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及实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及实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荷尔德林是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之一。在荷尔德林的作品中,追忆希腊和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作品的两个基本主题。本文旨在以《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为例,通过对这首诗歌的详细解读,来剖析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阐释了对诗歌的理解;第二部分则主要分析了荷尔德林作品中,隐含在希腊情结之后的德意志民族意识。两个部分紧密联系,从表层到深层,从外在到内在,分别探讨了关于荷尔德林浓厚的希腊情结。

关键词:荷尔德林;《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希腊情结;德意志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58-03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H?lderlin,1770-1843),是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与很多天才大家一样,在世时名不见经传。之后被现代思想家、文论家如海德格尔、狄尔泰等的推崇,荷尔德林才成为广泛研究和深入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首诗歌出发,探讨荷尔德林希腊情结的具体表现。

在众多著作中,《许贝利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唯一的书信体小说,抒写一个叫许贝利翁的希腊青年写给他的德国朋友的自诉。小说将许贝利翁的流浪历程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主人公的少年时代,许贝利翁遇见了一个高尚的精神――亚当斯。可以说,亚当斯充当了许贝利翁的父亲形象,是他的教导者、指引者。这一个时期是许贝利翁对亲情的热烈颂求。第二个时期是在士麦加,许贝利翁遇见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挚友――阿邦达。他们彻夜长谈,度过很多至乐的时光。其后,因阿邦达隐瞒其交友,许贝利翁生气之下离开了士麦加。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友情的追忆。第三个时期,许贝利翁在友人的邀请下,来到了海岛喀劳亚。在这里,他寻找到他心灵的惟一,他的至美至圣――爱人笛奥玛。许贝利翁在纯洁朴素的笛奥玛身上找到了旧日的激情、神性的精神家园。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爱情的求索。第四个时期,许贝利翁为新的精神联盟和美的神圣权力,与笛奥玛分开,和阿邦达一道参加土耳其战争。在这一期间,因为种种误会,笛奥玛伤心而死,阿邦达也与许贝利翁分道而行。许贝利翁从此一个人孤身流浪。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自由和战争的思考。第五个时期是许贝利翁流浪到德国,他看到此时的德国到处都是绝望的挣扎,“你看到的是手艺人,但不是人,思想家但不是人,牧师,但不是人,主子和奴才、少年和成人,但没有人。”在德国的经历,是许贝利翁对自身命运及整个时代的感慨。一个世人努力去追寻至乐至善、至美至圣、神性的精神,却在命运的摆布下幻灭,最后走向孤独虚无。

一、祥和与忧伤的两重天

其诗歌《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是小说第二部第二卷里面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是主人公在土耳其战争之后,与好友阿邦达在河堤分离时,无限感伤而弹唱。

你们在上空的天光里遨游

踏着轻软的云毯,极乐的精灵们!

辉煌的神风

轻轻地触动着你们,

就像是女艺人的手指

抚着神圣的琴弦一样。

超脱命运的摆布,那些天仙们

像酣睡的婴儿一样透着呼吸,

神的精神

纯洁地保存在他们那

谦逊的蓓蕾之中,

开着永不凋谢的花朵,

那极乐的眼睛

在静静的

永恒的澄明中张望。

可是,我们却被否定,

得不得休憩的地方,

忍受烦恼的世人,

时时刻刻

盲目地

消逝、沉沦,

好像飞瀑被抛下

一座一座的悬岩,

一年年坠入渺茫。

首先《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题目是关于人的命运的一个抒写。但是为什么写人的命运,一开始要讲天上的神。讲人的命运,讲人的命运之歌,为什么开始要讲神不受命运呢?也就是说,命运只是朝向人的,属于世人,天上的神是没有的。但是天上的神真的没有吗?天上的神是怎么来的呢?正如赫丽生所说,“那些十全十美的奥林波斯神,甚至那些优雅的大地女神并不真正是人类的主宰――是人类创造出了这些神祗。她们甚至不是人们既呼唤又威胁的鬼魂而是人类的美梦,是人类欢乐童年的玩偶”。也就是说,神是人的一种创造。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最后作为回报,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神。因此,神创造人,人也创作神,二者属于相互创造的关系。与此同时,神作为人的一种创造也表明,神是人的一种投射。在同样的意义上来理解,神也是人的另外一种表达,是人理想中的表达,是人希望中的表达。神是人的想象,人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能力就赋予神。因此,整首诗都是表达关于神与人的对立,神的至乐与世人的悲愁。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六句,第二、三节每节九句,都以阶梯式排列。第一节采用第一人称,许贝利翁仰望希腊的浩瀚苍穹,并与上空的精灵们进行直接对话。第二节使用第三人称,用铺陈叙述的口吻讲诉天仙们,即神的生活,澄净、安宁、祥和、温暖,和春天的气息很相近。第三节与第一节对应,采用第一人称,将渺小普通的世人与神作对比。世人努力追求神的精神,却在时代的命运面前作罢,顿入孤独虚无。诗歌前两节写神的至乐日子,后一节写的是人的悲苦命运。其重在突出最后一节主人公感叹自己被抛弃的命运,然后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命运。人注定是要上帝、神抛弃的。个人上升到人类的命运,那种深深的忧伤与惆怅。

