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语文“智慧课堂”的研究,它并不是一种固定教学模式,体现在以“问题、参与、体验”为关键词,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课堂。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教师、学生和课堂这三者,在迎接课改挑战,培养学生智慧,追求有生命力的“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具备了这三“活”,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教育,学生的认识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可能。下面笔者结合高一语文必修三《品质》一文,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一.教师的引导灵活是关键
要想让学生学得活,就要活化课堂,而教师的灵活引导是活化课堂的关键。引导是一种艺术,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会学的喜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学法“活”离不开教师的教法“活”。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时候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鼓励。
在教学课文《品质》中学生读到“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这几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说:“我有点懂,但不十分明白。我觉得格斯拉先生的死除了自身的原因,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需要教师的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我引导:①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②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
生1:医生说,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生2: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
生3: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材料,亲手精心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的靴子最耐穿,相对而言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他不愿意改变;他的费用总是在交费日才收。
生4:外在的原因:(1)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2)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生5: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以至最后死亡。
……
无疑,这样的引导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甚至在课堂上教学的侧重点都要有所改变,因为学生的能力应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哪里存在问题教师就得从哪里着手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当我们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摆脱匠气,多些灵气,精心设计教法,就一定能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产生探索的欲望。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二.学生的思维鲜活是核心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灵活的同时,还要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并用,求异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我让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当中。在初读课文后,我提出: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问题一出,学生便再次投入课文的默读中,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结果学生们发现:
生1:作者在文中写道:“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那么格斯拉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2: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这就是他的理想。
生3: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实现了他的理想。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同情他的悲剧命运,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发人深省。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笔者觉得只有激活了学生的体验,来自内心的自由潮水才会涌动,生命之花才会倾吐芳香。
上例中,笔者精心地将学习内容蕴含于情境中,使思考的过程成为一次次面临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做,其最终结果是同学们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当语文教师把枯燥的内容变得脉脉含情,把艰深的道理变得平易近人,把问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时,这样的教学就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设计智慧及经此处理后的美丽“风景”。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最易激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文,思维功能全屏开通;学情交流时,大量信息被处理、收集、存储;质疑释疑时多种思维手段综合运用,通达解决。不能不说,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智慧激荡的摇篮。
三.课堂的气氛活跃是基础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宽松活跃的气氛。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时,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当我们的课堂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就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就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思维就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学生就不断开拓创新。
课堂上,当我对课文进行了小结后,我问:
在我们江宁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人人传颂的感人故事:江宁金宝市场一位老乞丐为汶川灾区捐款……
师紧接着提问:目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了物质利益,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那位老乞丐以小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现在,请作为记者的你们前去采访那位老乞丐,除了弄清事情的经过,请重点说说我们该怎样面对他,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大家可以发挥,可以争辩,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们要学习那位老乞丐,即便面临生存危机,都不要改变自己。
生:在当今物质的社会里,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
……
争辩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置身于这样活跃的课堂,你准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惊喜、一起陶醉。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名师的优课设计,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而不涉及具体细节,留下较多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教师临场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矛盾,活学活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美妙境界。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也证明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欢迎的,才是让学生发展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所要追求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省新课程的推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努力创新,就一定会常教常新,学生也永远会坚守在我们的课堂,等我们点亮那求知的眼睛。当我们的语文“智慧课堂”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盎然生机便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叶宝金,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