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疑导读层层深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疑导读层层深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疑导读”阅读教学范式,是针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特征,通过“设疑、生疑、求疑、释疑”等方式,以“疑”为手段,以“读”为核心,以疑导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疑、思、悟、读的层层深化,披文以入情,口诵传心声,瞄准学生生成语文能力这个终极目标。

一、 双边生“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从文题、插图、导语、课文内容等多处入手,尽可能捕捉一切可供学生生疑的语言信息,采用学生质疑和教师设疑的互动方式,为学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创造条件。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由文题生疑:“看了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洪教头被打,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林冲是怎样打洪教头的呢?”……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去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展开了,“以疑促读”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 以疑促读

以疑导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以疑促读。无论是学生质疑还是教师设疑,目的都是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般情况下,疑点的预设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教材文本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二是对学生学习疑难点的预估,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准确捕捉和适度把握,并以疑导读,以疑促读,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化作鲜明的形象,并伴之以丰富的情感体验。此时,再辅之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经历了“读――思――悟――读”这样一个精读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与作者的情感有了交融,“披文入情”,最终实现“达境”的理想境界。

在《沉香救母》一课的第2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了“翻过了……”“跨过了……”“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等关键词句后,启发学生思考:“沉香为什么‘一点也不在乎’?”教师的设疑敲打在学生思维的节骨眼上,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沉香对母亲的一片赤诚之情。此时,情感化了的美读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倾吐情感的渠道。

三、 美读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课文。以“疑”为手段,以“读”为通道,学生就能在长期大量的诵读中吸收美的语言,就能从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中陶冶出高尚的情操。

美读积累的过程,就是放手让学生诵读,在读思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方式,使文中鲜活的语言和形象还原,并以学生质疑、释疑、答疑等形式使之清晰化、立体化、生活化,完成“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完成“理解”到“运用”的过程。

四、 迁移运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生成和操作尝试,都是指向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这一目的。语文能力的最终生成,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这才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以疑导读”也不例外,在“双边生疑”“以疑促读”“美读积累”等课堂训练之外,以赛读、辩论、问卷等形式强化已有知识的联系,在迁移时学习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五、 反馈矫正

在“以疑导读”教学范式的推进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反馈和矫正,是必须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具体地说,是由师生共同捕捉生疑、解疑、朗读评价、口语交际等环节的多元信息,并及时予以调整或矫正,使“以疑导读”活动沿着正常的轨道实施,并不断丰富,使之更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以疑导读”教学范式的研究,是“痛并快乐着”。我们期待“善疑”和“美读”的双丰收,期待“读思结合”和“低耗高效”的双丰收。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永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