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清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清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古至今,喜将人品与书品相提并论。元代赵孟頫提出了“清真论”,认为清真是人格心灵的体现。赵孟頫发现了书法的“清真”是和晋人心灵的“清真”相联系的。赵孟頫一心向往晋人法书境界,追求心灵上的清真。但是书品与人品无关,“清真”是在书家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于一定创作情境与心境相结合的自然之作。

关键词:清真;书品;洁净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51-01

清者,不袭陈腐,不落俗套,风格独具而生意迥出;真者,文质相谐,骨肉相称,理法皆备而妙造自然也。“清真”二字最早见于唐李白的诗句“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就诗歌创作而言,指自然质朴纯洁,摈弃雕琢。而李白评论王羲之的书法也用到了“清真”二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书之清气,源于气质,本乎人品,成于笔法,而流露在字里行间。

在元代赵孟頫提出了清真论,认为清真是人格心灵的体现。人品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书品则是艺术水平的问题。但是,中国的艺术批评历来倾向于将艺术家个人的品格奉为批评的首要原则。而赵孟頫的人品与书品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赵孟頫以宋宗室这样显赫的身份去侍奉元朝主子,民众是难以接受的。而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在元人统治下,赵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些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法,也不能不说其有一些寻求超脱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之意。“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赵孟頫将“二王”的书法比作清风、明月,对其书法艺术以及风神萧散之精神面貌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在赵孟頫眼中,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实可以“清真”二字当之。他的《论书》诗写道:“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并将“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作为其最大的乐趣。

但是品德低下的人果真书品低劣吗?并非如此。比如蔡京和秦桧都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可算是妇孺皆知的顶级人物。但是就书法而论,却也是卓而不群的。陶宗仪《书史会要》称蔡京:“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风发,光彩射人;严谨宽博,豪纵之气。”近代书家邓散木评秦桧的书法:“虽没有虞的温润,颜的雄健,但笔笔圆浑,气势开张,转折处时时有晋人法度,论天资,功力,都在二蔡之上。”事实上,以“人品看字品”,如同“从字品看人品”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清真”是书法作品带给观者的一种感受。将观者领进洁净清明,雅逸秀美的灵境。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无疑是一件“清真”之作。东晋时书法追求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尚骨之风使书法作品呈现出潇洒俊逸的风格。而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当时书写者的心情极度放松,主要心思是放在推敲文辞、遣词运句上,在这种心态下,融合了他多年的书法修为,终成这一旷世杰作。《兰亭序》在用笔上多为中锋,起笔虽露锋却又不失温润,线条细却又不失挺拔,逆入藏锋无“墨猪”现象,顺入露锋无虚尖,落笔时势欲疾而点欲轻,收笔时锋欲敛而势欲藏,笔笔贯之以精神,韵致极其清婉,笔式如行云流水。字形虽瘦而实腴,空灵而不失沉着。而章法上看似散却通篇气脉贯注,看似杂却整幅精神团聚,虽大小错落,穿插争让,却首尾相应,行文一开始的严谨工整,而后越写越放,随意所适却又浑然天成,变转悉异的20个“之”字更有如天铸。《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笔墨、疏朗雅静的字态,平和畅达的气息,无不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临流赋诗、聚会畅谈之景,还是“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之情,在王羲之的笔下都独具韵味。而这种“韵”味使作品拥有了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情趣。

“书法艺术比较明晰地体现出的只能是书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虽与人品无关,但“清真”却是在书家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于一定创作情境与心境相结合的自然之作,可称“神品”。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洗玉清.元赵松雪之书画·各家批评[G].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63-72,15-16.

[3]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摘 要:从古至今,喜将人品与书品相提并论。元代赵孟頫提出了“清真论”,认为清真是人格心灵的体现。赵孟頫发现了书法的“清真”是和晋人心灵的“清真”相联系的。赵孟頫一心向往晋人法书境界,追求心灵上的清真。但是书品与人品无关,“清真”是在书家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于一定创作情境与心境相结合的自然之作。

关键词:清真;书品;洁净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51-01

清者,不袭陈腐,不落俗套,风格独具而生意迥出;真者,文质相谐,骨肉相称,理法皆备而妙造自然也。“清真”二字最早见于唐李白的诗句“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就诗歌创作而言,指自然质朴纯洁,摈弃雕琢。而李白评论王羲之的书法也用到了“清真”二字:“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书之清气,源于气质,本乎人品,成于笔法,而流露在字里行间。

在元代赵孟頫提出了清真论,认为清真是人格心灵的体现。人品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书品则是艺术水平的问题。但是,中国的艺术批评历来倾向于将艺术家个人的品格奉为批评的首要原则。而赵孟頫的人品与书品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赵孟頫以宋宗室这样显赫的身份去侍奉元朝主子,民众是难以接受的。而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在元人统治下,赵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些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法,也不能不说其有一些寻求超脱当时所处的现实环境之意。“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赵孟頫将“二王”的书法比作清风、明月,对其书法艺术以及风神萧散之精神面貌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在赵孟頫眼中,王羲之的书法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实可以“清真”二字当之。他的《论书》诗写道:“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并将“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作为其最大的乐趣。

但是品德低下的人果真书品低劣吗?并非如此。比如蔡京和秦桧都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可算是妇孺皆知的顶级人物。但是就书法而论,却也是卓而不群的。陶宗仪《书史会要》称蔡京:“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风发,光彩射人;严谨宽博,豪纵之气。”近代书家邓散木评秦桧的书法:“虽没有虞的温润,颜的雄健,但笔笔圆浑,气势开张,转折处时时有晋人法度,论天资,功力,都在二蔡之上。”事实上,以“人品看字品”,如同“从字品看人品”一样,都是靠不住的。

“清真”是书法作品带给观者的一种感受。将观者领进洁净清明,雅逸秀美的灵境。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无疑是一件“清真”之作。东晋时书法追求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尚骨之风使书法作品呈现出潇洒俊逸的风格。而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当时书写者的心情极度放松,主要心思是放在推敲文辞、遣词运句上,在这种心态下,融合了他多年的书法修为,终成这一旷世杰作。《兰亭序》在用笔上多为中锋,起笔虽露锋却又不失温润,线条细却又不失挺拔,逆入藏锋无“墨猪”现象,顺入露锋无虚尖,落笔时势欲疾而点欲轻,收笔时锋欲敛而势欲藏,笔笔贯之以精神,韵致极其清婉,笔式如行云流水。字形虽瘦而实腴,空灵而不失沉着。而章法上看似散却通篇气脉贯注,看似杂却整幅精神团聚,虽大小错落,穿插争让,却首尾相应,行文一开始的严谨工整,而后越写越放,随意所适却又浑然天成,变转悉异的20个“之”字更有如天铸。《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笔墨、疏朗雅静的字态,平和畅达的气息,无不使人赏心悦目。无论是临流赋诗、聚会畅谈之景,还是“情随事迁”、“修短随化”之情,在王羲之的笔下都独具韵味。而这种“韵”味使作品拥有了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情趣。

“书法艺术比较明晰地体现出的只能是书家的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虽与人品无关,但“清真”却是在书家个性气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于一定创作情境与心境相结合的自然之作,可称“神品”。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洗玉清.元赵松雪之书画·各家批评[G].赵孟頫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63-72,15-16.

[3]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存入我的阅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