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勃 文艺青年集散地的圈地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勃 文艺青年集散地的圈地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勃被称为中国IT圈著名的“圈外人”,他没有系统学过编程,却一个人花了三个月时间写好了豆瓣网的代码;他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6岁保送清华大学,20岁赴美留学,进入IBM后认为没有激情而辞职。杨勃与另一个赴美留学的文艺青年——土豆网创始人王薇同一年创业,但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王薇经过与另一家公司的恩怨纠葛后,最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而杨勃所创办的公司经过八年慢跑和数次融资后,已聚集起6800多万各类青年,成为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青年社区。

一个人的“豆瓣”

杨勃,陕西汉中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一个在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担任了2年IBM的顾问科学家的纯理工科男士,最后却创办了“豆瓣”这样一个几乎汇聚了全中国所有文艺青年的网站。这里一度被称为中国都市青年的集散地

早在中学时代,杨勃已经开始写电脑程序。考大学的时候他很想学计算机,但是和家里商量之后觉得,计算机只是工具,于是选择了物理。但计算机对杨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大学时,他在业余时间里经常会写一些小程序,出国读书的时候也在写。慢慢地,写程序在杨勃工作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

2000年,杨勃辞掉了硅谷IBM顾问科学家的工作,卖了家具、汽车回到了北京。从开始考虑回国到返回北京,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回来之后什么都没有着落。但是,在仔细研究当时国内互联网发展之后,杨勃决定从这里开始。

每天早晨,这名前清华大学的物理高材生、加州大学的博士,都会提着用了三年,漆都开裂了的苹果笔记本,去北京朝阳区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上班”。在那里,杨勃选择项目的方法,多是通过与朋友聊天,直到一天说起旅游。

2004年9月,杨勃在和朋友聊天时,一些喜欢旅游的朋友都鼓励他做一个特色的旅游网站。于是,杨勃开始为旅行网站制作了商业计划书,并将网站命名为“驴宗”。做了没多久,杨勃在仔细考虑商业模式后,他发现自助旅游的人群还是太少了,于是,杨勃改变了自己网站的发展方向。

因为热爱读书,杨勃转而开发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读书交流web2.0平台。这是一次基于理想的创业,杨勃的理想主义情怀是他那一代大学生独有气质与经历的延续。经过市场调查,杨勃发现了文化类产品的优势。在交了域名费和服务器托管费之后,杨勃带着豆瓣这个名字和内容一样怪的网站不声不响地上路了。

从2004年10月开始,豆瓣网前期的开发经历了5个月,而网络的一半程序都是在星巴克写成的。建站开始,网站没有编辑,没有特约文章,没有六百行的首页和跳动的最新专题,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2005年3月7日,杨勃的“豆瓣”网开张了。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次。值得一提的是,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杨勃才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两周之后,02号程序员到位。所以业界对此也有“一个人的豆瓣”这种说法。

让豆瓣蜕变成一个文化符号

“在人际交往中,朋友的推荐往往对购买某种产品非常关键。但你我所有的亲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东西仍然有限。”杨勃说,“虽然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豆瓣就是想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在这样的创业设想下,豆瓣上线伊始就得到了文学青年的追捧。刚开始杨勃只能自己写了书评放上去,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真正让豆瓣拥有人气是一次围绕着《查令十字街84号》展开的书评,这也是最令杨勃激动的。他说:“这本书讲的是纽约女作家和伦敦旧书店之间的书缘,被称作‘爱书人的圣经’,就像是为豆瓣量身定做的一样。”这样的活动为豆瓣吸引了一批最纯正的文学青年。

让豆瓣网产生滚雪球效应的是一个比价系统。当时网购图书刚流行起来,以当当网、卓越网为代表的电商网站凭借低廉的价格、快捷的物流大量出售正品图书,对实体书店产生强烈挤压,为此豆瓣想到的办法是提供比价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利用这个搜索引擎找到同一本书在卓越网或当当网上的价格,对比之后再形成购买。这样做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带来了大量爱读书的人,他们在这里停留,写书评并且展开讨论。这也间接保证了豆瓣可以产生足够多高质量的内容。杨勃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包括后来豆瓣推出的日志功能、豆瓣小组、豆瓣同城,使它更像一个社交网络——除了加强用户间的交流,还给用户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

