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修饰否定副词“不/没”的“一点儿也/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汉语中常用“一点儿也/都”结构来修饰否定副词“不/没”,表示完全否定,其意义特征来源于对微小量的差等否定,利用“连……都/也……”句式将语义焦点固定下来后,经过长期的语法化,成为了现代汉语的一个固定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需要区别对待。
一、引言
汉语中,除了“根本”“完全”等程度副词,还有一种常用的结构可以置于否定副词“不”或“没”的前面表达完全否定——“一点儿也/都”。例如:
(1)你一点儿也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北京大学语料库)
(2)我觉得她一点儿都不漂亮。
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将这种结构作为“一点儿”或“有点儿”的否定形式来处理。我们调查了四种较为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①,没有一种专门论及出现在否定副词“不/没”前面的“一点儿也/都”。
我们注意到,例(1)和例(2)无法还原成“一点儿”或“有点儿”的肯定形式:
(3)﹡你一点儿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
?你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一点儿。
﹡你有点儿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
(4)﹡我觉得她一点儿漂亮。
﹡他觉得她漂亮一点儿。
﹡我觉得她有点儿漂亮。
所以说,否定副词“不/没”前面的“一点儿也/都”不能被单纯地看作 “一点儿”或者“有点儿”的否定形式。针对“一点儿”用于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中的不对称现象,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了,例如韩晓慧在《说现代汉语的“一点儿”和“有一点儿”》中说:“‘一点儿’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的肯定形式,只能修饰它们的否定形式”[1];李莺在《也说“一点儿”和“有点儿”》中提到:“‘一点儿’作状语受到很大的限制,据考察,它只有与‘也不’结合才能够充当状语。”[2]不过上述研究关注的焦点都是“一点儿”和“有点儿”的联系和区别,并没有对否定副词“不/没”前面的“一点儿也/都”展开深入讨论。另外,学生在表达“不/没”的完全否定义时,倾向于回避“一点儿也/都”结构而使用“根本”“完全”等程度副词;即便形成了使用“一点儿”的意识,也常常会遗漏“也/都”。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针对“一点儿也/都”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专门的讨论,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二、“一点儿也/都”的句法语义分析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一点儿也/都+不/没”出现的句子,去掉“一点儿也/都”,句子仍然成立。如:
(5)a.你一点儿也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北京大学语料库)
b.你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
(6)a.安德烈是个很棒的对手,输给他一点儿也不丢人。(北京大学语料库)
b.安德烈是个很棒的对手,输给他不丢人。
对比“一点儿也/都”出现在肯定句中的情况,我们发现,一方面其使用频率要远远低于出现在否定句中;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情况下去掉了“一点儿也/都”句子就不能成立。例如:
(7)a.你再认真一点儿也能考上了。
b.﹡你再认真也能考上了。
这里的“一点儿”和“也/都”结合不如例(5)、例(6)紧密,中间甚至可以插入一个逗号,所表达的语义同否定副词“不/没”前面的“一点儿也/都”也有明显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用于否定副词前面的“一点儿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语法化,相当于一个专门修饰否定副词的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一起表示完全否定。
三、“一点儿也/都”的形成动因
1.数量词“一点儿”的否定形式
现代汉语中的“一点儿”是个表示不定数量的量词,表示“量少”义[1]。从句法功能来看,主要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
(8)他吃了一点儿螃蟹。
(9)这衣服长了一点儿。
因为数量短语修饰的名词性成分常常可以省略,所以在一定的语境当中,“一点儿”也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
(10)“他吃了多少螃蟹呀?”“他就吃了一点儿。”
例(8)和(9)的否定形式,我们可以直接在谓语动词前面加上否定词:
(11)他没吃`一点儿螃蟹。
(12)这衣服没长`一点儿。
在这样的否定形式中,重音必须位于“一点儿”上,否则句子不能成立。这种语音形式上的强调会受到语体的限制,于是很自然地,这一意义特征会寻求一种语法形式把对于“一点儿”的强调固定下来。
另外,从语义上看,由于汉语中的否定词“不”和“没”用于否定结构之后,否定的含义是少于、不及其原来的意义程度,是一种差等否定。[3]而“一点儿”本身就表示“量少”,所以再经过否定就产生了[+完全]义。
2.“连……都/也……”句式的语义分析
“连……都/也……”句式是一种全称数量表达形式,“连”标记集合中的一个极端成员,通过对该极端成员的肯定或否定达到对整个集合的肯定或否定的目的。出现在“连”字句中的副词很多,但有共同的语义特征[+无例外]或[+增加][4],“都”和“也”是其中最为典型和常用的两个。例如:
(13)连处长都没混上,还部长呢。
(14)﹡连处长都没混上,还科长呢。
崔希亮在《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一文中指出,例(13)中“处长”在语义相互关联的链条里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科长——处长——局长——部长——总理