这首诗歌与歌德的《浮士德》十分相似,都意在表现主人公在无限追求的虚无,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但最后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实现。许贝利翁与俄狄浦斯一样,与命运作斗争。但是人的命运很坎坷,人想不明白,迷茫、痛苦,少不了自己的烦恼。所以人会忧伤,而神不用考虑自己的命运,只会永远快乐。

刘小枫在《神话哲学》中评价道,荷尔德林是属于寂寞的,与尼采的表达相似,他们二者都因找不到精神的栖居,而孤寂无聊。其诗歌《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写出了神的自由自在、轻松快乐,更是突出世人在找寻不到自身存在感时的孤独感、被动无奈。

二、想象希腊的实质

古希腊的最首要精神是自由。历史上,希腊人最先于其他民族争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即使在城邦瓦解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此时他们的家园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天赐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城邦会被外敌侵占、践踏、掠夺、毁灭,家族会瓦解,但这个在个体心中的家园,只要人们自己不遗弃之,就无人能夺走;只要人们不辍耕耘它,就有丰收的希望。古希腊人所享有和珍视的自由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人类的奇迹。”希腊文化中蕴涵的自由观念,渗透到希腊神话,导致希腊众神都是自由自在的代表。荷尔德林在其作品中对于希腊的崇拜,是对希腊众神的自由追崇,也是抒发他对德意志民族追求自由国度的强烈理想。

在《德国唯心主义的最早纲领》一文中,荷尔德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其对于“自由的对象”的理念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的渴慕以及对于那压制、扼杀“自由的对象”之国家的理念的反感和决绝。他这样写道:“由自然进而到人事。到人性之理念――我要指出,没有国家之理念,因为国家是某种机械的东西,正如没有一种机器的理念。只有自由的对象才叫做理念。我们必须越过国家!――因为每一个国家必须把自由的人当作机器齿轮来对待;而国家不应该这样;即它应该停下。”这段论述表明荷尔德林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追不可得的痛切。作为一个18世纪的德国人,荷尔德林与同时代的德国作家一样,希望在古希腊文化中找到能够复兴民族的兴奋剂。

人类历史三阶段发展模式在欧洲思想史上影响很大,它源于《圣经》中人类经历的“伊甸园――尘世――天堂三个阶段”,后来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18世纪,有相当一部分知名作家,如席勒、克莱斯特、荷尔德林等,“基本上接受了传统的历史发展三阶段论,即历史演进是由盛转衰,最后复归于盛。温克尔曼发现古希腊文化后,德国思想文化界主流观念是把古希腊文化视为历史原始盛期,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衰落期”。而“荷尔德林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突出表达贯穿其全部作品的和谐理念:第一阶段是处于黄金时代的古希腊,人、神与自然统一,实现了原始的万有和谐;第二阶段是理性主义统治下充斥弊端的、异化的现代社会,原始和谐遭破坏,人与自然分离,众神远去;第三阶段是他讴歌的最高层次的宇宙和谐。”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其中,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看成最高境界,万有生命在“神性的自然”的促进下处于和谐的内在联系中。在《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中,他主要抒写的是第一个阶段,即讴歌古希腊完美的原始统一。

“理性是伟大的,但并不是一切。世上有的事物不是理性能够解释的,它们既在理性之下,又超乎理性之上。还有一些情感的起因并不是我们能够表达的,我们往往会崇拜这些情感,而且认为那也许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神或者某种形式的神,不是夸张的永生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完全不属于人类、不属于道德,但却能够给人带来宁静,或者会把人的生命撕成碎片,但这些碎片的宁静却丝毫无损。”这是神之所以被创造的缘由,以及创造的功用所在。在理性的参照下,奥林波斯诸神越来越明晰,分工越来越精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奥林波斯神已经停滞不前,但是同样也说明奥林波斯诸神的重要性。而在神话系统中,人是如何被神创造的呢?

