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工荒问题发端于2003年前后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初主要表现为技工荒。但近几年来民工荒越演越烈,特别是2009年经济危机的返乡潮之后,伴随经济的回暖,2010年春节过后民工荒问题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招工难也由技工荒扩大到普工荒。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主体。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则面临着截然相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反的就业困境。从2002年(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开始凸显。据国家发改委方面的数据,“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2700~-人,该数量高达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80%以上。单2006年和2007年大学生供给量年均增长22%。特别是受Og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劳动力市场上同一年龄组(主要指80后及90后青年)的就业群体却面临姚成林两种截然不同的供需状况,本文试图在综合两种劳动力市场困境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劳动力的需求方、供给方特性来指出其实质是市场上期望工资与实际工资矛盾作用的必然反映。

一、关于两种劳动力市场困境的原因综述(一)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起到现在,学科涉猎范围从经济学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这里面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分析。可以说对于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角度各异,甚至充斥着种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大体归纳一下基本上有如下几种观点。

1.劳动力供给总量迅速下降的原因。但是关于供给总量下降是否导致民工荒也是一直以来学界最具争议的话题,其实质在于中国有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而且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7年的有关报告也认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即将结束。不足时代即将来临。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阶段的现状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有待商榷。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和政府的引导,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不会自动到来,制度创新和加快转型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2.民工荒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与劳动力的工资增长之间的矛盾永远难以解决。郑秉文(2010)也指出“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周期性结果。

3民工荒的实质在于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等体制问题所致。谌新民(2010)指出,市场化、工业化与市民化进程的不相协调,导致它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如农民工户籍、子女教育、廉租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供给严重滞后,这才是反复出现民工潮和用工短缺的体制因素。

4.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产生民工荒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对传统订单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依赖和低工资待遇,导致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纷纷离去。

此外,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用工的年龄、性别结构问题、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引人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伴随农村福利的改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尤其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观念的转变使得这种机会成本在他们身上放大。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学界对于是否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看法不一,但大多认为高校扩招等因素确实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源于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不存在实质上的就业难问题。笔者关于就业难原因分析大体归纳有如下几点。

1.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导致就业难。与民工荒相似的是,大学生供给总量是否影响就业的问题也是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扩招使得过多的学生涌向市场,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第二种观点是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所致。邓微(2007)认为,大学毕业生“过剩”问题的实质是知识型劳动力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钱建国、宋朝阳(2005)认为我国就业难的大学生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供求矛盾以及市场缺陷等是主要原因。

3.大学生就业观念、工资期望等个人因素导致就业难。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人民大学“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结论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预期偏高,高于就业市场实际水平的20%-40%。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大学教育改革盲目性、教育同质性、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育体制垄断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分析。

由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民工荒还是大学生就业难,其实质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方期望工资与需求方提供的实际工资不相符导致的市场困境,其背后的推动力则来源于两方各自的特性及第三方制度、结构等诸多因素。只是民工荒的说法是立于需求方的角度,而就业难是立于供给方的立场而已,两种问题归属于同种逻辑。

二、两种不同问题的同种逻辑

在劳动力市场的表征上来看,大学生市场表现为供大于求,而农民工市场则表现为供不应求。但其实质上都是期望工资与实际工资不相符而产生的市场必然反映。表征的不同是源于同一年龄组的不同群体特性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结构不同所致等因素所致。本文从劳动供给方、劳动需求方来阐释其表征的不同和逻辑的同一性。

(一)劳动力供给市场

1.新生代农民工与大学生基本上属于同一年龄组,多是80后群体甚至90后群体。他们的出生都受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因此这一年龄组的就业群体多具有独生子女的身份。此外,这一就业群体所经历的时代变革特别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社会的进步等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赋予了闲暇时间更大的效用价值,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一种集体的向上就业心态。当然由于两者自身条件和环境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性也有所不同。

2.新生代农民工与一代农民工相比,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追求较高,追求个性独立和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更加珍惜个人价值和崇尚自由,不仅想在城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而且不愿做城市的“过客”,试图融入城市的潜意识更加强烈。在他们眼里,其父辈们每月拿到的工资是不平等的“裸工资”,与城镇职工相比,缺少同等的诸如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特权和子女受教育特权,更没有逸乐休闲。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期望

工资表现为:“裸工资”+福利待遇+闲暇的价格。

3.当前大学生就业在角色定位上还较多的倾向于社会精英岗位,而由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旧缓慢,市场主体所能提供的精英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下,对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趋之若骛也就很正常了。而且2009年6月末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在岗职工月均工资2440元,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279元,平均增长12.9%。相比之下,公务员增长15.1%,事业单位14.7%,高于全国平均12.9%的水平,而企业平均增长11.9%,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期望工资是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为对照参考标准的。尤其注意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表现出比新生代农民工更高的闲暇效用价格,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劳动力需求市场

