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山西碛口:探索黄河边的晋商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山西碛口:探索黄河边的晋商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这里为何成为了“黄金码头”? 为何有人评价它宛如“清明上河图”? “虎啸黄河,龙吟碛口”从何说起?“伞头秧歌”蕴含了何种风情?

山西碛口,曾经的“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这样一座黄河岸边的小镇,有过历史上的风华绝代,车水马龙,今天却成了人们追寻故梦的最佳之地。早已不见了炎炎烈日下母亲河边那拉纤的奇景,有的只是一种与世隔绝的静然和艺术家们跃动的身影。

碛口之古:为何成为“黄金码头”?

百年前,山西临县的碛口是万里黄河上一个重镇。它曾那样的辉煌,在山西乃至全国,形成了商界众所周知的一个重要黄金码头。

清初,黄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道。当400多米宽的河面流经碛口的“大同碛”处,骤然缩为不足80米的急流浅滩,从而造就出这座水旱码头。200多年间,古镇碛口成了晋商的桥头堡。

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留下了多少骡马骆驼踏踩的痕迹,那是一番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古老的码头和无言的轳辘早已作为历史见证,记忆着当年日过百艘船舶的盛景。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历史的认可。然而,200多年的繁荣,自20世纪三十年代末始,经历了黄河水患的侵害,现代铁路运输的兴起,战争年代的毁灭,碛口,终于慢慢地翻过了它璀璨的一页。

碛口之秀:为何宛如“清明上河图”?

著名摄影师陈宝生先生称碛口为“清明上河图”式的散点透视画卷。在他出版的《碛口》摄影专集中,这些民居所散发出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生活气息令人凝神屏息。

古镇的美,在于它的一体性,碛口古镇是整体的尘封,尘封了从乾隆盛世到民国初年的历史,因此它体现的就是那个时期的建筑文化,是一曲凝固的、古老的晋商文化之歌。

古镇的美,还在于它与自然的协调,在黄河与湫水的流淌中,在吕梁山脉的怀抱中,在一片雄浑的黄土和耸立的峡谷中,古镇静卧其中。沿途过来,满眼的风光,真像一幅幅流动的中国泼墨山水画。

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最高点,尽管这黑龙庙之黑龙还只是龙,尚未称王,而这“平民”野龙的一座小庙,却是如此精巧气派。

碛口之奇:为何有“虎啸黄河,龙吟碛口”之说?

正像许多来碛口考察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的那样:碛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

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碛口凭借黄河水运,西接陕、甘、宁及内蒙古,东连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商人,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一位美国归来的华裔学者评价说:碛口的古街、古民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这个地方在历史上相当有地位,杏花村的汾酒博物馆里,武乡太行八路军总部里,都有反映碛口重要通商口岸地位的区位图。

碛口之艺:为何独创出伞头秧歌?

现伞头秧歌是临县广泛流传的集音乐(打击乐、吹奏乐和丝弦乐)、舞蹈、武术、戏曲、民歌、二人台等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据传,其起源于北宋"赛社"活动,兴盛于清代,到民国初年已相当普及,因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故称伞头秧歌。

道情小戏起源于道教说唱音乐,古代道歌发展而成。临县道情初为坐地清唱,清代搬上舞台,后广泛流传于陕北、内蒙等地,道情有十多种调:七字调、十字调、跌落金钱、一枝梅、高调、滚白等。表演形式保留着说唱时期的痕迹。乐器以呼胡为主,配以管子、三弦、渔鼓、简板等。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鼓、锣、镲、铙钹等。传统剧目有《相子传》、《杭州卖药》、《盘道》、《高老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