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帝保佑踢足球的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帝保佑踢足球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起巴勒斯坦,可能大家印象更深刻的是战争。但是我们不仅有战争,我们还有足球。 ”巴勒斯坦队队长基纳得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此朴实的话语,却让人有种意外的感动。

在巴勒斯坦,危险时刻弥漫在空气中。战争是一部真实而残酷,沉重而忧伤的悲剧。似乎从你身边开过的每一辆公共汽车,都有可能藏着一颗定时炸弹。但在这个悲苦绝地,足球却在顽强生长着。谁能想到,在如此动荡的局势下,巴勒斯坦国内依然还有正常的联赛,而且参赛队数量甚至比中超、中甲还多!

不年轻的年轻人

巴勒斯坦队曾经几次来中国参加如亚洲杯预选赛在内的一系列比赛,这支战火中的球队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或许就是队中球员的平均年龄很小,但看过去,却是一张张并不年轻的脸。

队长基纳得亚只有20多岁,但是看上去有30多了。他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似乎诉说着很多很多。

在巴勒斯坦,几乎没有一个球员是专业球员,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而这第二份工作还是足协给予球员的福利之一。否则,他们可能连继续踢球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保证国脚们有固定的收入,巴勒斯坦足协给这些球员安排到“军事学院”工作。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一般情况下警察都是由军事学院的职员担任,所以在没有比赛和集训时,这些球员都要回去干自己的老本行――警察。像中后卫津迪亚和前锋阿塔尔等,都是地地道道的警察。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大家显得有些苍老,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付出让他们更珍惜现在的机会,毕竟大家还有足球。

动荡之下的足球联赛

巴勒斯坦,足球还能继续吗?对此,巴勒斯坦足协国家队管理部负责人阿拉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巴勒斯坦足协总部设在加沙地区,由于整个国家被分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大部分,因而巴足协在制定联赛方案时也是按两个地区进行。在加沙地区,足球联赛分为甲级和乙级两个级别,其中甲级队共有18支球队,分为两个大组,每组9支球队进行单循环制比赛,按积分排定名次。全部比赛结束后,两组第一名进行再决赛,争夺加沙地区联赛冠军头衔。乙级联赛也分为两组,每组冠军直接升入甲级,而甲级每组最后一名将降入乙级行列。约旦河西岸地区联赛赛制与加沙相同,只不过球队要多一些,共有22支。

两大地区联赛冠军产生后,将进行总决赛,胜者将代表巴勒斯坦参加亚足联冠军联赛和阿拉伯冠军联赛。

虽然巴勒斯坦联赛明年将实施“主客场制”,但由于国内局势动荡,因此所有比赛其实都是集中在一两个场地内进行。那些所谓的俱乐部纯粹是业余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拥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地点,大多数球队的队员都是到参加比赛时才集中到球场的。除非要参加亚洲或阿拉伯地区性赛事,球队才有可能把队伍拉到巴勒斯坦以外的某个国家组织进行短期备战。巴勒斯坦国内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因此球迷到现场看球也无需掏钱。

形同虚设的总冠军

在巴以紧张的局势下,住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根本无法进入约旦河西岸地区,反之,住在西岸的人也是一样。那么当加沙冠军和西岸冠军进行联赛总决赛时该怎么办呢?巴勒斯坦足协国家队管理部负责人阿拉始终没有给记者一个明确答复,但巴勒斯坦AL-AYYAM报记者却说出了他眼里的巴勒斯坦足球联赛。

如果在加沙踢球的球员想去西岸地区,首先要申请以色列签证,西岸地区亦如是。但一般情况下,申请很少会获得批准。因此,这些年巴勒斯坦根本就没有总冠军。

正因为如此,巴勒斯坦国家队想要在国内组织集训根本就不可能。之所以巴足协把总部设在加沙,因为此地有一座符合国际足联标准的球场,但要想把亚洲杯预选赛小组赛主场放在这里,他们遇到的麻烦首要就是西岸地区球员根本无法进入加沙,因此“加沙主场”不过是巴勒斯坦人的“美好幻想”!