在关联意义上,这个链条是有方向性的。[5]从谓语动词的实现过程来看,从左往右,这个链条反映了谓语实现程度的不断加深。在“连……都/也……”句式中,肯定了链条上的某个成员,也就是肯定了其左的所有成员,因为它们表示谓语实现得更不充分;否定链条上的某个成员,也就是否定了其右的所有成分,因为它们表示谓语实现得更为充分。例如:
(15)他连总理都敢惹。(他敢惹科长/处长/局长/部长)
(16)他连部长都不是。(他不是总理)
由于“一点儿”本身是一个表示量少的数量词,所以在关联链条上占据了最左边的一端,这也决定了只有其否定形式才能进入“连……都/也……”句式,肯定形式没有资格。事实上,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 “数量(+名)(数词限于‘一’)”都可以作为关联链条中的极端成员自由进入“连……都/也……”句式的否定形式,并且“连”字常常省略。
(17)最近连一天也没休息|屋里连一个人也没有|你见了他怎么连一声都不吭|他家我连一次都没去过。[6](P364)
(18)一颗粮食也不浪费|一张纸也没丢|一天假也没请过|这儿一点儿也晒不着|他那小胳膊小腿儿一会儿也不停。[6](P596)
在例(17)和例(18)中“都/也”的语义指向出现在 “(连)”和“都/也”之间的数量成分[7],也就是语义关联链条中的极端成员(极小一端),该数量成分自动成为了句子的语义焦点,往往也是句子重音位置所在。
(19)最近连[一天]f也没休息|屋里连[一个]f人也没有|你见了他怎么连[一声]f都不吭|他家我连[一次]f都没去过。
(20)[一颗]f粮食也不浪费|[一张]f纸也没丢|[一天] f假也没请过|这儿[一点儿]f也晒不着|他那小胳膊小腿儿[一会儿]f也不停。
这里我们看到,如果不进入“(连)……都/也……”句式,“一点儿”在否定形式中必须承载重音,句子才能够成立;而借助“(连)……都/也……”句式就可以在形式和句法上将这种强调固定下来,“一点儿”自动成为句子的语义焦点和重音位置,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就刺激了“一点儿”和“都/也”的结合,并且为重新分析提供了可能。
四、“一点儿也/都”的语法化过程
(一)A式:数量词“一点儿”的完全否定形式
“一点儿也/都”出现在“不/没”前面作为“一点儿”的完全否定形式,最早见于唐朝,宋朝开始广泛使用。
(21)僧参,绕禅床一匝,卓然而立。师曰:“若是石头法席,一点也用不著。”(唐·石头希迁禅师《石头禅要》)
(22)超佛越祖之谈,是诳呼闾阎汉;若论衲僧门下,一点也用不得。(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在这一式中,“一点(儿)”仍然是谓语动词的宾语、补语或者修饰宾语的数量成分,可以还原到原来的位置。
(23)师曰:“若是石头法席,用不著一点。”
(24)超佛越祖之谈,是诳呼闾阎汉;若论衲僧门下,用不得一点。
这一式,自宋代起就十分常见,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二)B式:副词“有(一)点儿”的完全否定形式
副词“有点儿”本身是从述宾短语“有(一)点儿”虚化而来的,这一过程在清代才完成。[8]相对于“一点儿”,主要区别在于“有点儿”可以直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谓语。
(25)a.他有点儿傻。
b.﹡他一点儿傻。
不过在明朝,也就是“有(一)点儿”尚未完全语法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采用“一点儿也/都”加“不/没”的完全否定形式。到清朝,这一形式得到了广泛使用。
(26)有黄金和七宝制成的酒坛,重十几斤,就在座上踢给他们,一点也不吝啬。(明·瞿佑《剪灯夜话》)|有点儿吝啬
(27)宝玉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清·曹雪芹《红楼梦》)|有点儿怕
同样,这一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三)C式:语法化的“一点儿也/都”
在清朝开始出现“一点儿也/都+不/没”既没有办法还原成“一点儿”或者“有点儿”的肯定形式,“一点儿”又不能移位的形式——“一点儿也/都”经过了重新分析。
(28)识得数目的,只得爽爽快快把头伸长些,被这一刀,一点都不敢违拗。(清·坑余生《续济公传》)
虽然这一句式在古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但这标志着出现在“不/没”前面的“一点儿也/都”在功能上已经不再拘泥于“一点儿”和“有点儿”,也就是其语法化已开始。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式逐渐得到了普遍使用。
(29)你一点儿也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北京大学语料库)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在这一式中,也并不是所有单独充当状语的“不/没(有)”都可以被“一点儿也/都”修饰,一些“没(有)+宽式定量动词”的形式依然不能被修饰②。
(30)a.我们没有完成任务。
b.﹡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完成任务。
(31)a.我们没有征服珠穆朗玛峰。
b.﹡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征服珠穆朗玛峰。
(四)小结
语法化往往引起结构层次的变化,包括“取消分界”(boundary loss)和“改变分界”(boundary shift)[9]。A式中,“一点儿”与“也/都”的结合不太紧密,可以移位;B式中,虽然“一点儿”不能移位,可是句子还可以还原成“有点儿”的肯定形式;C式中“一点儿”和“也/都”之间的分界已经完全取消了,并且产生了自己独有的语法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A-B-C是一个语法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连续统,至C式已经基本可以看作一个程度副词。
当然,在这个连续统中有一些过渡的形式是非常难以界定的。例如:
(32)小子,我的腿一点儿也没坏。(清·张杰鑫《三侠剑》)
?我的腿有点儿坏了。
?我的腿坏了一点儿。
(33)孔先生的话一点儿也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清·李伯元《文明小史》)
?孔先生的话有点儿错了。
?孔先生的话错了一点儿。