在古希腊诸神的系统当中,人是普罗米修斯造出来的。之后,人就生活在地上。他交给人类技巧,甚至盗火给人类,违反了天上诸神的意志。但是人依旧认为自己很辛苦。在《悲苦的普罗米修斯》一书中,普罗米修斯在造好人之后发现,,在所有神创造的生物当中,只有人类懂得忧伤。这急需他去帮助和关怀。因为世人对死亡充满着恐惧。他们知道自己要死亡,所以他们充满着悲伤,充满着痛苦。人觉得自己要死,有一天会死,今天一个人纵使拥有一切,突然之间想到自己即将死去,再怎么样也快乐不起来。

西方第一个最伟大的帝王亚历山大大帝,带领着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横扫亚非欧,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帝国。有一次,他在集会上伤心地哭起来,他的将士询问其原因。他回答道,一百年之后我们都将成为一堆白骨,什么都不复存在,想到这一切我就伤心难过,充满着忧伤。人知道自己注定要死亡,神看到了这一点,神是不用担心死亡的。神是永远不会死的,神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神永远不会死,人是注定要死的。注定的东西叫宿命,宿命是注定要如此,注定要归到那儿去,注定要走到那儿去。不管你抗拒也罢,不管你,你注定要。这就是所有人的宿命。

什么时候到了命运呢?何为命运呢?命运就是盲目的,消逝,沉沦。时时刻刻盲目的。盲目的意思是什么呢?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第一个的救助,也就是最大的帮助,就是他把希望,那样一个盲目的、永远看不到的希望放到了人类的具体。从此人们就看不见死亡,至少他觉得有可能会超越、战胜死亡。我们注定要死亡,但是我们看不见死亡的时候,对死亡视而不见的时候,有希望的时候,做的一些盲目的事情。为什么要做盲目的事情呢?是因为我们充满着希望,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但是追之前呢,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看不见,才是他追求的最大的动力。如果他看到了结局,从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局,他是不会去做的。只有鲁迅是这样做的,其他人都不会这样做。世人总是想到将来是有希望的,这希望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世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看不见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假如告诉世人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一件一件的事摆在他们面前,任他们去数。当世人知道一切的时候,那他们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世人从心里知道有死亡,但总觉得能避免,有希望能够战胜它,能够支撑下去。看不见,感受不到,让人觉得能够忽视他,这就叫做命运。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价值或意义的认可,在价值或意义的认可当中,感受到在这种程度上可以战胜死亡,获得一种价值。看不见他,但潜意识中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它存在,这才叫命运。如果能够看见它,知道发生什么,那叫做宿命。知道星期三发生什么,星期四发生什么,这叫宿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不知道,这叫做命运。世人以为最终能够超脱,以为会找到这个希望。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才会知道,一切都是枉然。世人老是要担心最终的结局,但是不甘心现状。在世人免不了一死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活着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虚无,什么都没有。人生就是无。如果可以提供最好的选择,那就是立刻去死。但人不会去。人会有一种渺茫的,看不见的,越是看不见的,才充满了诱惑。人总想看清楚,但只有天上的神,上帝才能够看清楚。世人不再是一个,人原本就拥有这些东西,只需回到那样一个时代。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其实是离快乐越来越远。每天的追逐,与快乐越来越远。神的意旨,就是快乐,享乐。神的世界永远享受快乐,快乐高于一切。荷尔德林离这个家园越来越远,希望通过人的主动性,改造,与这个家园背道而驰。只要在希腊的世界里面,那就是快乐,那就是美,那就是享受。

荷尔德林在这里表达的虚无,也就是他自己在现实当中无可奈何的心境。因为不可预见,所以才捉摸不到命运的去来。正是怀抱着一颗自由的高贵之心,荷尔德林才在古希腊的世界中,找寻着他对德意志自由国度的寄托。

参考文献:

[1][德]荷尔德林著.戴晖译.荷尔德林文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5).

[2][英]赫丽生著.谢世坚译.希腊宗教研究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32.

[3]孙磊.邓肯的希腊情结解析[J].中国魅力艺术空间杂志,2009,29.

[4]王建.评克莱斯特的《论玩偶戏》[J].外国文学评论,1993,4:91.

[5]任卫东,刘慧儒,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30.

[6]赵蕾莲.论荷尔德林的三阶段历史发展模式[J].德国研究,2010(2),25.

[7][英]吉尔伯特・莫雷(Merray.G)著.孙席珍,蒋炳贤,郭智石译.古希腊文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