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明的记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证明,世博会留给人类的是有价值的文化资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回望源始大西洋岸的百年世博,无数改变人类进程的发明,无数耸立时代之巅的珍绝,无数奠基现代文明的时尚,都最先始于世博会。世博会正是以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促进着人类文化交流与信息传播,而图书馆将以久远的世博会记载,使这种交流和传播走向纵深,激发全人类的文化反思、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意。
一、国外图书馆丰富的世博文献和活跃的信息存取
1 不同时期的世博会信息特点
世博会诞生于发明时代。早期世博会信息就内容而言是科技前沿的,而当时先进信息介质的缺乏使早期世博会信息在形式上选择余地很少,几乎只依存在少量印刷出版物和绘画中。我们以今天的标准来评价它,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或缺损的,这是许多史实迄今无法确凿考证的原因。
20世纪前后的世博会逐渐引领社会时尚,这一时期世博会信息的特点是文化前沿。当时的公众深深地被世博会上出现的时尚概念和行为雏形所吸引。这期间新兴的信息介质本身就构成了时尚,从而使世博信息的存在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内容的完整性有了提高。
近代的世博会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而且人类的信息意识越来越强,所以世博信息的完备记载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存在障碍。然而,一届成功世博会的举办蕴含着珍贵的知识财产,包括预测、经营、运作、创意的智慧和技巧,属于有战略意义的竞争性信息,他们的产生有成本,他们的公开要回报,或者根本不会公示于社会,因此近代的世博会信息本身是完整的,而传播是有限的,或者是不能全范围实时共享的。
2 国外图书馆的世博文献状况
世博会曾在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举办,相应的图书馆在世博会后(或当时),成为典藏世博文明的重要基地。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不像主题建筑那样以视觉和质感彰显人类的工业文明与艺术成就,而是立体地集中地记载世博会的文明成果和文明过程。
以美国为例,美国曾举办过14届世博会,产生了丰富的世博会文献,分布于相关的政府机构(如档案馆、图书馆)和收藏爱好者中间。其中档案馆仅保存少量原生态的官方文件,侧重于轮廓的记载;大量细节性文件和衍生态文献保存于图书馆中,图书馆往往将其作为特种文献给予保护和利用;收藏爱好者持有的世博会资源受到规模和保存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人最终选择捐赠给图书馆保存。
从美国图书馆世博会信息的利用来看,信息存取一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记忆(数字图书馆),拥有世博会文献1100件,主要是手稿、乐谱、印刷文件、地图、电影、照片、录音资料等,以非常优良的服务平台支持开放性展示。美国加州大学的Madden图书馆(位于弗雷斯诺市),将1851―1940年期间的世博会资料作为该馆特种文献,旨在长远保存和为研究提供参考。目前该馆世博会文献主要包括1600本书、6500份小册子、明信片、照片和乐谱等,还有少量视频资料,主要来源于捐赠,所有资料正在数字化进程中。值得我们称道的是,Madden图书馆联合意大利和德国大学图书馆整理出了1851--1951年间世博会研究的参考索引,是迄今该领域最为全面的参考工具,覆盖21个国家,罗列了网络文献、书刊以及各种媒体资料。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保存了近1700件世博会文献,涉及30N世博会,时间跨度从1851至1986年,尤其对1851、L876和1893年的世博会文献收藏丰富,文献种类包括明信片、入场券、菜单、照片、立体画、剪报、期刊、小册子、地图、乐谱等,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而重点似乎在直观的图片信息。另外,该图书馆还收集本校师生对历届世博会建筑历史性和专业性的评述。维吉利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3000多张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照片,是由维吉利亚州商会提供的,目前已经全部数字化,作为该馆照片馆藏的一部分,提供给关注者在线浏览。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认为是芝加哥城市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将其作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为研究学者提供发表学术见解的平台,并且向读者展示当年的历史画面。1904年举办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百年时,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为此举办了大型展示活动,纪念历史也缅怀未来。同时,揭示了这一主题的馆藏文献。特拉华州立大学图书馆保存有大量1876--1939年间在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资料,该馆将其作为特种文献的一部分,由特种文献部提供参考服务。
二、中国图书馆的世博会文献状况
1 中国近代世博会文献的稀缺和尘封
尽管中国与世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但中国的产业文明起步较晚,中国近代对世博的关注热情始终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世博会也从未在中国举办,甚至也很少在中国的近邻地区举办,种种因素导致近代中国的世博会信息资源是贫乏的,应该说处于极度的稀缺状态。清朝李圭所著《环游地球新录》以游记的方式记叙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是中国最早涉及世博会的书。至中国政府决定申办世博会前,中国保存的涉及世博会的典籍屈指可数。
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主体对世博会缺乏认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较之西方晚缓,世博会信息在中国近代无意间被束之高阁,信息疏远于社会主体,不为他们接触,因此社会对有限的世博会文献利用很少,使得这些信息在中国长期处于尘封状态。
例如,即使是处于世博信息高端的中国政府,一直以来认为中国最早参加的世博会是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中国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的世博会申办材料就是这样表达的。然而,事实是早在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就以自己经营的12包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参加伦敦世博会,引起轰动并夺得金、银两项大奖。这一历史事实在1884年出版的《北岭徐氏宗谱》和1852年伦敦皇家协会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现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中都有确凿的记载。待上海图书馆馆员经过资料发掘和考证确认这一段尘封的往事,已是2002年3月。
2 薄弱的文献基础与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矛盾
当中国政府决定申办20lO世博会后,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人们陡然地意识到: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对世博会的认识太少了。不可避免地,我们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扭曲、信息残损、信息失真甚至是信息无意识。薄弱的文献基础增加了政府对公众的补救性的信息强化的难度,也影响着政府对世博会全球性创意的酝酿。即使是目前,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在世博会方面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国公众和中国公众对世博的理解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进入了筹备阶段。任何事件的起动阶段都非常依赖信息支持,往往需要借鉴性信息、预测性信息、布局性信息、创意性信息等。这些需求不局限于世博会本身,涉及许多产业和学科,是与世博会预期效果相关联的信息系统。在构成这个信息系统的众多单元中,有些是我们陌生的、急需发展的。
三、构建中国的世博会文献中心
上海图书馆在中国申办世博会之际,就利用丰厚馆藏资源为申博作出了独有的贡献。在中国申博成功之际,发挥自身文献信息知识导航优势,于2003年年初成立了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并下设世博信息专题阅览室,旨在形成一个上海世博专题文献收集和提供的机构,从此开始了全面寻访、收集、典藏世博文献的征程。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世博文献具有文种多、数量少、时间长、地域广的分散性特点。这些文献有的静寂地躺在博物馆内,有的尘封在档案馆里,有的被私人收藏,有的分散在不知名的角落里……收集工作难度超出意料,全球世博会的文献资料除有少数几家专门收藏,大都零散分布各地。上图负责世博文献采编人员不弃不馁,利用征集、托存、订购、交换、捐赠等手段,从全球知名亚马逊书店网站,到国外私人收藏拍卖,从正规途径的图书进出口公司采集,到民间书报地摊寻寻觅觅……终于,成就了如今上海图书馆世博信息中心1000多本中外世博相关文献的规模,成为世界上世博文献收藏最多的机构之一。
日益丰厚的世博文献吸引了大量读者,上海图书馆的世博会信息中心,作为典藏世博文明的资料库,为所有关注世博会的公众,敞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