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影响和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影响和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进出口发展的重要性

(一)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出口规模

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突破1100亿美元。浙、粤、江、沪四省市出口创汇分别为252.29亿美元、221.56 亿美元、193.08亿美元、133.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同比增长分别为24%、23%、26%、11%。

2006年, 江、浙、沪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16.7%,13.4%,10.7%,合计占全国的40.8%,同比增长分别为19.5%,16.5%,10.9%,出口额分别为:127.7亿美元,159.2亿美元,101.8亿美元。

2007年1-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五省一市(江、浙、沪、鲁、粤)共计611.30亿美元,占出口总金额的84.46%。浙江和江苏出口金额148.32亿美元和109.57亿美元。浙江增速16.09%、江苏省增速10.52%。

(二)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利用外资规模

外商投资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在江苏对外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企业利用外资促进了出口创汇和扩大了就业。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对中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浙江和上海沪纺织工业的港澳台资本为175.24亿元占全国港澳台资本的35.26%;江苏、浙江和上海纺织工业的外商资本为178.62亿元占全国外商资本的53.27%。江、浙、沪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港澳台资本为56.25亿元,占全国港澳台资本的26.23%;江、浙、沪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外商资本为75.25亿元,占全国外商资本的49.78%。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资料显示,2006年江苏纺织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3个合同利用外资15.40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839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49个,合同利用外资21.97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809亿美元。2006年江苏“三资”企业中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单位数合计1889家,完成增加值364.89亿元,利润总额合计52.11亿元,利税总额82.75亿元。

2006年,杭州市、宁波市 、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和台州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81亿美元。2007年1-5月,浙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63个同比减少了8.9%,利用外资新签协议金额59.8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5.3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三)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就业规模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上海市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1966家,从业人员37.85万人,相对于2004年49.58万人(占5.4%),就业人数减少了11.73万人,下降幅度较大;国有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06万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0.76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1.45万人。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江苏省纺织业和、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7803家,从业人员179.12万人,比2004年180.28万人(占全国19.60%)减少了1.16万人。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7.1万人;私营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83.02万人;“三资”工业企业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业人员53.04万人。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长三角地区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主要经济指标

东部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上海五省一市聚集了全国3/4的纺织企业、近80%的销售产值,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主体。

在长三角地区注册登记的16万家纺织企业,占有全国纺织服装业三分之一的生产能力和四分之一的服装品牌。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在出口规模、就业人数、利用外资和创造的利润方面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服装行业运营状况为例,2006年全国服装业出货值增速17.45%,利润额259.3047亿元,利润率4.47%。江苏服装业出货值增速25.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1个百分点, 利润额68.2713亿元, 利润率4.9%,高于全国水平0.43个百分点; 浙江服装业出货值增速16.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 利润额58.9654亿元, 利润率5.47%,高于全国水平1个百分点; 上海服装业出货值增速3.14%,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个百分点, 利润额20.1442亿元, 利润率5.18%,高于全国水平0.71个百分点,出货值虽然降低,但是利润增长率却高于全国水平。从服装产量上看,2006年江苏服装产量301171万件,同比增速16.80%,占全国的17.71%,浙江服装产量320019万件,同比增长6.3%,占全国的18.82%,上海服装产量67336万件,同比增长0.62%,占全国的3.96%。

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的影响

调整的1853个税号的限制类目录,涉及到的纺织品服装主要集中在纱线、织物和纺织制品上。涉及出口额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对出口量大的企业,可能影响很大。纺织服装加工贸易行业的上下游企业,甚至服装加工业上游的棉纺业会受到影响。

(一)对从事服装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影响较小

长三角目前的服装行业不少已经做出了品牌和规模。“商务部重点扶持的55个纺织服装类品牌,有3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像杉杉、雅戈尔、罗蒙、邦威、森马、红豆、虎豹、雅鹿、海尔曼斯等,这些服装企业都在设计和品牌上做文章,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强。上海利泰进出口公司、江苏舜天集团出口影响较小,这类企业大企业受到影响少,但是也要不断的拓展培育自有品牌才有出路。不上规模的小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影响较大。

