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地理学习激励机制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地理学习激励机制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目前仍然有很多初中生将地理视作副科,重视不够的现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这是地理教师应正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谈谈如何构建地理学习的激励机制

一、创设激励性评价机制

创设激动性评价机制,即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肯定性评价,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高。

所谓激励性学习评价,意味着评价的结果,能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和效果,基于此我们的评价机制可如此设置。我们可以将激励性学习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即时激励性评价,阶段激励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时激励,毫无疑问是要求地理教师要随时随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它要求教师要热情高涨,认真倾听学生讲话,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各种变化,随时捕捉学生的优点。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

有需要才会有行动、有动力。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所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地理知识对生活及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的意义,这样才能产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进行生动形象地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学生每天无论回家还是在校都要使用水,以前我们使用的是天然水库的水,而目前却要使用长江水,为什么我们要使用长江水,而且教师一再强调节约用水,为什么水会那么紧张,同时让学生回家数一数,沿道有多少家工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处在长江流域,水资源依然那么紧张,得出结论:化工厂导致的污染,即常说的三污,以及人们的生活用水,这一切导致我们都得用净化后的长江水。那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化工厂的三污问题呢?要求学生就此写一则调查报告,并形成论文形式,然后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以及论文进行评选。通过这一活动,显然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因为这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需要,因而学习气氛会格外浓。

三、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需要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要促使欲望的增强,保持情感的浓烈,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稳定、巩固。兴趣并不完全是与身俱有,虽有先天成分,但更需要后天培养。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兴趣。

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真正感受地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对地理的兴趣效能。在地理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小课堂进入自然或社会大课堂去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同时还可进行乡土教育。当学到人口问题时,可带领学生到当地计生办去查阅资料,了解当地近5年、10年甚至20年的人口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变化对生活、教育、经济的影响。学到“三废”污染的章节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当地的化工厂去参观。了解污水的产生,同时带学生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让学生深刻了解三污产生的全过程以及了解处理污水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实地考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地理知识的表象储存,提高了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效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

四、让学生参与地理教学

参与是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体现。让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观点和心理学上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学活动和实践中进行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当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能真正体验到主人翁地位时,相信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会更加主动,对学生自身也会起到一个更加激励的作用。

首先,可以在以前常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备课,教师可以将备课笔记、教案先让学生传阅,对照学生自身做些修改,相信做完这些工作后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具的制作。这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如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家乡地图的绘制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更能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让学生参与练习和试题的编制。让学生根据手头资料以及教材创新来编制试题和练习,这不仅能够起到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的作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运用,同时学生也能够真正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们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产生真知灼见,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染、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产生新知识,让新课改下的地理学科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