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举视角下的音乐选秀模式分析与借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举视角下的音乐选秀模式分析与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选秀作为一种新型的时代文化的表征,以音乐选秀为代表的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成为了一种当下社会流行的现象,并在全国各地不断重复出现。文章试以科举视角,对音乐选秀模式进行分析,对选秀节目与科举制度的模式及对文化传播进行比较,希望选秀这种“大众科举”可以科学地运用到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上去。

【关键词】音乐选秀 科举 比较研究 文化传播

音乐选秀作为21世纪产生的一种娱乐节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蔓延,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对于各种现象的出现,不难在其背后发现文化的影子,文化推动和促进着“现象”的发生。因此,“大众选秀”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和突兀地出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作用的结果,更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时代文化作用下的产物,作为一种脱胎于娱乐节目的新节目而发展开来。选秀节目是在新闻传媒娱乐化传播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其背后存在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方面的动因。“大众选秀”的火爆,己不单单是一个节目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社会问题,选秀文化及大众选秀模式与科举制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以科举为视角的大众选秀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科举制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功能

科举考试设置的初衷是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集团选拔、储备和培养人才资源,使其为封建统治集团服务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其宣传的核心理念是“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是一种分科类别的、由下向上、层层选优的择优性考试,为了彰显其重要性,最后的考试阶段,即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包括现场命题和监考)。隋文帝之前,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拨制度主要有东周时期的“客卿”“食客”制,汉朝时期的推举“秀才”“孝廉”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使得人才选拔多注重个人品德、社会影响和家庭出身,而忽略了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视;而担任高级官员的人又大多从各地豪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在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科举制对当时的政治、教育、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以“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的标准彻底否定了当时盛行的特权制度,以平等竞争的考试与人才选拔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上下流动,科举制度使儒家伦理获得官方的表彰和认可,同时也催生了士大夫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不仅为古代封建统治者选拔了人才资源,而且也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大范围扩张,对于普及儒学教育,加强国内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种千百年的全民智力竞赛、物质竞争中不自觉地普及了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播。

二、选秀的模式与特征

(一)我国选秀节目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的选秀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更确切地说,是1996年广东台在其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的《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它开创了中国选秀的先河。2005年,湖南卫视在《生存大挑战》类选秀节目的基础之上,模仿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推出以“海选”“PK”“晋级”“全民娱乐”和“民间造星”等环节为主要特征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该节目在各方面都大获成功,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火山爆发式的影响,很快,全国各地又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无数或模仿、或相似、或移植甚或复制的选秀节目。

时至今日,选秀节目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选秀范围愈来愈广,包括各行各业的人士,有专业明星的,也有业余爱好者,很多普通民众都纷纷参与到这类选秀节目中,使这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功。

(二)选秀模式的本质特征

选秀节目,不管以何种形式、何时出现,其本质上都只是一个全民娱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产物。“平民选秀”节目在我国的流行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群众基础。“平民选秀”节目的内在定位、外在形式、传播的效果等也同样有其开创性的贡献。“大众参与”是其最显著的一个本质特征,它通常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大众作为节目的主角参与其中,他们的自我表演和展示成为节目的主要亮点。观众也从单纯的欣赏和观看的角色演化到了参与表演的主角,在欣赏别人表演的同时也被别人欣赏和关注,在接受文化价值传播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价值观念和自我文化理念的传播,构成了多元复杂的文化传播和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在“平民选秀”节目中,由于大众的参与使得观众的地位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有很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观众对选手的表现评价占有很大的权重比,选手的最后得分或去留有很大一部分决定权在观众手中,观众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选手进行投票,比如通过网上投票、手机短信投票、现场投票等多种方式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大众评委”,与节目专门邀请的专业评委具有同等地位,这样就使平民文化价值的地位被提升,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成各自价值体系的升华。

(三)选秀节目与科举制度的模式分析及对文化传播的比较

选秀节目与科举制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的对象数目庞大,“草根”特色明显,易于对当代主流价值体系进行思考和传播。在科举制度中,参加考试的学子多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百姓,其“会试”人口规模一般在上万乃至数万。而选秀参与者,同样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但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民众。科举制度中每次考试前几名的文章更是被传抄再三,成为别人考试的必读和必备材料,在传抄和学习过程中,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和所提倡的文化价值体系就得到发展和传播;同样在选秀节目中,例如《中国好声音》中的一些优秀曲目的下载量就突破了3亿次。

