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沈世华:献身昆艺一甲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4月6日,浙江昆剧团在杭州举行考试,面向全国招收“第六代”传人。成立于1955年的浙江昆剧团,在原民间“国风苏昆剧团”基础上组建,曾出现过“传、世、盛、秀、万”五代同堂的兴盛时期。目前,声名卓著的“传”字辈老师已相继离开了舞台,“世、盛、秀”三辈担当起重任。本文介绍的沈世华就是当年浙昆“世”字辈演员、如今是在京授业传艺的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相识西子湖畔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的保护与复兴,关键在于它的传承人。于丹曾说过:昆曲至今已有600岁,它的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加起来也是600岁。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之中,有一位浙江慈溪人,她叫沈世华,现居北京,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与沈世华相识已有12年,初识正是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昆曲列入世界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不久。是年8月,文化部艺术司与浙江省文化厅联合在杭州举办了一次由海内外昆艺界精英参加的纪念昆曲的大型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派员前来与会。我因在这一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昆曲—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艺论,也有幸受邀参加。
那天上午我来到指定的下榻饭店办完报到登记手续后,发现桌旁坐着一位容貌清秀、气质不凡的女士,在笑吟吟地望着我。我一见到她颇感面熟,也报以微笑。“我也是慈溪人呀!”—她是从登记表上知我来自慈溪才望着我,原来还是老乡。
于是我礼貌性地问:“您好!贵姓?”“姓沈。”“芳名?”“沈世华。”哇!怪不得如此面熟,原来是我极为欣赏的昆剧《西园记》中饰女主角王玉真的沈世华!我们立即拉近距离攀谈起来。她说她老家在慈溪沈师桥……我们相互交换了各自名片、资料。之后,我又多次采访了她。
从艺昆曲六十年
沈世华原名沈月华,虽说是慈溪沈师桥(今属观海卫镇)人,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上海一家肥皂公司会计,母亲是家庭主妇。她从小就爱看戏唱戏,学唱各剧种唱段惟妙惟肖,活泼可爱更不在话下,受到老师、同学及邻里的称赞。
1953年暑期,她小学毕业了,就随父亲到杭州游玩。在一家馄饨店里邂逅国风苏昆剧团(浙江昆剧团前身)名角王传淞,即在昆剧《十五贯》中扮演娄阿鼠的那位名丑。因为同桌进餐,沈月华见他胸前佩着一枚剧团的徽章,便冒失地问:“伯伯,您是在剧团工作?我想学戏,到哪儿去投考啊?”王传淞端详了她一番,对她爸说:“这小姑娘的五官长得蛮好,眼睛有神,是块学戏的料。明天到人民游艺场第三剧场找我吧!我姓王。”依照他的嘱咐,次日下午父女俩来到剧场,先看戏,戏散后去后台找王传淞。王传淞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又约来了几位剧团同事,对沈月华作了一番测试。最后告诉她:明天来报到吧!就这样沈月华高兴地踏上了昆曲之路。
进入剧团后,她成为“世”字辈的一员,排艺名为沈世华。上一辈的昆剧艺人为“传”字辈,下一辈是“世”字辈。可见当时昆艺界早就立志要把这一剧种“传世”下去。“世”字辈女演员艺名的后一个字都是草字头,“华”的繁体字正是草字头。
当时剧团的条件很艰苦,但沈世华不怕苦,除了天天跟着“传”字辈老师学唱昆曲、学昆剧闺门旦表演外,同时还要学文化,特别是学古文和古典戏曲等。因昆剧不同于其他戏曲剧种,它不仅唱腔优美,而且文词典雅,这就要求演艺人员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剧团特聘浙江图书馆馆长、国学大师张宗祥先生担任学员们的文化教师。沈世华学文化同样刻苦努力,为其后来担任教授打下了深厚功底。
当然主要还是学表演。由于天生丽质,嗓音清润,聪颖善悟,师承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周传铮、方传芸、沈传芷、姚传芗、刘传蘅、张娴诸名家,并得到王传淞、包传铎、言慧珠的指授,沈世华进步很快,功底日见扎实,戏路较宽。
1958年,17岁的沈世华学成后即留团担任当家闺门旦角。几年后又兼任教学传艺工作。她曾饰演与教过的昆剧剧目与角色近百,其中有:《十五贯》之苏戌娟,《牡丹亭》之杜丽娘、柳梦梅,《桃花扇》之李香君,《长生殿》之杨贵妃,《西厢记》之崔莺莺、红娘等。1979年,沈世华主演《西园记》(饰王玉真),被摄制成彩色影片,其表演技艺精湛,广受海内外好评。
自从满师担任昆剧团主演以来,沈世华获奖频频。1961年刚满20岁的她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以出演《琴挑》《百花赠剑》两剧,被评为全省五名青年尖子演员之一;1962年参加苏、浙、沪三省市昆剧观摩演出,在青年演员评奖中名列榜首;1984年在北方昆剧院任职时,以《游园惊梦》一剧参加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获最高奖项“特别奖”,等等。
更有众多戏剧艺术家,如程砚秋、马少波、史若虚、俞琳、吴祖光、黄宗江等看了她的演出都赞不绝口。不少著名戏剧评论家及专家,如赵景深、吴小如、朱文相、胡世均、宋铁铮等皆曾撰文赞誉她的演艺;1992年,台湾有家报章刊出专文,称誉她为“剧坛师表”。
沈世华的丈夫钮骠是一位在京剧演艺、戏曲研究及教育方面颇有影响的专家,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等。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1960年前后,当时还是京剧演员的钮骠在杭州演出,邂逅沈世华,两人从相互欣赏到热恋,终结连理。他俩育有一女,其女钮晓晴现为影视制片人。
传承昆曲重在教
1982年沈世华从杭州调往北京,先入北方昆剧院任主演并兼教学传艺;几年后调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不久被晋升为教授。从青年时期开始边演边兼教,到戏曲学院专职任教传艺,沈世华不改昆曲要“传”“世”下去的初衷。她教过的学员、学生中,有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剧院剧团的演员、学员和艺术院校的进修教师,并辅导过不少知名演员。学生中不少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及全国性和省市级奖项。2005年她被文化部聘为昆剧旦角艺术传习班主教导师、首届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导师,并多次担任昆剧演员赛事的评委。
自进京以来,沈世华还向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丹麦、瑞典、西班牙、新加坡、韩国等外国留学生教授了昆剧艺术。1996年她赴台湾讲学并举办了三次专场演出;后又两次赴台讲学,三次赴香港讲学、授艺。2011年春,又应邀赴台湾为台北昆曲研习社排演“故宫新韵”全本《牡丹亭》作艺术指导。
作为中国昆曲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的沈世华,除了演和教,当然也有著作问世。已出版的(与人合著)有《中国昆曲艺术》《传统京剧人物造型荟萃·昆曲50折》等专著,并在《中国戏剧》《戏曲艺术》《艺术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因教学业绩优异,她被北京教育主管部门列入《德艺双馨的艺术院校名师》一书。2011年,沈世华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因父母都是浙江慈溪人,沈世华成名后念念不忘家乡,曾多次随团来慈溪演出,还亲送父母骨灰到慈溪公墓,又多次探望插队落户在慈溪的弟弟。一直以来,她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成就。
至2013年,沈世华献身昆曲艺术已满一个甲子。为此她正在写一本书,暂名为《六十年从艺》。
(本文摄影/刘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