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A组与B组, 其中A组患者28例, B组患者26例。对两组患者用药两周后, 评价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没有明显差别, 并且B组患者稍优于A组, 但是经过有效治疗后, A组评分情况改善明显, 对患者治疗两周之后, 凸显差异, 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入院之后, 两组患者的CT-Fisher分级情况类似, 对患者治疗一周之后, A组分级情况低于B组明显(P

【关键词】 葛根素;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在诸多的脑血管意外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并且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后, 非常容易出现并发症, 脑血管痉挛就是诸多并发症中的一种, 会对患者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严重的情况下, 会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葛根素主要是将以往中药药材葛根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 这种药物的毒性很低, 较为安全, 在改善患者心脑血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现将采用葛根素来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5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与B组。在A组28例患者中, 最小年龄为25岁, 最大年龄为55岁, 平均年龄为(42.3±1.6)岁;在B组26例患者中, 年龄最小为26岁, 年龄最大为56岁。平均年龄为(43.5±2.3)岁。对两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时间为14 d, 定为一个疗程, 对患者治疗结束后, 观察治疗后的疗效, 并且评价治疗的有效性。并且对已经出现疾病且超过1 d才住院的患者、孕妇以及年龄>80岁的患者全部进行排除。

1. 2 方法

1. 2. 1 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 确保患者能够顺畅的进行呼吸, 并且患者的循环系统十分稳定。②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患者接受声光刺激, 有效确保患者的尿便保持通畅。③对于意识存在障碍的患者, 对患者实行鼻胃管, 针对尿潴留的患者为其留置导尿管, 防止患者出现压疮以及深静脉血栓等严重的并发症。④保证患者水电解质的有效平衡。⑤针对颅压增加非常明显的患者应该利用脱水剂将患者的颅内压降低。⑥对患者实行镇静以及镇痛的措施。防止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

1. 2. 2 对患者采用葛根素进行治疗 利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以及尼莫地平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前者注射剂量为250 ml。对患者用药的时间, 对患者经过SAH确诊之后, 在第4天对患者开始用药, 2周为一个疗程。后者剂量为10 mg, 对患者泵入, 对患者用药时间, 经过SAH确诊之后直至SAH病情出现后的2周[2]。

1. 2. 3 分组治疗的情况 针对A组的患者:主要采用葛根素联合尼莫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针对B组患者主要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是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两种药物来进行治疗。

2 结果

2. 1 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情况可见表1。

2. 2 对两组患者进行CT诊断之后Fisher分级情况的比较情况可见表2。

3 讨论

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采用葛根素防治其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极其有效, 采用此种药物对此类患者治疗, 是新型的治疗方法,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概率, 对其相关性血管的活性因子水平成功进行改善, 此外还能够优化对患者进行预后的评分情况, 安全性较高, 效果较为明显[3]。

参考文献

[1] 马佳佳,李红梅.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S1):309-315.

[2] 李铭.葛根素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实验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699-705.

[3] 李铭, 高党民, 吴颐, 等.葛根素防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23(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