国家队踢球没钱拿

在国家队踢球是没有钱拿的。大家的收入都是自己第二份工作所得。因此巴勒斯坦队队员当然不会有多高的收入。在动荡的巴勒斯坦生活并不容易,警察的收入也就是月均200美元左右。每次备战亚洲杯预选赛的集训,球员都拿不到一分钱,国家队没钱缘自于足协太穷。根据巴勒斯坦足协的财政报告,去年国字号球队的集训费用仅仅才18万美元,每次国家队大赛年就成了足协的灾年,经费问题很难落实,足协只好到处“化缘”。像2006年的亚洲杯预选赛,国家队连去中国的机票费都掏不出来,幸亏最后富商巴拉卡特解囊相助,掏了100万美元解决了足协的财政问题。

一个国家,却要分成两个联赛。说起这个,时任巴勒斯坦足球队主教练托马斯无奈地说:“其实巴勒斯坦的足球人才还是挺多的,麻烦的是,我平时很难见到我的球员,我去巴勒斯坦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考察国外球员了,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埃及赶到约旦,在那里和集训球员会合,球员平时的状态我只能通过电话得知。”

那么巴勒斯坦国家队究竟是如何集训以及备战的呢?先是确定国家队集训地点。以本次巴勒斯坦队在约旦集训为例,球员们必须先申请约旦签证,以便能顺利入境。西岸地区由于临近约旦,因此来自这里的球员相对比较省事,而加沙球员就困难多了,他们想穿过以色列进入约旦根本没有可能,只能先申请埃及签证,进入埃及后再申请约旦签证,随后再乘坐飞机或以其他方式赶到约旦。至于其余在海外效力的球员,也需要事先申请约旦签证,最后在安曼与大部队会合。

令人敬佩的坚强

2004年,路透社的一篇通讯稿生动刻画了巴勒斯坦足球的生存现状。文中称芝加哥的一个电影拍摄小组已基本完成了一部名叫《足球巴勒斯坦2006》的纪录片,这部向世人展示巴勒斯坦球员辛酸遭遇的影片于2005年公映。

在这部讲述巴勒斯坦如何绝缘世界杯决赛的纪录片中,几段细节尤其耐人寻味:在多哈参加完对乌兹别克的比赛后,巴勒斯坦队队员阿尔库德回家时发现,寻找的以色列军人不仅将他的家园铲平,同时也将他本人扣留并禁止他再度出国;而另一位队中核心法兰,至今仍居住在西岸城市纳布卢斯的难民营中。

影片当然也不会忘掉另一个事实―――曾有15个巴勒斯坦人,被以军的炮火当场炸死在足球场上……

国破山河亦不在,足球终究也逃不脱沦为“革命武器”的结局。去年希伯伦的一起恐怖事件便验证了这一点:希伯伦颇为知名的“战斗足球队”,竟然是巴勒斯坦最出名的“自杀炸弹大本营”。

从2002年秋天起,这支球队的6名现役队员和1名退役队员,包括球队教练在内,对以色列发动了一系列的自杀恐怖袭击,造成了数百名以色列军民和外国公民的伤亡。这一切只能加剧足球运动在巴勒斯坦的衰亡。沙龙政府便明文禁止巴勒斯坦足协组织国内联赛,而其国家队球员出国参赛的意图,也基本难以得到以色列当局的批准。

巴勒斯坦足协最终只得依靠海外商人资助,在《踢球者》、《法国足球》等专业杂志上刊登征集球员的广告,征召全世界巴勒斯坦裔球员参加世界杯预选赛。

“我不想说我们的球员如何伟大,但是在那种环境下,还能如此的乐观,这样热爱足球,我觉得就是一种美德。”说了这样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我们不是,这是一群热爱足球的人。 ”在战争阴影下生活着的巴勒斯坦队工作人员这样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震撼力。受限于俱乐部的经济实力,巴勒斯坦球队只有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才有统一的服装,而平时训练时都是穿自己的衣服。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勒斯坦队依然坚强地活着,因为支撑他们的,并不是能够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