除了比价系统,豆瓣网真正具有迷人魅力的是其推荐机制,即让用户发现他感兴趣但暂时不知道的东西。杨勃举例说:“比如你看过《黑客帝国1》,然后它找出《黑客帝国2》给你,这种推荐毫无用处。你看过余华的《活着》,我把《细雨中的呼喊》(余华的早期作品)推荐给你,这通常也没有用。有效的推荐,是你挖掘出来的联系,不是表面能看出来的。比如你看《世界是平的》,豆瓣会推荐《长尾理论》,这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内容上的联系。”杨勃将豆瓣网的推荐方式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由每个用户通过自己喜欢的一些书找到同好的人,然后根据这些同好的列表获得推荐;另外一种是机器根据用户的数据库信息进行推荐。这种个性化推荐被杨勃发挥到极致,包括2011年推出的豆瓣电台也是基于此原理。

豆瓣网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图书、电影和音乐评论网站,但实际上它所提供的却是书目推荐和兴趣交友等多种服务,因此它更像一个集博客、交友、小组、收藏等互联网社区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会化交往空间。这种以兴趣为中心的社会交往已成为豆瓣网传播平台的重要特征。这种围绕图书、电影和音乐评论而形成的兴趣型社会化虚拟社区的价值就在于使得精准的市场营销和有效的销售引导成为可能。现在,豆瓣正从一个纯粹推荐引擎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

让“豆瓣”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豆瓣”这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杨名之初只是因为家住豆瓣胡同。几年后,杨勃说:“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名字了。因为好记,带着草根气息。”有一年豆瓣的岁末聚会上,杨勃收到了朋友送来的满满一箱书,每一本都是自己想看的,而这份书单来自于过去一年,自己作为豆友“阿北”,在豆瓣网上所列的“想看的书”。杨勃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大家去商店里买东西时,人人都拿着一张列着豆瓣网所推荐商品的清单。

豆瓣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门户网站。分享,是很多人来到豆瓣的原因。这也是杨勃创立豆瓣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豆瓣是文化产品的“维基百科”,没有编辑,一切都基于用户,因此也可以说是借助文化元素把人们组织起来的社区。而它又不等同于眼下热火朝天的SNS交友网站。杨勃说:“豆瓣更纯粹些,而且我们希望保持住这份纯粹。”这份坚持,让豆瓣的文化符号日益清晰起来,也让它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文艺气质。

如今,注册用户已突破6000多万,但杨勃却没有了当初为十几个、十几个用户的增加而兴奋不已的状态,“我们的说法叫搭舞台,搭舞台让所有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有的看、有的表演,但是我们自己不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也不是导演,是搭这个舞台的匠人而已。”

杨勃也有交友网站的ID,也会偷个菜、种朵花儿。但是对比交友网站,他更清楚地知道,豆瓣要做的到底是什么。每当各地音乐节上飘起“豆瓣”绿色的旗帜,你就会发觉豆瓣的力量真是不小。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唱片公司找到豆瓣,希望做宣传,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豆瓣,希望找到同类。看演出、读书会、快闪……豆瓣已在不经意间从一个文艺网站向城市生活类网站迈进,上豆瓣,成了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历程评述:

多年的历练成就了杨勃从天才儿童到商界精英的蜕变。这对于曾经把物理作为事业,“计算机不过是工具和兴趣”的杨勃来说是“玩”来的点名堂。

杨勃的创业路并不平坦,布满了荆棘。但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风雨的洗礼让这个莽撞的年轻人不断成长。理科男的外表、文艺青年的内心、高大的个子、洋洋盈耳的声音,成了他创业路上的扫盲杖。我们希望他带领着这个都市青年的聚集地同成长、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