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朗读,文本解读中的奇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文本解读中的奇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凭借,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又贯穿于文本的学习中。反复朗读,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就能对其中的词语搭配、句式、语气、格调十分熟悉,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语感的形成,对创造有鲜明个性的语言很有帮助。朱自清的《春》,整齐而有变化的短句、自然而有规律的停顿、抑扬而有起伏的语调,构成了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这样的文章,多次朗读,无须过多分析,学生就能通过文字在脑海创造一幅“春花图”。在此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美的体验”,说一幅自己观赏到的自然中的“春天美景”,表达出富有个性的美的语言。这样,用朗读分析法学习文本,就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精读、深读、细读。解读《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形象的理解,学生朗读、品味这九个“不”字句的环节必不可少,读出否定的意味,在字斟句酌中感受到一位与世格格不入的隐者形象。

朗读对文本解读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哪些地方需要朗读呢?

一、文章中的“美”点。这种“美”的特征可以是显性的,《安塞腰鼓》描摹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跃动的生命力,让人联想到西北地区阳刚、粗犷、强劲的美,从中又可学习短句、排比、比喻、叠词等语言之美。这种“美”也可以是隐性的,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组人物:阿长、父亲、老王、信客等,他们不美,甚至有着悲惨的人生,但却蕴含着人性的美。这“美”一旦被读者解读出来,往往被公认为文本的主要特性。朗读这些课文或其中的语段,感受其中的美,确立学习价值。

二、文章中的“悟”点。有些作者往往通过富有哲理情趣的文章,来谈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态度等。读者可从文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冰心的《谈生命》,把生命比喻为一江春水和一棵大树,阐释了生命的历程和意义,可谓是“形象说理”。朗读整篇散文,读者会更深刻地悟到生命的真谛,明确奋斗的动力,从而产生创造有价值人生的强烈愿望。

三、对经典作品的拓展朗读。学习课文,可举一推三,通过对著名作家作品的学习,再带动对其他相关作品的欣赏,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像学习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再拓展朗读他的其他作品,如《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大浪淘沙》等,从而更全面地感受坡达观、豪放的风格。

下面就看看一位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的。

第一阶段,老师没有提出任何朗读要求,学生齐读,但语气平,声音低。

第二阶段,师生共同评议上面的朗读。经讨论发现,对一些有表现力的词语应强调朗读。例如“激怒”应用悲怆有力的声音来读;“温柔”要用温和、轻柔、充满爱意的语调来读;“嘶哑”不能读得太清脆、柔和;“悲愤”、“深沉”这类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要读出它们自身的意义和在诗篇中的意义。分析完后,学生再齐读。

第三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把有表现力的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找出来,并交流应读怎样的语气与语调。学生谈体会,例如“常含泪水?”要用升调、语气沉痛些;“爱得深沉……”要读得渐慢,“深沉”可适当拖音;“然后我死了”之前的“――”有语义转折的标志作用,因此与上句要有较长的停顿。此外,两节之间再多一点停顿。学生再齐读。

这位教师非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揣摩标点符号的作用、注意小节间的关系,进而再感受诗歌的内容情感,然后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备受侵略灾难的祖国以及诗人艾青的爱国深情和悲怆之情。这一朗读,强烈感染了在场听课的老师,也让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感受到赏析的快乐。

由此可见,朗读要能读出感情,教师的适度指导必不可少:

1.依据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指导学生朗读。开始要明确写了哪些内容,强调了哪些词语,该怎样处理好停顿;接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表达等;再然后,要懂得把握好基调。

2.联系文本的写作背景、表达方式、布局谋篇等指导朗读。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朗读的基调;句式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出不同的句式;文本的布局谋篇,是文本的内在结构,使内容清晰,有助于朗读的处理。

3.定期举行朗读活动。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下来,学生的情感体悟和朗读水平会有效提高, 而最高的朗读境界就是忘却各种技巧而任由情感流淌出最合适的表达。“朗读是最真的一件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