1.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主体是由订单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制造业以及初级服务业等构成,需求对象多是16-35岁左右的普工和技工。而且在现行中国的产业结构下,这种需求主体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农民工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但是需求主体的利润空间确实很有限,而且受传统“低工资招进――黄金期使用――过期轮换”的原有路径依赖导致了企业所提供的实际工资偏低。根据人保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主认为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将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9%,而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人员的预期则高达14%。

2.在大学生市场上,现行产业结构下企业所提供多是管理、技术岗位,而这种岗位的需求数量相对较少,利润空间有限的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工资也不会很高,而且由上可知2009年企业的工资增幅要比社会平均工资低1%。而工资水平较高的公共部门或垄断企业准入门槛很高,而且需求量也很小。而适合大学生就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社会管理等第三产业发展则比较缓慢,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目前的产业结构使得市场所提供的实际工资只能是偏低的。

(三)两种劳动力市场困境的同种逻辑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大学生要素市场与农民工要素市场的供需状况等同。而且我们通过上述供需市场分析简单假设农民工期望工资、大学生实际工资与市场出清工资近似等同。

如下图1所示,劳动力市场上当工资为w1时,劳动供给量为L1,此时市场出清。而在农民工就业市场上当需求方提供的实际工资为W3时,而劳动供给方期望工资为W1,就会出现民工荒的问题,缺工人数为(L1-L3)部分。在民工需求旺盛的情况下,需方只有提高工资至W1才能解决民工荒问题。

在大学生要素市场上,需求方(主要指企业)提供的实际工资为W1,而大学生的期望工资为W2(期望工资是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为对照参考标准),此时就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就业剩余人数为(L2-L1)部分。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供方只能降低期望工资来达到市场出清水平。但是我们看到大学生表现出比新生代农民工更高的闲暇的效用价格,也就是说大学生市场会出现即使失业也不愿意降低期望工资的现象。

在劳动力市场上期望工资与实际工资矛盾使得民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凸显。而解决困境的措施除了调整工资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此改变两种市场的供需状况。

三、小结与思考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在表象上属于两种极端背离的劳动力市场困境,而且两种困境的背后推动力也具有一定差异,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同属于期望工资与实际工资矛盾导致的市场供需失衡,即两者具有逻辑上的同一性。

两种市场困境的出现虽然在短时间来看可能导致企业特别是订单式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受限、大学生失业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但从长远的视角来看,两种问题都在推动着市场自发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实现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到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上来。笔者认为,政府在面对这两种市场困境的问题上,不应仅仅从工资调整上寻求突破,盲目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过度干预了市场调节机制。政府更多地应该扮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优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落实好各项就业保障政策的角色。

(一)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应该包含产业结构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两部分的内容,不能够顾此失彼。

1.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在于改变东部沿海地区传统订单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使之调整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这既缓解了对民工的大量需求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郑功成(2010)也认为,在第三产业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将是未来相当时期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

2_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依然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强调产业结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这种转移既可以保持对农民工的强大需求也有利于民工就近就业,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当前我们要警惕的是在大力宣传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忽视了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和雁阵模型,判定中西部地区可以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这种承接将推动中国接下来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但观察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实现承接。因为中西部的赶超战略是背离比较优势的赶超。

政府引导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同时保持经济对农民工和大学生两大主体强劲的就业需求,而在这种结构下期望工资和实际工资能够在市场自发的调节作用下实现平衡,这种均衡既能保证农民工利益也能保证大学生高就业率。

(二)人力资本优化

人力资本优化也应该包括整体人力资本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两方面。

1.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农民工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现代化的产业工人。而这种角色定位就决定了对农民工进行应用型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虽然当前民工荒蔓延至普工荒,但技工荒的矛盾应该引起我们更大的重视,技工荒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通过阳光工程以及各种校企联合等方式增加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应用型技能方面投资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产业结构转移的背景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本的结构调整重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以及高等教育内部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问题。在当前市场上对应用型职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教育结构依然偏重于高等教育投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较少;在高等教育内部,重视知识型教育投人,忽视了专业设置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只有当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加大对应用型技术人员的投资才能有效地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在这一点上很有必要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既包括了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也包括就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落实。

1.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有效地解决了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供需搜寻的成本,而且有利于供需双方了解就业市场的工资价格水平,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就业行情评估,有利于引导市场以及相关部门调整供需关系和制定相应政策。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通过就业信息平台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引导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务输入和输出;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有利于引导理性就业、减少闲逸成本和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这种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常设机构与短期性活动结合,咨询机构与信息媒体的呼应等。

2.缺乏有效的就业保障应该是导致两种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在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把相关保障待遇纳入到期望工资范畴内,而大学生就业倾向于高门槛的公共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其保障的全面性。作为承担就业保障主体的政府部门有责任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并进行有效的落实和监督。包括失业保险、住房保障、养老保险等在内相关险种落实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困境具有一定作用。当然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依据当前经济形势与相关规范政策适时适度而行,不能过分干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