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退烧药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退烧药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们常说的退烧药,主要指西药类退热药,在药理学上主要是指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也称非甾体类解热抗炎药物。此外,尚有中药类退热药物。

药物分类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一成份药,一类为复方制剂。

单一成份类退烧药这类非处方药包括阿司匹林、对扑热息痛(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尽管是以单一成分制成制剂,但由于不同厂家生产会有不同的商品名称。比如扑热息痛常用的有扑热息痛泡腾片及口服液、必理通片、泰诺止痛片及泰诺控释片、百服宁、必克等。儿童单方制剂常用的有必理通儿童液剂、必理通儿童滴剂、幼儿泰诺退热口服滴剂、儿童百服宁退热镇痛咀嚼片、儿童百服宁口服液及一滴清口服液、小儿退热栓、安怡口服液、扑热息痛凝胶(果冻型)等。

复方退热类制剂主要指含有退热成分的感冒药物。如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有氨酚待因、丽珠感乐、尼克、散利痛、泰诺片、雷蒙特、蓝迪、快安感冒液等。儿童常用复方制剂有小儿速效感冒冲剂、复方扑热息痛溶液、小儿泰诺感冒糖浆等。此外,近年国内又开发出一批扑热息痛与中药组合而成的复方制剂,如康必得、三九感冒灵、感康片、速效伤风感冒片、伤风素等。

常用退热类药

西药

扑热息痛解热作用较强,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持久。本品对胃肠道刺激小,对凝血机制无影响,正常剂量下对肝脏无损害,是较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因此,老年人和儿童宜服。

布洛芬其镇痛作用较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作用较之更持久。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病人可以选用。本品对胃肠道的副作用较轻,易耐受,是此类药物中对胃肠刺激性最低的。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最经典的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对锐痛或一过性刺痛无效。

中成药

西药退烧作用较强,使用后易大量出汗,可以使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但是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出现休克等情况,使病情更加复杂。因此中药退烧药就成为很多人,尤其是老人、小孩、体质虚弱者的选择。

复方制剂类退烧药具有退烧作用的复方中药制剂,除了退烧,还可以对病证本身进行治疗,包括麻黄汤、银翘片及清开灵注射液等。这些药物均有辛透散邪的功效,可以实现中医所谓的“驱邪外出”。用药后体温可以下降,并伴有其他症状的好转。

清热解毒类退烧药很多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成药,也可作为退烧药,如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黄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等,主要应用在表证已经解除,但仍有内热的情况下。一般用在感冒的中后期,患者仍然发热,但已没有怕冷、咽痛、咳嗽咯痰、口干欲饮、小便发黄等表现。

合理应用退烧药

解热镇痛药无法解除致病原因

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应引以重视。鉴于发热可作为疾病诊断的指标,因此本类药物仅适用于热度很高或持续发热时间较长的患者。

此类药物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但由于它只对疼痛的症状有治疗作用,不能解除疼痛的致病原因,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合并症的发生,故不宜长期服用。

严禁滥用

应当指出的是,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嗜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但另一方面,发热会使体力消耗,感觉不适,影响休息,甚至可引起惊厥,年老者、体弱者在高热骤然降下时,有可能引起虚脱。故在应用本类药物时,应严格掌握用量,避免滥用,老年人应适当减量,并注意间隔一定的时间(4~6小时),服药的同时,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

餐后服药

为避免药品对胃肠道的刺激,应在餐后服药,不宜空腹服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类药物。对有特异体质者,使用后可能发生皮疹、血管性水肿、哮喘等反应,应当慎用。

不得长期服用

此类药物用于解热一般限定服用3天,用于止痛限定服用5天,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及时向医师咨询,不得长期服用。

饮食注意

使用本类药物时,不宜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本类药物与酸性食物(醋、酸菜、咸肉、鱼、山楂、杨梅等)同服,可增加对胃的刺激。服用退热净或阿司匹林时,不应食用含糖多的食品,如椰子、甜石榴、桃、葡萄、香蕉等,因这些药物容易和糖形成复合体,减少初期药物的吸收速度。

服用退烧中药时要注意不要食用辛热类食品,如辣椒、生姜等。在服用本类药物时可能会出现大便偏稀等现象,这是邪热外出的表现,不用紧张。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会微微出汗,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及再次受凉等。而且要多饮水,及时补充体液。治疗期间应保持清淡、营养丰富的饮食,如菜粥、蛋羹等,忌吃辛辣油腻及生冷之品,防止因饮食不节而加重病情,或使病情迁延难愈。

特殊人群用药提醒

老人要严格掌握剂量

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应为青壮年人的四分之三以下剂量。老人在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应注意脏器功能,如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等疾病时应慎用。

老人免疫力较差,体温调节系统比较迟钝,再加上神经系统对发烧的感知反应力有所下降,发热可能不明显,甚至感觉不出自己发烧,因此很容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增高。更重要的是,老人发烧原因比较复杂,滥用退烧药,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小儿要正确应用退热药

别着急用药一般小儿发热体温在37.5-38℃之间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发热38.5℃以下最好选择物理降温对发热的婴幼儿也不能包裹太严,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甚至可以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热量散出。另外,多喝水以助发汗,并防虚脱。水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并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小儿退烧最好选中药小儿感冒发烧大多由病毒引起,西药抗病毒疗效多不明显,退热药多有较大副作用。辨证选用非处方中成药,安全且疗效好。

孕妇发烧怎么办

很多药物对孕妇和胎儿有不良影响,因此不要擅自盲目用药,出现明显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