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IPO市场能否再掀热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IPO市场能否再掀热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6日,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386.HK)(下称“中石化炼化”)和银河证券(06881.HK)同时启动H股招股,为香港今年迄今最大的两宗ipo,两家公司有望募集资金合计约280亿港元。

两大型IPO启动

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中石化炼化拟以9.8港元~13.1港元/股,发行13.28亿股H股新股,募集130.1亿~174亿港元,其中95%为国际配售,5%为公开发售。此外还有15%超额配售权,最高集资额可达200.06亿港元。中石化炼化董事长蔡希有表示,对此次上市非常有信心,公司未来每年派息率将不低于30%。

中石化炼化是中石化旗下工程建设企业重组成立,有83.1%的业务来自内地。此次集资所得,将以23%用于建立六个研发中心,40%用于EPC Contracting服务的营运资金,11%用于改善公司海外推广网络,7%用于改善公司的资讯科技系统,9%用于买吊车以提高建设水平,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而银河证券香港IPO,正值股市动荡和低迷行情导致内地券商收入下滑之际。银河证券的IPO研报显示,2012年该公司收入下降7.4%,从64.3亿元人民币降至59.6亿元,去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4.2亿元,较2011年减少了10%。其上市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拓展融资融券业务。

现复苏迹象

香港一度是全球IPO融资额最大的市场,但Facebook Inc.和日航的上市,让纽约和东京遥遥领先,香港重夺全球IPO头把交椅非常艰难。

据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香港一直是全球第一大IPO目的地,但今年以来IPO交易规模仅10亿美元,排在全球第12位,远远落后于排在全球首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IPO交易规模达111亿美元)。

香港在2009、2010和2011年连续三年IPO融资规模居世界榜首。但去年中国经济令人担忧,香港的IPO融资规模在全球排名也落到了第四位,仅略高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去年,伦敦的珠宝商格拉夫在最后一刻取消了香港IPO,而曼联等其他潜在IPO客户则选择纽交所上市,帮助纽约摘得了IPO募资的桂冠。要不是去年底中国人保(PICC)31亿美元的IPO,香港在IPO筹资总额上都超不过吉隆坡。

毕马威中国合伙人刘国贤预计,2013年香港IPO融资规模将达到161亿美元,高于2012年的114亿美元。他说:“2012年确实是糟糕的一年。但预计许多去年无法上市的企业,今年还会回来再试一次。”

大多数人认为,香港IPO市场已经出现回暖迹象,目前至少有90亿美元的IPO交易正在准备中。摩根大通亚太权益资本市场主管杰夫·扎可夫斯基表示:“IPO市场会更加活跃。预计第二季度情况会相当不错。”

尽管看起来散户投资者回归了市场,但今年香港新上市的六只股票中,只有一只目前未跌破发行价。其他五只股票累计跌幅少则4%,多则超过30%。

总部设在香港的泛亚洲对冲基金公司Richland Capital的董事总经理Alex Au表示,上市新股的低迷表现已经令投资者动摇,IPO交易要使投资者信服,就必须提供高股息,或者通过合理估值展现高增长前景。

汇丰权益资本市场亚太区联席主管亚历克西斯表示:“还有一些发行人在等待赴港上市,未来两个月将是关键,这些交易是否会推进,要看香港市场是否坚挺。”

从长期来看,还有一些利好因素。中国内地股市仍未恢复发行新股,尽管已有逾800家公司等待上市,中国的监管机构已逐步放松一些规定,方便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预计这部分业务大多将流向香港。

刘国贤说:“越来越多中国内地公司向我们咨询有关赴港上市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原本打算在上海上市的公司。

IPO资源挑战

香港能否在未来几年夺回自己的IPO皇冠,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长期以来,IPO都是香港股市的一大重心,也作为金融中心的一个标志。

香港股市的运营机构——港交所,正在试图不再单纯依赖于股票业务,而是通过尝试大宗商品等新资产类别来实现业务多元化,这显示出它对其核心业务发展前景的担忧。

香港股市面临的问题在于,IPO的传统来源——中国内地大型国有企业——正渐渐“枯竭”,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上市工作。

曾任港交所董事的香港股市专家戴维·韦布指出:“轻松赚大钱的日子正在走到尽头。”

《IPO:全球指南》一书的作者、曾任麦格理和野村证券亚洲股权资本市场主管的裴达希谈到,过去十年,香港“幸运地迎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国企IPO,比如中国建行、中国电信、中海油以及中国人寿的IPO。这些IPO规模庞大,流动性好。

裴达希预计,今后几年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年均将为100亿至150亿美元左右,远远低于前几年——那时一宗IPO的筹资额就可达到这一年均水平。

对投资者来说,国企的IPO表现往往不错,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政府为确保交易成功,通常会将发行价定在较低水平,这些交易所产生的费用,也为银行家们带来了不菲收入。

裴达希说,“现在越来越多的IPO主体变成内地民营企业,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规模很小,对它们来说,上市时机也许并不成熟。”

显然,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未来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很难赶上前几年的水平——那时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十分常见。此外,投资者对规模较小的内地民营企业往往带着怀疑眼光。这些企业大多经营时间不长,而且往往存在公司治理上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曾帮助香港登上IPO筹资总额榜榜首的一系列大型IPO已告一段落,预计香港将转而成为中国内地中小型私营企业筹资的首选地。

这种结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香港证监会收紧上市要求的种种措施。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新规定,作为IPO发起人的投资银行,必须作更彻底的尽职调查。

但香港依然有许多有利因素。目前等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大约有800家,这令投资者担心新发行的股票将稀释现有股票的流动性,据说,中国监管机构正在鼓励其中一些公司考虑去其他股市上市。

中国内地市场很大程度上对外国投资者还是封闭的。银行家们表示,对希望筹资的中国内地公司来说,香港依然是本地区最有吸引力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