比如,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公司主要品牌有朗诗(LANDSEA)、兰尚(MODE BLEU)。纺织品(纺织原料、化纤纱线、晴纶纱线、棉纱、色布、坯布、漂布、花布、色织布、棉布、麻布、亚麻棉布、家纺制品)占进出口额的30%;服装包括各种梭织及针织的纯棉、化织、尼龙、混纺服装、男、女童装、西服套装、大衣、风雨衣、工作服、裙衫、休闲服占进出口的46.9%。比较而言30%的纺织品、面料、家纺制品受到保证金台账的影响较大,而46.9%的服装进出口影响相对较小。

(二)对从事纱线、织物面料和纺织制品类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影响较大

从公布限制类目录来看,从事《进出口税则》50~55章、56章、59章(部分)和63章中纱线、织物和纺织制品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影响较大。国家要限制这些相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消耗能源、资源过大、出口增长过快的商品。短期来看,这些企业肯定增加了它的经营成本。原来全部是保税的,出口核销,现在按照应缴税款的50%缴纳保证金,保证金出口时虽然是退还的,但是要占压一部分资金,真正实际增加的成本就是这些资本的利息,增加了它的成本。

比如,出口牛仔布,虽然此次目录未作限制,但要看他进口的面料里有没有受限制的。这类面料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的技术含量不高,出口量很大。从长远看,东部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再发展这种加工贸易没有成本优势的,以后目录增量部分肯定对其要限制的。又如,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羊毛纱线出口,每年的出口额在1亿美元左右。根据测算,半年之内需要准备3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保证金放在银行。意味着公司的资金周转将十分困难。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在华采购面料的增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面料比重会逐渐减少。但是,面料进口却以加工贸易为主,占到96.13%,反映我国面料进口以服装加工贸易为主,中高档服装面料比重较大。当进口料件为限制进口类商品,且加工制成品为限制出口类商品时,只按照限制进口类商品计征台账保证金。相对而言,如果服装加工贸易类企业进口加工贸易进口限制类商品目录中的聚酯切片、涤纶长丝、化学纤维短纤维、棉花、棉纱和棉坯布来生产服装时,受到影响要大。

(三)对向中西部转移的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带来利好

这次对限制类目录,对东部地区的A、B类企业是按照应缴进口料件税款的50%缴纳保证金。C类企业是100%缴纳保证金。中西部地区A、B类企业免交保证金,C类企业100%缴纳保证金。 区外的、东部的、限制类的A、B类企业,在区外都需要征收50%的台账保证金,但是进区就不需要,区内和区外的差别越来越明显,会导致区外企业向区内转移,纺织服装行业向西部转移。

比如,上海三毛转移到重庆和雅戈尔集团进入新疆和重庆。上海“三毛”是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知名品牌,其品牌无形资产高达5.9亿元,拥有22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分公司。上海三毛的国有资产转移到重庆,采取零划拨的模式,由重庆市轻纺控股集团出手接管。上海三毛集团转移到重庆以后可以享受加工贸易方面的优惠待遇,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雅戈尔新疆和重庆生产、销售基地的建成运行,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缩短周转时间。雅戈尔重庆生产基地建有服装分厂和仓储配送中心,生产基地设计拥有年产衬衫100万件、西服上装15万套的生产能力。

(四)对东部新设立的从事纺织品、服装加工贸易的民营企业影响较大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新成立的民营纺织企业过多,争先出口,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限制民营企业生产相对技术含量比较低的,消耗能源、资源过大、出口增长过快的纺织服装商品,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缓解贸易不平衡。自2007年7月23日后,长三角地区不再新批准从事限制类商品加工的新企业。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外贸经营权没有从事过加工贸易,是老企业,还可以从事加工贸易。

比如说,在上海2007年7月23日后设立的民营企业只要在公告之日前未获得外贸权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是不允许从事限制类纺织纱线、布匹的加工贸易,如果要做出口的话,可以从事一般贸易出口,开展非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企业经营范围减少。其次,技术水平要求提高,产业升级转移压力增大。民营企业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要把自己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上去,或者自己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获取更高的利润,难度可想而知,东部地区新设立的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技改和创建自有品牌的压力。再者,只要是属于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又是经营这次目录里面的限制类商品,即便是AA类,不论是联网企业还是非联网企业,一律都要缴纳50%台账保证金实转,企业经营的成本增加,可以看出国家对东部加工贸易政策偏紧。

