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制壶工艺看紫砂壶鉴别与欣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制壶工艺看紫砂壶鉴别与欣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品味和身价。而紫砂壶行业一向都是师徒传承、子承父业,尤其在明代和清代晚期之前,制壶的人从泥、行、工、款、功、名等六个步骤考虑,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

关键词:制壶工艺;紫砂壶鉴别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38-01

一、胎质和火候

泥料是紫砂壶鉴别的重点。不同的年代所产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换言之,凭借泥料可以解出断代的若干信息。尤其是加上泥料提炼的方法、烧结的特征、出窑后经过时间风化的程度、包浆合理性等等都是紫砂壶的胎质可资提供的“履历”内容,使我们在赏鉴紫砂壶时,有了可供判断的依据。

对于拿泥料提炼的方法而言,明代练泥的淘洗技术相对落后,所使用的泥料颗粒相对较大,学界曾对各时期泥料颗粒的粗细进行分析发现,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26~35目,清朝前期35目,清中期为55~60目,而现代手工制泥约为60目,但一般最大宗的机械炼制则为100~120目,由此可见年代越早的紫砂壶颗粒就粗,目数也越低,孔隙度也相对比较大。

二、制作工艺

紫砂壶正如玉石、家具等历代古董雅玩般,除了材质本身的优劣外,工艺家的制作水平也左右着器物的价值。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式并非常见的拉坯成型,而是采用相当罕见的“打身筒”及“镶身筒”成型法,前者运用于圆形器,后者用于方形器。

从工艺发展的进程来看,自宋代迅速发展的宜兴日用陶缸业,都是容量大、胎壁厚、胎质坚硬的大中型陶器,所用原料不再是一般的黏土,而是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来的甲泥。可制作出各种带有角边的四方、六方、八方的器型,这这种方法的概念应该是受到瓷器工艺的启发,大多是以样板裁切泥片黏合而成的。在成型的难度与精确度上比拍身筒成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在制作过程中,对一部分泥片湿度、曲度掌握不当,或是有任何一个平面歪斜,就会导致窑烧的时候坯身在千度高温下扭曲变形。

由此可知,紫砂壶工艺是门“手工技术”的工艺,加上泥料在阴干烧结前应处于可塑状态,制作流程都会在成品上多多少少会留下手印与工具痕迹。仔细观察后,便可归纳出某人或某时期的工艺风格,因而也就成为我们断代的凭据之一。

三、形制和风格

在古陶瓷鉴定中,造型的鉴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孙瀛洲先生《鉴定瓷器的要领》:“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征,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若能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经验。”此理论放对于紫砂壶鉴赏也同样适用,因为不同时期的环境,不同社会的工艺、美学、经济等社会文化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作假者很容易在模仿古器时,顾此失彼,留下鉴别的依据来。至于较高档的仿品多数是专家、老手所为,他们深知鉴定方面的内容,既想蒙骗作假又怕被行家识破,所以在仿造时便需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这样反倒给鉴别家们留下蛛丝马迹。

其实所谓的“形制”鉴赏,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多看多经历。因为一把紫砂茶壶是由壶身、提把、流嘴、圈足等组成的,我们所见到的从古至今的茶壶千千万万,可是却没有两把纯手工制作的茶壶是一样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因为这些茶壶部件都是立体线条的综合组成,在同一时代氛围下,社会环境会左右着陶人的造型观念,例如文人、百姓、皇室、侨乡、功夫茶区、日本市场、南洋市场、欧洲市场……凡此种种,都是影响因素。

对于紫砂器形制风格的鉴定,首先要明确辨认各个时期紫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同一时代作品的相似之处,从而掌握一套自己的鉴别经验。而紫砂壶的形制在明代的式样相对较少,而又多为圆器或是仿青铜器,造型少华利多素雅。风格古朴典雅,优雅婉约,文人气息较重。而清代早期的紫砂壶形制有着太平盛世的气质,多少也受到宫廷、贵族的华贵气息陶冶,形制较大方,一般气韵开朗,偶有求变者亦不失气节。清中期因文人致力参与紫砂壶艺,风格儒雅,线条明朗,既不夸张低俗,壶身又有书画壶铭,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清中期至清末的紫砂壶风大量解放,装饰多种多样,有的大而不当,有的奇巧立异,有的纤弱柔美,有的华而不实,当然也不乏朴素文雅、极有文人雅趣的上上之作。民国初期的砂壶形制除了继承晚清之风,多少也受到商业影响,更多是趋向实用主义,但部分熏染有上海复古之风潮,常见沿袭前人习作的摹古之品。

四、结束语

由上可知,紫砂工艺是一门充满“手工技术”的工艺,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年代或真伪,一是与人为善,指示紫砂爱好者提高品味辨别真伪;二是正本清源,彰显紫砂壶之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光明.紫砂壶的传统工艺[M].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