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尊重·接纳·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尊重·接纳·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分析公办学校中文化的“多元”与“一体”,根据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提出“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构想。具体措施包括:改变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素养、构建体现“多元文化”的体育课程、探索灵活的体育教学形式、完善评价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等。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多元一体体育教育;融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文化教育问题是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国外称为“移民子女教育”或“迁移工人子女教育”,而在中国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曾先后出台多项相关政策。随着“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占的比例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在2010年秋季招收的4705万新生中,有3360万人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招生总人数的7141%。然而,“让农民工子女走进城市学校,只是享受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讲,家庭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将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还将面临如何建立自尊、如何融入城市孩子之中、如何融入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1〕 。

本文通过分析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文化的“多元”与“一体”,根据体育教育的独特功能,提出“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构想,尝试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中通过体育的方式破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合的难题。

1“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的由来与演变

移民一般会涉及国家间、同一国家不同地域间人口流动,其中就包括农民向城市的迁移,这部分人群类似于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国外,“人人平等”和“文化平等”是处理移民子女教育的重要理念,其对移民子女所采取的教育政策主要是多元文化教育〔2〕 。

1988年,费孝通先生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教育学界也将其作为解释和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理论。教育理论工作者通过借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逐步生发为有关民族教育的“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理论〔4〕 ,之后有学者把它推广至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教育。

2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的“多元”与“一体”

21多元

从文化的角度,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的“多元”首先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并存。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的理念、性格以及气质所表现出的城市生命,是城市历史积淀具体与直接的显现〔5〕 ,包括市民文化、景观文化、商业文化等。与此相对应,农村文化是农村的理念、性格以及气质所表现出的农村生命,是农村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包括农村的风土人情、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等。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教师、本地学生所表现出的是城市文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多或少所显现出的是农村文化,两者由于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特性。

“多元”还表现为不同地域的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城务工人员来自不同地域,受各地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安徽的江淮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河南的中原文化、福建的客家、闽南文化等等。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中的一些由于入学前生长在农村,其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征较为明显;一些虽出生在所在城市,但由于受其父母、生活环境的影响,仍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地域文化特征。

由此,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无论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地域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这些共同构成了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新的文化。

22一体

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的“一体”首先为: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地域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本身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城市,以上海为例,其城市文化是由上海本地以及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甚至西方文化积淀、发展而形成的。有学者提出:“城市化不是单方面强调由乡向城的转化,城市化的实质应该是城乡文化的整合。”〔6〕 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所在学校、本地学生有机融合的过程应是城乡文化、地域文化相互取长补短,交流、整合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无论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据宪法、教育法,他们的受教育权应是平等的,应“共享同一片蓝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共享同一片蓝天”不仅是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更重要的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长大之后都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应具有一致性,这就要求必须由一体化的教育来实现。

由此,一体化教育是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共同的要求,多元化教育是对城市与农村文化之间差异的尊重。一体化教育是开展多元化教育的基础,多元化教育是对一体化教育的有效补充,多元一体化是两者有机的结合〔7〕 。

3“多元一体体育教育”及现实意义

31多元一体体育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体育不仅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且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8〕 。

由此,结合对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中“多元”、“一体”的分析,本文提出“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构想,即在尊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文化特质与异域文化的基础上,在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吸收与传承不同文化的精华,利用体育的独特功能与方式,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合,促进城乡学生健康地成长与相互尊重、接纳、包容的健全人格的形成。

32“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321有助于化解文化冲突,促进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人数的增加,不仅使学校学生的构成发生变化,而且城乡学生不同的文化特质使学校面临新的文化冲突。本地学生以及本地学生的家长甚至学校的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生活、学习习惯看法颇多,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则对归属感、身份的认同感感到迷惑〔9〕 ,这些都是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解决不好在一定程度将影响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相对于其他课程,无论早操强调的“快、静、齐”、体育课中要求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还是体育比赛中的集体主义精神都是对学习习惯、学习行为、认同感、归属感最好的教育与培养。采用“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策略,就能够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化解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行为的不同、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偏差所造成的文化冲突,促进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

322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合以及城乡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采用“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策略,在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构建一种体现城乡平等、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等的理念,不仅可以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更好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对所在城市、就读学校的认同感,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与学习中。

更重要的是:质朴、坚忍、勤勉、吃苦耐劳等品质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所具有的,机灵、聪慧等优点是大多数本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而城乡学生不同的品质、优点在体育活动中最能够充分表现出来。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引导,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一起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相互了解、吸取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弥补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接纳、包容的健全人格。

323有助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表明: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犯罪人数在犯罪未成年人中占较大比例,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农民工子女归属感的迷茫是造成其犯罪的主要因素〔10〕 。国外通过学校、通过体育的方式预防、挽救与教育贫困聚集区青少年犯罪的事例举不胜举,如美国著名拳击选手泰森在青少年时期就是通过学习拳击走向正轨的。

多元一体体育教育正是集学校教育与体育为一体,通过学校体育的方式,发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体质好、意志品质坚强等优点,在使其强健体魄、掌握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对所在学校、城市的归属感,这对于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犯罪成因,促建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构建

