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做合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做合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他倡导以“做”为中心,强调“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重视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当今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发展了的先进教育理论。理论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学习过程,也强调学习内容;既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在探究中完成概念的转化和形成。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直观的动手操作,任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成为“做”的外延;“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接受知识、复制知识,进而传承文明,更是学生学习意义上的自我主动建构,不仅传承,更有生成和创造,这就是“生活力”、“创造力”。“教”不仅指向学科知识,更指向学习的方法,“教”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会”,也是更高要求的“会学”,“教”不仅指向教法,更突出学法。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合一的。

“教学做合一”从哲学上来讲,“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做”是量变,“学”是质变;“教、做”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斗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者提出的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一矛盾斗争中,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是内因,是学习意义建构的根本原因,教师是外因,改变着矛盾运动的速率。“教学做合一”就是辩证地处理好学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教学做合一”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深远,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以法的形式规定“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最好回音。

“自主”是学生一个人“做”和“学”,“合作”是许多学生一起“做”和“学”,“探究”是教师指导学生“做”和“学”。在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由单一到多样的“教学做合一”活动中,学生内部的知识结构不断矛盾运动,新意义不断建构,最终实现学习的心理目标——新意义的生成,一改过去那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目中无人”的教育短视行为,真正追求“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把每一棵树都长成参天大树”的教育理念

语文是偏重感性的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直接指向学习个体,因此语文教学更要坚持“教学做合一”。下面试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板块二“漂泊的旅人”和板块三“恒久的烙印”谈谈“教学做合一”的实践。

“漂泊的旅人”板块内容上是“家园之思”,学习方法是“评点”,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学生和学生对话,教师和学生对话,开展多元互动,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这一板块中,编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篇课文《乡土情结》(柯灵),文旁留有“对话栏”,“对话栏”中一类是直接呈现对话评点的内容。如,第一节的文旁“对话栏”里写着“(1)文章开始先引用王维的诗,接着又通过古诗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最后一节文旁写着“(1)“对话栏”本文从‘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写起,写故国之思、爱国情怀,最后点出主旨,完成了主题的升华。”另一类是提出对话的要求,启发学生进行评点。如,第二节文旁的“对话栏”里写着“(2)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下文写了引发乡思的哪几种情况?”如,第五节文旁的“对话栏”里写着“(1)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史料,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篇课文是《我心归去》(韩少功),第三篇课文是《前方》(曹文轩)。“对话栏”中直接呈现对话评点的内容逐步减少,而启发学生进行评点提出对话的要求逐步增多。

总之,“教”、“学”、“做”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要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这就需要教师把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让学生乐学、想学、好(hào)学、好(hǎo)学,勇于探索,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让教育成为书写大写“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