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反馈,你准备好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反馈,你准备好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越来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也愈见丰富。面对学生的成果,教师该如何收集和反馈?对此,江苏省如东县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团队的老师们进行了沙龙研讨。以下是研讨实录,与读者分享。

如何收集学生的成果

冒金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课堂反馈”问题。大家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教师该如何收集学生的成果,二是该以怎样的顺序反馈收集到的成果,三是提出一些提高课堂反馈效率的策略。下面,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话题。

蔡鸿英:我认为收集学生成果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既要反馈正确的,也不能回避错误的;既要看到好的,也不能忽略相对原始的。也就是说,要关注到不同层面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反应,只要反馈处理得当,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典型,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全面展评每一位学生的思路。也就是说,全面是相对的,在确保全面的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典型的呈现与反馈。借助典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明晰自己的思想。

沈春香:我同意蔡老师的观点。学生呈现出多样成果,是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真实的思维反映,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真实体现。因此,在收集信息时,我们既要关注比较普遍的思维,也要兼顾到个别学生的想法。

冒金彬:看来,大家的想法差不多,就是围绕目标尽可能收集多种信息。

怎样呈现收集到的成果

冒金彬:学生成果收集过来了,我们又该以怎样的顺序加以反馈?是先反馈正确的后反馈有瑕疵的呢,还是同步呈现,抑或是先错后对?

仇沈巍:我认为应该是先对后错。因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内容缺乏正确的认知,教师先呈现正确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然后再通过反例来凸显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18÷5=……。如果教师先反馈错误的做法,由于学生缺乏已有经验的支撑,难以判断其正误。先反馈正确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呈现几种典型的错误,通过正、反例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试商方法。

冒金彬:在概念教学中,尤其在概念建立之前,“先对后错”的反馈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概念建立之后,再通过错例,借助比较、思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换句话说,教好第一遍,可以防止错误的观点“先入为主”。

镇蓓蓓:我觉得反馈的顺序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定。当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初步的判断能力时,需要先对再错。这是因为新学某个知识时,学生还没建立起判断对错的标准,缺少判断正误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也是就冒老师刚才提到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当多数学生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后,我们可以试着“先错再对”。比如,华应龙老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后,华老师先展示的就是学生存在问题的作品。虽说也是初次接触圆规画圆。然而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画出的是不是圆?半径3厘米的圆大约有多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也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蔡鸿英:我认为,在新授时应“先对后错”。新授环节,学生的认识处在由模糊向清晰的过渡阶段,先呈现“对”的,有助于学生明晰新知,牢固新知的根基。根基牢固了,才能有效地“返修”,才能清楚地认识到“错”在哪里、为何出错、怎样改正。在巩固时不妨“先错后对”。巩固阶段,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判别能力。这时,把错误作为一种“反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辨,清除学生认知上的障碍,起到正面强调无法企及的效果。借助反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确切、清晰和深刻。

在优化时可以试试“同时呈现”。比如,“认识方程”一课,学生在练习中列出了多个不同的方程,我同时呈现几份作业,先请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方程都是有道理的,然后通过追问“你觉得哪个好呢”,引导学生关注列方程时最好能采用顺向思维,以体现方程解题的优势。

王焱:我赞同蔡老师“同时呈现”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和及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成果难免有对、错之分,教师应准确、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做进一步处理,筛选出有助于纠错补缺、调节回授的反馈信息。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教学,授课教师让学生尝试将2和3的倍数、公倍数写入集合图后,收集并展示了4份学生作业:①少了省略号;②没有在两个圆圈下标明哪个圈里是2的倍数,哪个圈里是3的倍数;③重复写了公倍数(既在交集的区域写了公倍数,又在独立的区域写了公倍数);④正确。教师先请学生说,4份作业中最欣赏哪一份?理由是什么?再看其他3份作业不足的地方在哪儿?然后请第4份作业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同时呈现“对”例与“错”例,让学生先自主判断、讨论。此时的讨论,能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这种呈现方式的优点之一,在于提供了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向,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优点之二在于,可以把错误当成资源,在对比与思辨中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反馈环节都可以用“同时呈现”的策略。面对学生自主活动后的多种反馈信息,教师需要迅速辨析、巧妙选择、有机调整,从而使反馈活动更有利于重点的落实、难点的解决、目标的达成。

冒金彬:王老师的思考给我们很多的启示,面对学生呈现的多样成果,如果同时呈现,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些多样化的答案进行对比、思辨,从而达到拨乱反正、好中选优的效果。当然,王老师最后的提醒也很重要,那就是这种同时呈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具有甄别能力的基础之上。

丁琴琴: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有三点思考。

一是方法未定时,思辨出真知。像刚才王老师举的有关“倍数和因数”的那个例子,我也觉得同时呈现好,让学生在各种方法的比较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认识在比较和思辨中逐渐清晰,从而达成共识,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二是知识形成时,先入为主。在知识形成初期,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还不牢固、处在完善阶段时,我们应先呈现正确结果。对于错误的结果也不能一味回避,而是在真正理解了正确的做法之后,对错误结果进行分析,给学生以提醒。

