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葛均波:用一颗心疗救千万颗“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率领的学术科研团队在扩心病基因研究中取得又一新进展。这一成果已经得到海外权威媒体的认可,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之前,记者曾从不同渠道获悉,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
2008年7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记者遇到了久闻其名的葛教授,随即在会议间隙对他作了长时间的采访。通过采访发现,这位儒雅敦厚的心脏学专家,不仅有着一段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而且在对世界心脏病学作出重大学术贡献的同时,他的业余生活也同样多姿多彩、别有一番人生雅趣……
医学界的葛氏“现象”与原样摆放的办公室
葛均波是在山东日照农村长大的。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山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3年跟随其导师艾倍尔先生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学术上的成就已是硕果累累,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300余篇,SCI收录122篇,被613篇外国文献引用。他还获得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等7项科技奖励。葛均波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分会主席。他是当选为美国、欧洲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里唯一的中国人。
葛均波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肌桥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1996年他发现的可视冠状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瞩目,这项技术可望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在国外接触到比国内先进很多的医学后,葛均波就想,我从6岁就开始上学,一直没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如果把德国的医学介绍给国内,也算为祖国尽点绵薄之力吧。
于是一向不会唱高调的他给裘法祖院士写信表达了这个想法。在老先生的鼓励下,葛均波于1995年成立了旅德医学会,并出任第一届会长。每年,他们都把德国的论文寄回国内,刊登在当时同济大学的一本《德国医学杂志》上。当然也把国内的一些论文介绍到德国一些杂志发表,并把德国的反馈传回来。
同时他在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注册了5个协会,他们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出了很多力。
在一次使馆教育处召集的各个协会负责人会议上,葛均波遇到了一个同乡,此人在新加坡工作多年,后来去了日本、德国。他发明了一种电视,可以折叠起来。葛均波听说后建议道:“你的发明可以在国内生产嘛。要不我们老是在别人后面跑,这样我们不就一下子赶上了?”
那位同乡告诉他,自己已经跟公司签订了一个商业保密协议。即使不在这个公司工作,若干年之内也不能把技术泄露给外公司。
此时是在他发现“半月现象”后,同乡的话对他触动很大,怎样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服务,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是他想得最多的话题。
问及在德国的情景时,葛均波十分感慨,他对记者讲述了一件最令他难忘的事情。
“我在德国的学习与工作都比较顺利。10个月之后,我的业绩得到了导师艾倍尔教授的认可。他陪我去劳工局等部门申请从医执照、工作许可证件。在他的支持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1995年,同志访问德国,当时的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宴请主席,由6位华人作陪,葛均波是其中之一。席间,鼓励葛均波用自己所学为国服务。
“后来,我向艾倍尔先生郑重提出自己想回祖国去工作的愿望。艾倍尔先生听了,先是一愣,随后,脸涨得通红。他简直有点恼怒了:‘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离开我……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再找你。’”
“第二天,我对他说:‘我十分感激您,艾倍尔先生,如果没有您为我创造的条件,我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成就。但是,我打个比喻吧!如果您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总不希望她一直陪伴着您,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女儿未来的荣耀也将是您的光荣。因此,您一定不会反对我回祖国去效力的。’艾倍尔先生回答道:‘我昨天回去与太太商量过了,您在我家住了一年多,我太太也实在舍不得你走。不过,我昨天终于想通了,我想自己想得太多了,我得为你想一想,我将保留你的办公室,如果你今后遇到不如意的事,仍然可以回这儿。’我前往辞行的那天,艾倍尔夫人在一旁不停地流泪,令人十分伤感。”
果然,直到2002年,当葛均波重返德国访问时,艾倍尔先生依然保留着他的办公室,连电话机都按原样摆放着。德国人冷峻的外表与热情的内里使葛均波感慨不已。
第一例心脏移植术与手术卫星直播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他受命担任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葛均波不辱使命,勇于开拓,不断引入新技术。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
当问起回国以后的感受时,葛均波莞尔一笑,说道:“我从德国归来,来到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工作。当时由于诸多因素,研究所的工作有所滑坡,科研人员出现断层,课题研究也青黄不接。见此情况,我内心十分焦急。不久我就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狗与兔的动物实验都做了,可是,就是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主要是没有人敢承担这个风险。”
“我想,德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上海就不能做呢?我们上海也要敢为天下先嘛。于是,我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向当时的杨秉辉院长递交,我还向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写了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我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如果手术最终有什么后果的话,一切由我来承担。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万幸的是,我的建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承担责任。中山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
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最好的手术技术。难怪王玉琦副院长也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当时的第一例,没准咱们还继续停留在做动物实验上呢!”
对冠心病的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当时,医学界对血管完全堵塞的冠心病患者尚无良策。葛均波决心向这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进军。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打通血管,病人可获健康,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上述方法就不能奏效,葛均波对此首次采用了高频旋磨术,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样粗,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1毫米,长2.5米,因此,更难控制,况且导丝上还有一个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在冠脉内超声波的引导下,以每分钟15~19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迄今,葛教授已成功完成高频旋磨术100余例。
2005年10月20日,对葛均波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天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会议上,第一次通过卫星向远在美国华盛顿的主会场直播了中国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3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这也是TCT第一次直播室间隔缺损介入手术)、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CTO手术,都获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是第一次中国的手术转播至美国TCT会议现场。
3个病例中尤以CTO病变最为引人注目。当葛均波介绍该例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时,主会场的所有观众都对此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其中也不乏怀疑的目光,因为CTO病变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
手术中,葛均波曾试图使用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但多次尝试均无法确定钢丝是否在血管真腔内,遂采用“对吻引导钢丝技术”:经右冠远端供应前降支的侧支血管,把一根导引钢丝经侧支血管置入间隔支,然后逆行操作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段,该引导钢丝遂作一定向标记,经左指引导管顺行放入另一引导钢丝通过左主干闭塞处至前降支远端。
在观看这一个个高度精密细致的步骤和手法时,当时主持会议的美国加州Scrips医院介入心脏科主任Teirstein教授连声感叹:“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做法!”
