运输系统,夜以继日地耗费海量能源,在日益扩张的版图上运输商品和人员,人类应彻底改变这种生活模式。

50年代后期,索莱利和“同志”们设立非营利的“科桑底”基金会,并且长年用纯手工方式制作陶瓷和黄铜质地的特色风铃及雕塑。这些作品让很多用惯大工业产品的人爱不释手,为索莱利验证自己的建筑理论带来了主要经费。

通过如此积蓄,索莱利买下近350公顷土地,于1970年开建阿科桑底样板小镇,提出“生态建筑学”理论。索莱利相信建筑能提供一条结合人与自然的路径,而他正在寻找这条路。

“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未来’,只有现实。我的作品都是为了现在”,94岁高龄的索莱利在回答问题时,把手指放在唇上,目光所及总在我们身后的远方。

一架钢琴

“我提供的只是一架钢琴,你们可以在上面弹奏各种音乐”,索莱利说。

索莱利在上世纪60年代把植物生长的形态作为城市规划的结构模型,提出构建生态城市。这是一种城市集中主义理论,它主张用巨型高层结构,把居住区、商业区、无害工业、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组成要素,里里外外、层层叠叠地密置于庞大建筑群中,以实现紧凑型人居模式。这种城市将向中心、向高空和地下发展,可从自然、经济、人文等角度最大限度追求环境正效益。

索莱利还指出,用这种城市的生态建筑模块可组成一个长串,把城市带进农村,从而避免人们为生存发展蜂拥进城、拥挤混乱的情形。这种简洁、有序的城市布局在为大量人口充分提供都市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能让人们与紧邻“长串”建筑的自然界密切融合。这便是“线性城市”概念。

在“阿科桑底”的访客中心,一块大型展板描绘了它的未来模样:其建筑主要有3种样式。一是高约20层的楼房,它的外形好似纵向剖开、中空的半个炮弹外壳,各个房间就位于厚厚的“炮弹壳”里。二是如同把古罗马竞技场纵向分成三份,再拉成横排,每个房间就好像看台上的包厢一样。三是一连串像“SHOPPING MALL”一样横向排列的3层楼,楼顶有多个一端敞开的穹顶结构。

所有建筑均坐北朝南,其中空、弯曲和半穹顶结构均有利于聚光保温。在这些建筑的南侧是利用太阳能的成排供暖设施和温室。这一建筑群虽利用常规电网满足大多数用电需求,但也充分利用风车、太阳能和循环水提供可再生能源。

城南的大片温室可生产农产品,一些餐厅就位于作物种植区里,收获的新鲜蔬菜可即刻烹饪上桌。在城北辟有23个果园台地,可种植橄榄、葡萄、无花果和香草。

“自然界的一个有机体在进化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成为一个更紧凑或更微型化的系统。城市也应如此”,索莱利如是说。

由于是夜间到访,直到次日离开这个“乌托邦”小镇,记者才看清入口处的指示牌——“阿科桑底 城市实验室”,文字后面画着大大的问号。转身离开之际,身后的风铃声声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