第二,容易和其他形式的文化表现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唐朝时产生的科举文化和流行音乐发展的“中国风”的分支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科举制度由于不断地传播、弘扬儒家思想和其自身的考试标准,对学校的发展,读经、读史、读《文选》的风气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唐诗的繁荣,促进了进士文学的形成。在“中国风”音乐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音调婉转回环、语言简洁、语境唯美高远、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诠释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品格、激扬中国气派。

第三,都表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和优胜劣汰的方法。儒家文化在古代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造就了科举考试的产生、发展并延续千余年之久。东晋大思想家葛洪曾表示,集中的闭卷形式的考试选拔人才,不但可以起到促学作用,而且比荐举制度更公平、公正、客观,更容易被广大士人学者所接受。选秀节目更是以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入“草根”的公开选秀、公众参与的模式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展示自身天赋、实现梦想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而不存在社会阶层或社会地位的限制,才使得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断。就像科举制度一样,选秀对文化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四,两者不断发展并被不断追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时尚的心理渴求的不断满足。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选秀节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传播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间接产物,都可以从“粉丝”“大众传媒”“社会舆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利用三维归因理论,分析出大众文化是其根本属性,从而进一步得出科举和选秀社会时尚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此外,两者在目的与组织形式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选秀称为一种“大众科举模式”。

(四)选秀节目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就像科举制度一样,选秀对文化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促进了社会文化由精英阶层到一般阶层的发展。而且,通过选秀模式的大众传播,不但可以跨越社会群体,而且能够跨越社会阶层,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已被许多音乐选秀模式带来的社会传播及商业效益的影响力所证实,例如《超级女声》《激情唱响》《非同凡响》等。选秀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和新的社会流行文化呈现的一种新途径,不但为社会提供认识自身的声音,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传达社会平民文化价值观的一个舞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的选秀节目与国外优秀制作团队的强强联合,打造新型的选秀模式,这种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应用以及新的选秀模式的开发、创新有助于我们总结和把握国内音乐选秀的规律的商业运营特点,同时也为我国的文化品牌的创立和营销提供了新的模式;第二,由于选秀节目通过娱乐等文化传媒介质对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以及心理追求情况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娱乐流行文化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消费的一个主要方式,促使社会文化生产和传播立足于社会流行文化的现实状态,在不断运动着的流行文化面前不断推动社会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三、选秀模式,即“大众科举模式”带来的启发

中国传统艺术资源丰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和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享誉世界,这些艺术成就也给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与借鉴题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但近代以来,许多民间形式,尤其是地方戏曲、传统的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艺人生活窘迫,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济利益成为了人们的首要目标,如何将经济利益与传统艺术的普及、推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选秀模式(“大众科举模式”)似乎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为何科举和选秀节目可以如此火爆?通过前文所述可以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门槛的限制,人人都可以参与。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可以和人的利益挂钩。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可以考虑通过选秀的手段能够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进行推广、传承,希望民间艺术工作者能够实现自我的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如河南卫视举办的《梨园春》节目,就是一档以戏曲为基础的选秀类节目,自1994年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这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才艺秀的市场空间很大,具有持久的魅力,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结语

选秀模式和科举制度在很多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同时在文化传播、推广上的作用也极其相似,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将选秀这种“大众科举模式”运用到更多的传统艺术继承的方面,为传统艺术的继承、推广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文章为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 1001―27;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科研骨干培育项目,编号:NWNU―KJCXGC―SK0303―18)

参考文献:

[1]张亚群.科举学的文化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2002(6).

[2]范哗.科举学文化视角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1(1).

[3]詹昌平.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评述.[J].教育与考试,2010(5).

[4]苏怡多,李坤.音乐选秀对文化传播的意义[J].甘肃科技,2012(8).

[5]赵尚.看好传统才艺秀[J].视听界,2007(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