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贾起家的翰墨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贾起家的翰墨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晋永和九年春(公元353年),王羲之挥毫撰写了《兰亭序》,因其文辞真挚自然,书法潇洒道美,被誉为佳作,广泛流传。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将王羲之推崇为“书圣”,《兰亭序》被后世书家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年8月初,《贾起家行书兰亭序》的出版发行,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8月14日至2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精神——贾起家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书法厅展出,书法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历代诗人咏北京”“历代名家诗词”3个部分组成,共60余幅作品,此举引起众多业内人士到场观摩,好评如潮。

9月15日至23日,“贾起家书法作品展”在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举办。短短9天的时间,参观者络绎不绝。作为山西籍的书法家,此展是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后在山西的延续,也是他向家乡人民和业界同道的一次汇报。在全省上下共造一个新山西的精神感召下,他挥毫写下“清和”二字作为此次会展的主旨,这是他对家乡“政治清明,民生和谐”的真实感受,更是对当下山西政治、文化及精神面貌的真实诠释。

展出期间,记者采访了他。

万般情愫寄笔端

今年的9月,对于贾起家来说是忙碌的一个月,60岁是一个开始,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外漂泊多年,该是自己总结汇报的时候了,无论是用书法的形式诠释北京精神,还是给家乡父老汇报自己用真情书写的成绩单,从今年初筹备办展览到展出如期进行,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9月初,他从北京回到山西就开始忙碌,从会展的布置设计到作品数量和分布位置,他都亲力亲为,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觉得:必须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家乡人,留给参观者,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恩师同仁,无愧于时代。适逢60岁展出的60幅作品,以行楷为主,尤其有六条、八条巨幅屏显示了贾起家深厚的书法功底。展出期间,他每天都会守在展厅,与前来观摩的各界人士切磋探讨,对于慕名前去拜访的书法爱好者,他还会现场讲解。他悉心指导、用心沟通,耐心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毫不保留地传授书法知识,特别是,当他看到在人群中不时有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让他感到欣喜不已,他捋着满头的白发说:“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是未来中国的脊梁。”

在展出现场,记者遇到了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专家,她告诉记者:品味贾起家先生的书法作品是一种享受,无论他的行书、楷书或草书每幅都韵味十足,令人折服、敬仰、叹绝。

来自家乡的黄彦红与贾起家是多年的好友,谈及此次展出,他感慨道:“起家是个勤奋的人,多年潜心苦练,只为传承中国书法艺术,无论身居何处,他始终低调做人,老实做事,从他的字里行间就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书法大家的那种气度、襟怀和情愫。”

在贾起家看来,在60年的人生旅途中,书法就是自己的生命。

这些年,他担负着书画交流和展览的组织工作,互动中常会摩擦出创作的火花。为了回报社会,他义捐义卖捐助培养书法人才。“做事先做人”,这是贾起家教给学生的基础课。他送予学生陈开忠的横幅“道归善悟”,让陈开忠受益匪浅。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展览成功举办的背后贾起家所付出的艰辛。

从今年2月确定展览,他就开始找寻与北京精神、山西文化有关的诗词曲赋,以陶冶、教化心灵为旨归纳的文献。找寻期间,他常常是废寝忘食。在书体选择上,他遵循着:歌颂大好河山的,用草书;其余的,大多用行楷。

3个月的创作期间,他不断地给自己的作品“挑刺”,每幅作品都会写三四幅,然后从中选择两幅满意的,再请书法界同仁为其二选一。有时累得腰酸腿疼,也乐在其中。他说:“写字不能带着复杂的情绪,不然就是浪费时间。书法就是把自己愉悦的感情表达出来。写字的过程中不能想太多,要一气呵成,写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就是这个创作规律。”贾起家告诉记者,有一次原本写好的《前赤壁赋》都装裱起来了,若干天后再看并不满意,就重新写一遍。在书写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之初,选择的是行书,后又觉得行书无法表现那种韧劲,又改用草书,草书写了两幅还不满意,搁置半个月后,第三次才写出满意之作。

书品如人品,人品如书品。

说到启蒙老师尉世芳先生,贾起家声音低沉,他说,当初在小县城每周步行30华里登门求教,先生诲人不倦,批改习作,与他亲如父子。尉先生病重,起家请假服侍榻前,先生去世后他仍不时去看望遗属,恭谨如昔。

忙碌之余,他常常还会下厨做几道晋南小炒,他说,必须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味道,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河东。

贾起家说:“在中国像我这样的贫困农家之子有几千万,能写字又自得其乐的不过几百人。我对物质没有苛求。失去思想的土壤,淡化了对泥土对父老的爱,艺术势必枯槁萎缩,一事无成。”

他认为,躁动的年代没有大师。媒体可以炒出拿不出名作的“大名人”,字卖天价,一切审美尺度却被非艺术因素架到云头,对此,他觉得,书法作品中的名家之作应追求高度,兼顾深度,必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墨色飞扬彰显生命节奏

1953年,贾起家出生在山西夏县(古称安邑,为禹都),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多文人墨客。出现过魏文侯之师段干木、卫门四代书法大家、大儒司马光等。据考证,其河东贾氏,世为望族。

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人文地域和家世渊源的环境里,贾起家幼时便立志读书,8岁时,他临摹了人生中第一本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到十三四岁时,他的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17岁时,前往尉世芳先生处拜师学艺、投帖请教,尉先生悉心教导,贾起家遵其教诲,不仅对原来柳字的结构、点画逐次剖析,而且对“二王”一脉的风格特点作了详尽的了解。晋人书法的集大成者是王羲之“大王”,其子王献之也很厉害,世称“小王”。“二王”书法兼擅众美,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与伦比的一座丰碑,贾起家走得正是这样一条学习“二王”的传统途径。年少的贾起家逐渐懂得了字的间架结构和如何把字写得厚重、大气,并开始专攻《兰亭》《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