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逝的文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逝的文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书思古抒幽情的曹杉就读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男孩儿,读书以兴感,感世而伤怀——一个敏感而善思的书生。历史兴衰,王朝更替,沧海桑田,人世浮沉——自古至今的生命长河都会在他心头流过,留下或辉煌或衰落,或荣耀或沉沦,或满足或遗憾的丝丝缕缕纠结在心间。热爱人文社科的同时,他对文字亦有不变的信仰。文化几经过滤沉淀之后,流出笔端,汩汩汤汤,清冽甘醇,幽幽的情感让人回味悠长。一如大仲马所言,历史不过是挂小说的一颗钉子。他,则热衷于在钉上悬挂优美的图画。

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与古老文明之间的冲突日渐深化,为了修路建桥或是缔造一片商业区,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挑选一片风水宝地,纵使此处沉积了千年的文化,都将会化为尘埃。阳关有幸,不曾被欲望的车轮碾碎,只是历经风霜,深埋于沙原。它等待着有一天被社会发现,作为文化遗物的形式将它所见证的往事呈现出来,使历史的长河不至于断流。然而却未曾想,千百度惊蛰已过,声声春雷却唤不醒一座阳关。

顺着时光与记忆的痕迹,作者以陈述者的身份将所谓的古城昭然于你我面前。而旧城已不复存在,唯留远年繁星般的坟冢纵横于沙原,被风雨所蚀,因年岁久远而坍塌,枯瘦萧条,从未有人祭扫。破碎的墓茔不知是否能让曾经骨肉纷飞鲜血横流的伤痛岁月浮出时光的水面,燃遍中原的战火不知是否夺走了当初阳关城多少世纪不灭的辉煌。阳关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虽称之为烽火台,实际上不过是土墩,而且塌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任凭阳关在风雨中凋零,不顾文明在沧桑中流逝,无人做片刻挽留。王维李白的诗词道不尽古城留下的积淀,这里,也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一座埋葬了文化的城市自然不胜凄凉,又何苦再徒添……

正如文中所言“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其实,提及沙原之雪,不过是对于阳关的陪衬。毕竟,作者所关注的,绝非天然,而是人类文明。以“雪”扮演侵蚀者的角色,从而映照出跨越了岁岁年年之后阳关的风雨飘摇。或许是因为阳关注定不属于日夜繁华的都市,也不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然而人类的文明终究是以淘汰为基础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偌大的国度容不下一个阳关,在流逝的文明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那些包裹着遗骨的黄沙,那些生长在土墩之中的残苇,一如风干的血迹,凝成挥之不去的伤痕。“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以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我们已无法打捞那一切,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遭到摧残。贯彻古今,战火又有哪一次不曾烧毁过文明?纵然是中原英雄的南征北伐,异域文化又何尝不在铁蹄下支离破碎呢?

阳关城,本应有几声胡笳和羌笛。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一种文化。只是无知的我们,一定要让所有与自己意愿背道而驰的文化,彻底在世间消失。不是社会摧毁了文明,是你我亲手粉碎了那些万古难衰的中原文明。幸存的只是暂时幸存,逝去的已经永久逝去。国民仿佛带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文明仇恨,一步步走向野蛮。

(指导教师 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