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创业基地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创业基地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充分认识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意义,不断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推进创业基地的建设,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培养体系;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70?02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创业教育是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契合了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体现了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一、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大学生应该把握住时展的趋势,积极投身到创业行动中。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拓展就业渠道,优化创业环境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的育人途径,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方便大学生创业;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府、社会和高校资源,发挥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相关配套服务和环境优势,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三是有利于发挥创业基地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到自主创业的行动中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四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增强其发展后劲[1]。

二、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途径与模式

(一)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设创业基地,搭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该明确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和办学定位,建设各种类型的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构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模式

1.将创业基地建设纳入教学体系,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建设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建设创业通识类、创业技能类、创业实训类课程体系,开设创业课程,计入学分。逐步增加选修课程,增强创业课程群的选择性。

一是要面对全部学生,以转变观念,增强意识为目标,加强创业通识教育,开设相应课程或者举办相关讲座;二是针对初具自主创业想法和意识的学生,开展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三是面向具备自主创业条件而经验不足的学生,以创业实训为重点,支持其进行创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相关训练的针对性、集成各种资源形成模块化的培训课程,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其创业技能[2]。

2.建设创业模拟基地,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开发或引进创业模拟实训技术,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训练系统,对学生进行创业模拟训练。一是建设高度“仿真”的创业活动业务环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为企业员工,使其初步建立对“企业”和“岗位”的归属感。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小组讨论、创业计划、模拟交易,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信息、判断局势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三是规范实训的全过程,学生要参与模拟企业从设想到规划,从注册到经营的全过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

通过创业模拟基地的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通过不同岗位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对创业和商业知识的认识程度,形成初步的商业意识,提高把握商机的能力;二是高度模拟现实的企业运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一个训练的“契合点”,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三是“全方位”的模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岗位实训,提高学生创造财富的能力。

3.扶持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条件,并通过各种形式营造创业氛围,组建并扶持一批致力于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团队,支持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实践行动。

一是设立以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分及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以有条件的学生组建公司和工作室,在相应的实体和基地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发动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就近就便到单位、社区、乡镇开展创业实践调研活动,了解周边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三是高校应积极寻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的载体[3]。

4.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一是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孵化等服务。二是设立创业项目资助基金,资助学生创业项目。三是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部门、行业领导担任学生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辅导。四是将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创业就业服务规划,为学生提供政策扶持、项目推荐、开业指导、融资服务等配套服务。

(三)建设创业基地保障体系

建设创业基地需要一系列相应的体制与机构保障其顺利推进。高校应成立创业基地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评估和监控机制。高校各部门要树立创业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主动开展创业教育,将开展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齐抓共管,最大程度整合校内外各项创业教育资源,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制度建设,构建有效的教学体制、运行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塑造创业价值观、提炼创业文化精神、规范和引导创业行为和行动,形成创业教育良好的环境。

三、建设创业基地的几点建议

一是注重集成化运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高校建设创业基地,推进创业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内涵,以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职能,集成各类创新创业基地的功能,突出“培训、服务、激励”三个教育环节,推动创业教育、培训与实践层层递进。

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辟创业基地的网络空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规划建设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学生创业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和创业精神,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经验以及案例的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三是要突出实践锻炼,发挥校内科研、教学机构的原动力作用。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教研室、工作室的实践,充分发挥科研、教学机构的原动力作用,使科研、教学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四是强化校办企业、学科性公司的助推力作用和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孵化器作用。依托校办企业,发挥校办企业的助推力,推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高新区、大学生科技园合作,突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周天勇.十问中国创业环境[J].审计与理财,2008(4):7-9.

[2] 施蔷生.关于进一步改善本市创业和就业环境的若干建议[J].上海综合经济,2004(4):56-58.

[3] 罗良忠.中国大学生创业环境与政策问题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7(7):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