2006年8月,葛教授受到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心内科的邀请,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进行两院间的学术交流。
在多年的不懈研究中,葛均波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基因突变与扩心病有关,在一房室传导阻滞伴扩心病家系中找到了一个新的SCN5A基因突变位点(CT),其位于20号外显子,碱基的变异造成了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在1180位置丙氨酸由缬氨酸代替(A1180V)。突变可引起通道电生理改变(失活后恢复慢,晚期钠电流增加);临床还观察发现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运动后的心电图会发生改变。研究揭示了SCN5A突变可能影响钙平衡,从而造成心肌损伤导致扩心病,而心电图表现则有助于高危人群的早期检出。前不久,这次扩心病的研究结果被心血管权威杂志《Circulation》以editor’s picks接受,并以编者按的形式予以高度评价,并且论文和编者按评论同时被纳入editor’s picks作为网页导读文章。
据悉,《Circulation》由美国心脏学会创办发行,是迄今全球最权威的心血管杂志,国内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并不多见,此次该文章的发表,进一步见证了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骄人成果。
据记者了解,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肌病之一,也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中原发性扩心病的发病率约为40/100,000,约30%的病例表现为家族遗传性。SCN5A突变是通过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致扩心病,还是通过心律失常继发扩心病,国际上存有争议。葛均波教授主持的研究扩大了扩心病的致病基因谱,并揭示了SCN5A导致扩心病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的心电图表现提前于突变携带者后期发展成的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脏结构异常,有助于突变相关扩心病的早期诊断。除早期诊断外,为这类扩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如针对离子通道,及控制运动、改变生活方式等。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扩心病的临床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在扩心病治疗方面,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限制了我国相关疾病医学前进的方向与步伐。而此次发现,丰富了致扩心病致病基因谱,有助于早期发现相关扩心病患者并给予早期治疗,在扩心病诊治方面可以说是项大的突破,将推动我国在扩心病领域的国际化研究水平。同时,在临床推广和运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一项医学研究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很好地指导并推动临床医学的进展,对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质量,满足人民对医疗技术日益增长的需要影响深远。葛均波教授和他的团队对于扩心病基因研究领域新进展在我国扩心病乃至心血管基因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弹奏秦琴与痴迷武侠
当问及在百忙之中是如何注意调节自己时,葛教授道出了自己的业余所爱及心态。
“少时在山东日照,游泳是我的所爱,夏天的农忙时节,帮着大人忙完了农活,就一头扎到河里去游泳,和小伙伴们一起,什么式样都游,皮肤晒得黝黑,也不知什么叫疲倦。”
在青岛医学院就读时,游泳是必修课,他和同学们不仅经常练游泳,有时还一起打赌玩,大家轮番把双手绑在背后,看谁不沉下去,谁就赢了。他们也经常到青岛海滨游泳场去游泳,从海岸边游到防鲨网,少说也有1000米远,葛均波不用救生圈,游个来回不成问题。长年累月的游泳锻炼确实使他获益不少。如今工作节奏快了,除了手术、搞研究和行政工作,还要带博士生。每天早晨7时以前就到医院上班,晚上离开医院通常也是七八点钟,这使他也不敢奢望把游泳作为自己经常性的运动了。
近来,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之下,过度的疲乏有时确实使葛均波有了点透支生命的感觉。怎么办呢?于是,在别人下班后,葛均波却不急着走,往往操起一把秦琴,弹上几曲,《地道战》、《唱支山歌给党听》,来个“孤芳自赏”。前不久,还上电视台去演奏过一次呢。
“话要说回来了,弹奏秦琴是一种放松自我的方式,这是自我减压。”问及何时与秦琴结缘,他答道:“说来话长了,那时还在上初中,正值‘’后期,我们学生学唱革命样板戏,在宣传队里不光天天练唱,压腿练功,还练乐器伴奏。当时规定每人都得学一种乐器,我选择了弹秦琴。”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行”,想不到弹秦琴竟然成了他如今消遣休息的重要方式了。他说,音乐是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况且“磨刀不误砍柴工”,花点业余时间奏乐,值!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金庸的著作有逻辑性,雅俗共赏。”说起金庸,葛均波真有点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有时忙里偷闲,在飞机上还读点金庸。本院的一位教师患病住院,葛均波赠送给病人的礼品是一套简装本的金庸作品。他娓娓道出金庸著作的真谛之所在:人,不要争强好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于我们来说,学术问题一旦走入了“死胡同”,不如换一种思路与方式去解决。做事要顺其自然,对名利要看得淡,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说的是一种心态,但不能得意而忘形。人的每一件事情,不会都很顺,也不会都不顺。关键是如何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多年来,葛均波获得了各种荣誉:上海市银蛇一等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多年来,我是怀着一颗勤勉之心与仁爱之心在为千千万万颗被疾病侵扰的‘心’解除痛苦而不懈努力着,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