三是巩固应用时,要错中有悟。错误同样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选取那种带有普遍价值、具有一定干扰性的差错,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澄清模糊认识。比如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巩固阶段,授课教师出示一个边长为S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独立计算面积。巡视时发现学生有这样几种做法:5×5=25(平方厘米);5×4=20(厘米);5×5=25(厘米)。反馈时,教师同时呈现这三种做法,引导学生先找出对的,再反思错的错在哪里?虽说5×4的人数并不多,但它涉及到题目的本质,也就是说,这里求的是正方形的面积,要和周长区别开来。通过思辨,学生认识到,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算法和单位是不一样的。

冒金彬:刚才几位老师的观点,很有说服力。就课堂反馈而言,要视学生知识基础、教学内容而定。一般在概念形成阶段。由于学生缺乏辨析对错的基本知识,还是先对后错为好。而在知识巩固与优化阶段,我们不妨同时呈现或先错后对,因为这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判别能力。

怎样使反馈更有效

冒金彬:刚才我们讨论了课堂反馈的时序问题。对于课堂反馈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仇沈巍: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反馈应详略得当。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一课,数方格图中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有的学生一格一格地数,有的把所有边的长度加起来,有的将图形的边平移变成长方形后,再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算。显然,前两种的思维层次较低,学生也容易理解,只要适当梳理就行。而第三种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借助已有知识来解题。这种思维无疑是高层次的,在反馈时要舍得花工夫,让学生上来移一移,说一说,有可能的话,再进行一下电脑动态演示,因为转化这种策略是我们学数学时常用的,它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给人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是反馈应先易后难。这种呈现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兴趣特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学而不感其难,参与才会更加积极、有效。比如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在反馈“4张小猴照片分别是哪一个位置上的小朋友拍的”这道题时,位于小猴正面与背面的最好确定,学生一目了然,我们不妨先把它确定下来,再确定小猴左面(也就是跟我们观察角度一致的这一面),最后确定小猴右面,这种反馈还渗透了一种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思维路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是反馈应先低后高。如五年级下册“找规律”,让学生移动方框,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学生生成的方法主要有:直接画或框、列举求和、诉诸计算、看首数或尾数等。这几种生成资源存在思维水平的差异。最好先反馈直接画或框、列举求和等比较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的低水平方法,然后再反馈诉诸计算、看首数或尾数等相对比较抽象的方法,实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动,以直观支撑抽象的思考,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掌握高水平的思维方法,而且这种反馈顺序也避免了那种学生因别人方法比自己的好而羞于展示的现象。

镇蓓蓓:我也说两点建议:一是有选择。即精选反馈内容,要选择典型的、共性的问题,切忌面面俱到。搜集学情一定要全,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的不同思维结果,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反馈交流只能选取共性的问题,包括正确的案例与典型的错误案例。通过有针对性的剖析,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二是有追问。反馈多为展示学生思维的结果,是静态的。通过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从而挖掘出“对”的精彩、“错”的价值。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冲突,才能自觉进行辨析、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使反馈达到预期的效果。

沈春香:对课堂教学反馈,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三个方面的意识。

一是目标意识。只有心怀目标,教学中才能处处留意,进而发现和利用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比如,“巧用学生的话”。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三角形”,请学生判断用小棒围成的是不是三角形时,有学生回答“这个不是,因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这个还有一点没有连上”。教师追问:“封闭这个词很专业,能具体解释一下吗?”此时,教师的追问,巧妙地突破了“围成”这个重点。再比如,“善用学生的问”。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0不可以做比的后项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引领学生小组研讨,通过思考,学生发现了比与分数、除法的相同点,真正理解了问题。

二是策略意识。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发现更多的生成资源,合理地安排好反馈的先后顺序。

三是生本意识。要力求真实地展示学生的思维。在选择反馈信息时,既要注意比较普遍的观点,也要照顾到个别学生的想法。教师应该选择对教学目标有价值的反馈资源,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辨。在争辩中学生不仅辨别错误,发现方法的优劣,更能通过争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促进情感发展。另外,在错误的方法呈现后,应寻求其潜在价值,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你的方法给了我启发!”“虽然你的方法是错误的,但积极思考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蔡鸿英: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及时反馈,不过有时候延迟反馈同样能够生成精彩。记得教学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时,有一道用分数表示16个方格中一个斜着的正方形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几分之几的题目,多数孩子想到了把阴影部分分割计算,再算所占分率的方法。没有孩子想到先算空白部分面积,再算所占分率。于是,我就没有先介绍后一种方法,而在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1/2+1/4+1/8+1/16这道题后,再反过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结果有不少孩子很快想到了后一种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些方法学生一时还没有想到,而后面的知识可能对这种方法的呈现具有启发价值时,延迟反馈就比提前告知更高明。

冒金彬:感谢大家的参与。相信今天讨论中思维的碰撞,会使大家对课堂反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希望大家在课堂上做个有心人,把今天讨论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东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