另外, 新旧语法现象的产生不是一个简单替代的过程,而是新旧用法长期共存,在这个阶段一个语言形式同时兼有词汇用法和新产生的语法功能,其词汇用法和语法功能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在有些场合难以区分。新旧用法经过长期的共存和竞争,新用法有可能取代旧用法。[10]我们注意到,A式和B式并没伴随着C式的产生而消失,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并存着。从语义表达的角度,三种形式还会长期并存下去。
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正如前面所说,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都没有专门涉及“一点儿也/都+不/没”句式,部分老师会将这一结构置于“一点儿”之后,作为其否定形式来处理。可是根据上述分析,这种做法容易缩小“一点儿也/都+不/没”的使用范围;同时,由于学生在交际中倾向于回避该结构,降低了其重现率,这导致在中介语中,“一点儿也/都+不/没”几乎没有可能再获得在现代汉语中的完整用法。
从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来看,“不”和“没”通常要早于“一点儿”出现,所以我们认为,让“一点儿也/都+不/没”紧接“一点儿”和“有点儿”出现,这一安排是可取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点儿也/都+不/没”超出“一点儿”和“有点儿”的用法:大体上,几乎所有“不/没”都可以受“一点儿也/都”修饰,只有当“不/没”修饰的动词带有“完成/结果”义,并且动词的宾语不能被数量词“一点儿”修饰时,“不/没”前面才不能出现“一点儿也/都”。
另外,教学过程中必须说明在口语里“也”或“都”是可以省略的,尤其是“也”由于没有辅音声母,在语流中会十分自然地同前面的儿化音发生“合音”现象。但是无论“也/都”省略与否,小句的重音都在“一点儿”上。这对于留学生掌握并在交际中灵活运用“一点儿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展示“一点儿也/都”的用法时,必须充分说明A、B、C三式的特点:B和C两式由于“一点儿也/都”语法化程度相对较高,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可是A式中成分移位较为灵活,很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扰,需要专门的形式变换练习。
(34)a.螃蟹他一点儿也不吃。
b.他一点儿螃蟹也不吃。
c.他不吃`一点儿螃蟹。
d.螃蟹他不吃`一点儿。
例(34)中的四个句子表达的概念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强调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使得在教学中a和d可以联系话题句、主谓谓语句等句式。通过这种变换也可以说明“连……也……”句式在形式和意义上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作为“连……也……”的导入。
六、结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倾向于回避某一语言项目,或者是因为在结构上无法准确把握该语言项目的形式,或者是因为在认知上无法准确把握该语言项目的意义(主要是语法意义)。如果是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大量替换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如果经过了相当量的练习,学生依然倾向于回避该语言项目,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就应该考虑从语义入手,对该语言项目的结构和功能作出系统的分析。这其中,历时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手段——汉语发展的历史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通过研究语言项目在不同时期的面貌,一方面有利于认清语法意义的来源、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厘清不同语言项目之间的联系。
注释:
①②四种教材分别是:《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主编,北京语言
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汉语会话301句》(康玉华、来思平编著,张美霞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文听说读写》(姚道中、刘月华等编,波士顿剑桥出版社2005年版)、《汉语教程》(杨寄洲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韩晓慧.说现代汉语的“一点儿”和“有一点儿”[J].语文学
刊,2010,(9):81~82.
[2]李莺.也说“一点儿”和“有点儿”[J].语文研究,2001,
(2):30~32.
[3]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2001:27.
[4]曹秀玲.再议“连……也/都……”句式[J].语文研究,2005,
(1):17~20.
[5]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
[J].世界汉语教学,1990,(3):139~147.
[6]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64,
596.
[7]王玉丽.周遍性主语与副词“都/也”的关系[J].现代语文(语
言研究),2008,(11):34~36.
[8]王军.“有(一)点儿”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新课程(教育学
术),2011,(1):34~36.
[9]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4):17~24.
[10]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6.
(丁晓俊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张榴琳 美国夏威夷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