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溪市中心医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溪市中心医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集到的16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165例ADR中抗微生物药物、中药注射剂居首,以静脉给药途径发生率最高。应加强抗微生物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监测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9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28-02

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国内外有关文献表明[1],目前住院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过去有增加。为了提高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对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165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来源

收集我院2009年上报辽宁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165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165例ADR病例中,男性患者111例,占66%,女性患者54例,占34%。男性病人ADR数量多于女性病人,年龄最小的为1岁的婴儿,最大87岁。165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如表1。

2.2 ADR涉及药物品种及分布165例ADR共涉及药物14类119种,各类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品中最多,有56种;其次为中药制剂,有19种,其他见表2。

2.3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165例ADR中、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给药方式,不同途径给药引发 ADR的比例见表4

表3 165例ADR患者ADR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2.4 ADR与联合用药情况165例ADR中,医生给患者使用一种治疗药物而引起ADR的有87例,占51%;使用2重药物而引起ADR的有71例,占46%;使用三种治疗药物的有8例,仅占3%。

2.5 ADR所致结果及预后ADR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的108例,病程延长38例,无死亡病例。对ADR的情况处理为停药或对症治疗,其中治愈72例,占43.2%;好转93例,占56.8%。

2.6 ADR因果关系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评价标准[2]进行评价,结果如下:肯定31例,很可能91例,可能54例,未评价2例,分别为总数的22%,64%,13%,1%。如下表6。

表4 243例ADR患者ADR因果关系评价情况表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由表1可知,在老年患者中,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ADR的发生率最高,占总数26.75%。这可能与来就诊人群的年龄分布有关,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且患病率升高,用药后受肝肾代谢功能影响易发生ADR。因此,应把老年患者作为ADR监测的主要对象,必要时应进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这样可以避免ADR发生。

3.2 ADR与所涉及的药物又表2可见,165例ADR报告中,引起ADR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居多,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有112例次,占64.2%,居各类药物之首,其次为中药制剂,引起ADR有18例次,占10.8%,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这也与这两类药物在我院的广泛应用有关。

抗微生物药物的大量使用会产生更多的耐药菌株,并且可引起患者体内菌群失调,进一步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适应症用药,既可减少ADR的发生。

中药药性一般平和,一直以来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人们对其引起的ADR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各国对中药ADR的重视以及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关于中药引起的ADR的报道也日益增多,这主要是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较为复杂,又没有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4]等。

3.3 ADR与给药途径由表3可知,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是经静脉滴注给药,共127例,占ADR报告总数80.25%,其主要原因是静脉滴注一般都在院内进行,而医院对ADR的监测都比较重视。而口服给药大都不在医院进行,所报告的ADR例数可能会与实际发生例数存在偏差。握静脉用药的适应证,以减少静脉给药所导致的ADR时间的发生。

经过对医院2009年1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统计分析,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现象偶尔发生,以抗微生物药物最为多见,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多数是静脉滴注给药发生的,特别是老年患者,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合理选择药物,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桂兰,赵美菊,唐文,52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1);247.

[2]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检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26

[3]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校242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真实性[J].中国药房杂志,2005,16,(9);697.

[4]孙玉琦,马永刚,邢小燕等,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真实性[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