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步”轻松突破历史主观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步”轻松突破历史主观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得高分,这是全体中学师生的共同梦想,但这一梦想往往在高考命题组那里“打折”,就文科综合卷来说,特别是历史主观试题,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了,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难度系数平均只有0.4。高考历史题难,主观题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这么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历史学科时空跨度大。历史是了解人类“过去式”社会状况的一门学科,“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区间的任何信息都可以被高考命题组“顺手拈来”作为“难为”学生的材料,而当今的学生生活圈子大多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所学知识基本来自于课本,让他们对数百数千年前某国某地的情况了解分析,确实比较难,没有清晰的时空观,形成不了准确的时空坐标定位,是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文字信息解读难。历史主观题的材料或是古代文言文或是外国的历史典籍或是专家高深的言论,文字信息解读比较难,而且历史材料如果不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入手,仅从文辞上解释往往不能理解到位,这就大大增加了语言文字解读的难度。

3、试题与教材知识联系少,问题设置专业性较强。以往全国卷的高考主观题或现在部分省市的高考主观题,虽然也是材料解析题,但与学生所学教材或多或少有一些联系,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概括、分析加工,整理到答案中。现在的全国卷考题个个都要求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察学生独立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采用的材料所提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很难做出高水平的回答,所以学生平时学习、训练所具备的能力与高考题的要求,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面对历史高考的难,我们中学历史老师应该如何作为呢?我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主观题方面我要求学生按“粗读”、“研题”、“精读”、“整理答案”的四步解题法,加强审题、解析训练。在训练初期,要求学生在粗读、研题、精读之后,写出题干主旨、关键性限制词和审题思路,以及针对所提问题搜集的有效信息,所涉及的教材基础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互评或老师点评,再让学生重新修改、补充、完善,最后再组织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题干主旨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时间、空间概念清晰了,对材料信息的取舍更准确了,表述语言更具历史性了,学生主观题得分率有了明显提高。

下面结合2011年全国新课标一卷第40题说明四步解题法及我在高二文科学生中进行的训练。

第一步“粗读”即快速浏览材料。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这几则材料是按什么中心来组合的。40题历史部分有三则材料,粗读下来,学生明白这三则材料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的标准,时间范围从春秋战国、秦及汉初、汉武帝时期、曹魏时期、西魏北周时期到唐代。甚至可以读出,这个标准主要是“才”和“德”的变化。

第二步“研题”即研究所要回答的问题。弄清楚所提问题的中心是什么,作者希望考察哪些知识和能力,题干中有哪些关键性的限制性的词语,明确题目要求回答什么。仍以40题为例,第(1)问中所提问题的中心是“德”“才”观的变化及原因,命题者的意图是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提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变化”,题干中关键性的限制词语一是时间“从秦至唐”,二是“德”“才”观的变化。这样研究题目,学生就能明白题目不是泛泛地谈选官标准的变化,而是要求回答“从秦至唐”的选官标准中重“德”还是重“才”的变化。第(2)问中所提问题的中心是“清朝末年对德才得新认识”,强调的是“新”,主旨是“评述”,命题者希望学生经过归纳总结材料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把握清末国内形势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变化,进行“评述”。研题之后,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研题结果,主要是题干主旨、关键性限制词和审题思路。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答题内容、时空范围、答题方向。

第三步是“精读”。即带着第二步对题目研究的心得,在第一步粗读有初步感知印象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搜索与答题相关的内容。如40题第(1)问,细读材料(一)(二)不难看出:秦至汉初,功与能是主要依据;汉武帝后,品行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追逐名;曹魏时,“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唐代,品德和四善成为考察官员的最重要内容。同时从材料中明显能够看出部分原因: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即: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政府重视官吏的德行对于百姓的教化作用以维护统治。第(2)问,细读材料(三),能明显看出有关德才的新变化。细读材料时,要求学生随时给相关的信息做记号或简单批注,用到这些信息时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不会遗漏内容,更能节约时间。

精读可以解决不少问题,但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在以上题目中,精读完全解决了“德”“才”观的变化,却不能完全解决变化的原因及对清末“德”“才”新认识的评述,要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在精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材料有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第(1)问中对“德”“才”要求的不同时期来进行分类归纳,很容易就的结论:汉唐统一盛世重德行,分裂争雄时期重才能。有些问题需要回忆课本基础知识,找出与答题相关的内容,并简单记下自己思考后答题准备用到的知识点。如第(2)问就需回忆1905年这一时间来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体制的变化和自己对这种变化的看法。

第四步“组织答案”即在精读的收获和相关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概括、组织语言,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表述。在表达中时间地域概念要清晰,概述要有概括性,评论观点要鲜明,比较要分析出异同,语言要简练,分析要全面,结论要明确,注意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