三、长三角地区纺织品服装业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技术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

纺织服装业从原来在产业链比较低端向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发展,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从比较低的技术含量向比较高的技术含量方向发展。长三角地区印染行业要以出口服装面料需求为目标,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积极推广纳米、远红外、数码印花等技术,提高印染后整理织物产品的档次,积极开发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技术标准,强化绿色产品的开发,来积极应对REACH和国际贸易壁垒的挑战。

阳光集团的“ GEZELIA ”(佳思丽)女装引进日本杰出的高级女装生产工艺技术,采用法国版型,日本派驻了 8 名管理及技术专家对该女装制作进行直接管理,面料全部采用“阳光”功能型高档时尚面料,年产量达 50 万套,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在日本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走出去”步伐

随着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转移明显增强。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可以积极尝试“走出去”,开拓国内、海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面对充满变数的国际贸易摩擦,许多纺织企业通过海外设厂绕过贸易壁垒,“走出去”,缓解贸易纠纷、改变增长方式,分散经营风险。通过建立营销网络,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销售体系;创建境外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设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

华源集团是国内最大纺织服装出口集团之一,有近5万人从事纺织品生产。华源纺织将工厂开到墨西哥,把产品销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两国政府向华源提供棉花补贴和产业保护奖励。华源在墨西哥工厂的劳动力成本虽然要高于中国内地,但是收支相抵后,每吨棉纱出口利润要远高于从国内出口。

(三)培育自主品牌实现加工贸易升级优化

精美设计、技术含量、驰名名牌和文化价值在当今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要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长三角地区服装加工企业要从“OEM 模式”变为设计展示中心、服装信息中心、流行时尚中心,或者采取“OEM+品牌方式”(OBM自主品牌),形成以上海的都市型时装为中心,浙江服装业和江苏纺织业(毛纺、丝绸等面料服装加工)为两翼的服装产业群链。

上海丝绸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每年出口额达6亿美元,拥有研发、生产、技术、测试的全套流程。LILI品牌是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的品牌,已经在58个国家注册。LILY品牌自2002年成立品牌发展公司以来,借鉴国际著名品牌公司的做法,建立融面料设计、服装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外贸供应链。LILY品牌多次被评为中国驰名品牌。2004、2005年LILY品牌进入法国等欧盟和中东市场。培育品牌与加工贴牌仅1.8%的利润相比,上海丝绸集团获得丰厚利润。LILY品牌真正做到了由贴牌生产到拥有自主品牌的凤凰涅磐。

国际上许多名牌设计公司Liz Claiborne,Tommy Hilfiger、Polo、Gap等衣饰的品牌商,也是靠掌控产品的服装的流行趋势与独特的商品设计能力,掌握高价位服装市场,将低附加值生产部分转移到海外的低工资国家或者地区生产,从而获取最大的附加值。

(四)由加工制造转向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创新和营销渠道拓展

随着国际知名品牌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大城市,抢滩登陆。海外品牌涌入,全球化竞争激烈。长三角地区的服装产业应从以生产为主导向以消费者为主导转化。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明显,更多的是购买时尚和文化。

培育国际化品牌,品牌定位、设计与营销等方面的策划与创意相当重要;其次,利用信息渠道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与流行趋势,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服装的设计、生产与营销,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再者将IT系统运用到生产与营销的管理,减少库存,保持销售最大化。

总之,全心全意的策划、准确的品牌定位、时尚的设计、敏锐的快速反应系统、畅通的物流和营销系统再加上高质量的生产,成为构筑国际化品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邬关荣:《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业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3、商务部网站《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 2007.07.234、何力、王琴华就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调整答记者问 海关总署网站2007.8.9

5、江苏省经贸委行业规划一处《纺织工业结构调整》2006-10-31 江苏经贸委网站

6、江桦 纺织服装出口形势分析与应对建议 江苏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