41改变观念、正确看待农村与异域文化

诚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其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处的家庭、社会的影响,其生活、行为、学习等习惯乃至其身上所表现出的文化特质与本地学生有所差异,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生用缺陷的视角看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歧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多元一体体育教育”的构建首先要求公办学校的领导、老师改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各种类型的文化,尊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上所携带的文化特质以及与之俱来的异域文化,去掉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看成“乡下人”的“有色眼镜”,把本地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一员,认可不同文化存在的独特价值,这是“多元一体体育教育”实施的基础。

42完善体育教学的目标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二期课改”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包括身体发展、能力发展、心理发展、品德教育等四个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中比例的日益增长,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体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如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目标中,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群体提出“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多元化目标;在“培养体育与健身的情感、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提出“培养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互尊重、接纳、包容的胸怀,相互吸收不同文化的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的一体化内容。这样既不偏离原有的体育教学目标,又能够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达到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融合,促进城乡学生相互接纳的目的。

43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提升促进文化融合的能力

面对生源结构的变化,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也应在完成原有本职工作的同时担当起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会融合、建设包容的学校文化的重任,成为不同文化冲突的调停者、促进不同文化融合的教育者与指导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通过参加各项学习与培训,树立平等、尊重的教育理念,完善沟通、交往技能,提升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能力〔11〕 ,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日常体育教学中。

44构建体现“多元文化”的体育课程

以上海中小学为例,目前实行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距今已有6年,该标准虽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较以前做了调整与改变,但目前学生的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标准中无论基本内容还是拓展内容主要承载的还是城市文化,较少关注农村文化,缺少体现城乡、民族、传统等多元化文化内容,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与时俱进,对原标准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与修订。

在目前地方性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尚未修订的情况下,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在体育课程结构上可根据自身体育教育资源的状况以及师生的需求,构建平行型、整合型和拓展型等多元化的功能性课程〔12〕 。尤其是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向横向拓宽、向纵向延伸,开发出既体现城乡不同文化特征又兼顾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校本课程,如上海弄堂游戏、农村传统游戏、踢踏舞、特色传统武术等相关课程。

通过构建体现“多元文化”的体育课程满足城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一方面可以发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特长,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体质,另一方面还能弥补本地学生对农村体育文化认识的不足,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之间的交流、融合。

45探索灵活的体育教学形式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在体育的基础以及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不仅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多元化,而且也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在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中有低年级独立编班、高年级混合编班、全程独立编班、全程混合编班等多种形式。无论是体现“多元”的独立编班还是体现“一体”的混合编班,这些编班的形式各有利弊,关键是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握既要考虑学生基础与学习习惯,又要兼顾城乡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相互接纳与融合的原则灵活处理。

不同学生的差异化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革与创新。如在教授某个项目的初期可采取分层教学、补偿教学等多元化的方法,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采用合作学习等方法进行“一体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城乡学生在体育活动的配合中、在群体互动中相互了解、沟通,潜移默化地实现相互的融合。

体育教师还应在着装、课堂常规等方面对城乡学生采取“一体化”的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基础入手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生活、学习习惯,改善由于服装等表层文化冲突、学习习惯等中层文化冲突所产生的融合困难〔13〕 。

此外,体育教师在教学别是在学生刚入学阶段还应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予以适当的关心与鼓励,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之分,这对淡化城乡差异有着积极的作用。

46开发“多元化”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目前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大多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标准。由于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前的体育学习情况与本地学生存在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采用“一体化”的评价会出现这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不一定马上能够达到标准,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在体育学习评价上,要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之间差异的现实,探索差异化的、发展性的、富于激励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在评价内容上要从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尤其是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体现出城乡学生在增进情感交流、了解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评价过程上要从终结性评价走向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既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激励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基础较薄弱的群体,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进步,通过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持续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评价方式上要采用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特别是要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鼓励他们看到对方的闪光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7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

研究表明:城乡文化冲突分为表层、中层、深层等三个层面,其中深层文化冲突中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等方面是最难缓解的〔14〕 ,而公办学校中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途径。

公办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联赛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以班级、年级、学校等为单位开展的,是体现“一体化”的集体活动。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孩子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一起拼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坚强的意志品质、城市孩子的聪慧这些多元的特质均能够充分展现,这无疑会在他们内心中产生交流、碰撞与重构。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地参与,在活动的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作为班级、学校一员的归属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继而会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在活动结束后,对为集体赢得荣誉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宣传与表彰无疑会增强本地子女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认同感,城乡子女之间的融合就会随之产生。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6

〔2〕 文桂江国外迁移工人子女教育的保障机制〔J〕城

市问题,2009(2):34

〔3〕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4):1

〔4〕 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时间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8(3):16

〔5〕 刘华龙城市文化诌议〔J〕天津城市建筑学院学报,2004(4):21

〔6〕 曾菊新等论城乡关联发展与文化整合〔J〕人文地

理,2002(4):14

〔7〕 汤林春冲突·建构·融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8

〔8〕 学校体育学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9:13

〔9〕 秦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困境的解析——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J〕基础教育,2009(12):23

〔10〕 奚山青等民工子女犯罪与教育问题专项调研〔J〕.法制与社会,2009(10):340

〔11〕 黄兆信等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面临新挑战〔J〕教育科学,2010(2):42

〔12〕 洪俊等课程失衡: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的多元文化解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4

〔13〕 计琳从合到融——农民工子女教育关注课题〔J〕.上海教育,2010(4):18

〔14〕 汤林春 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9(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