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场关于梦的幻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场关于梦的幻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媒介层面、内容层面和关系层面的对《极限震撼》进行分析,以多方位的视角看待一部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关注外在媒介来理解其传播方式,并对其内容进行心理解构,最终从行为表演和“现场”性的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并引发人们对国内艺术剧场未来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行为表演;现场性;环境舞蹈;极限震撼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00-01

《极限震撼》是一部外百老汇的“室内秀”,是一个融入了大量的舞蹈、戏剧、音乐、多媒体、装置艺术等手段的行为艺术作品。作品首演于2005年的美国,2013年在北京首演51场,2014年《极限震撼》进行了“大中华区巡演”,在全国九大城市上演300场。笔者在多年前曾看过《极限震撼》美国版的录像,当时已觉震撼不已,后有幸亲身目睹,便要透过感性层面,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奥妙。

一、梦的建构――媒介层面的表述

从前期制作和宣传来看,《极限震撼》无疑是占据先机的,作品的题目就充满了活力、激情和奇妙的意味,这就使得作品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群;而宣传词更是充满了商业噱头:百老汇、极限感官刺激、与演员零距离接触、性感水舞、爆破等等,这种策划方式无疑吸引中国人的眼球,起码是在北京引起了包括文艺圈和普通大众共同性的关注。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火爆也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境地,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以达到多元发展的地步,因而像《极限震撼》这样一部充满奇观化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中国艺术市场的一道闸门,使得很多热爱艺术渴望与世界接轨的人群蜂拥而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极限震撼》连续一个月的场场爆满就不仅仅是其商业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其形式与内容更是突破了许久以来所固着在我们心中对于剧场舞蹈的印象。

从媒介互动的层面来讲,在舞剧还没有开始之前观众就一直对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心理期待,巨大的黑箱式剧场营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密闭式空间,演出开始前所有人被“丢入”了场中,在昏暗迷离的灯光下你看不到剧场的尽头,跟随DJ的音乐你的身体不由自主的扭动起来,从这一时刻开始,演出与观众的关系已经形成了观念性的冲击。然而《极限震撼》打破了观众作为一个观察者审视者的角色对演出进行个人的解构,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整场牢牢地掌控了观众审美焦点的主动权,是全面的占有剧场和环境空间话语权的一次全新尝试。作品首演于2005年,然而在中国一部过去将近10年的作品却能够如此强烈而又真实的震撼我们的心灵,却也充分说明我们渴望在艺术中宣泄情感回归本真这一较为原始需要的共同夙愿。

二、梦的衍生――形式及其关系的建构

演出的开始便以一种极富有生命感的形式将表演的区域拉到了观众之中。跑步机象征了不断地循环往复,一切生命都来源于心脏有节律的跳动,而这一步步迈向前方的脚步将演出开始前的躁动状态引入到了一种充满秩序感的物质世界的镜像中。随着一声枪响后,床垫、桌椅、梯子、不同的人、空中爆破的纸屑轮番上场,这似乎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每天不停的奔走,忙于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垃圾,明知自己无力改变却又偏执地将桌椅摆好打乱再摆好,似乎永无止境。这仿佛就是我们意识层面的自我,具有控制力却又疲惫不堪,精神的困倦只能在梦境和无意识中寻求一丝解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第二个场景,如梦如幻的蓝色天幕上飞翔着几个狂野的舞者,他们尖叫着、翻滚着、游动着,野性的本我在这一刻肆无忌惮地挥霍着它的能量,这种能量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激荡循环着,每一次释放就更为强烈地增强着彼此的能量。你是否小时候曾向往飞翔?你是否曾梦见过飞翔?这一刻作为“在场”的身体体会到了梦似乎没有那么遥远,演员是那么近那么真实地把所有内心的渴望没有节制的发泄。

第三个富有梦幻景象又极具创造力的场景便是空中水舞的部分,观众就像一群来自深海的生物等待晶莹的水幕从天而降,一群舞者像鱼一样自由的在水中游动,就像婴儿在母亲的子宫里那样宁静和纯洁。随着水幕的缓缓下降,最后直到伸出胳膊就能触到真实的水幕和演员的高度。水箱中人们欢乐而又安详,而水箱下的观众则像一群贪婪的生物把世俗和窥探的手伸向了另一个离我们十分久远的世界――那个曾经孕育生命的母体。这一幕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安全感从四周席卷而来,这一刻超我的力量也被无限的激活,肉体与精神之间充盈了一股强大了力量。

整场演出从头到尾都在表现人类集体的梦,是关于现实的梦、未来的梦、儿时的梦,是种种意象与现实之间的重影。然而演出并没有把观众带入到无尽的梦幻的景象当中不能自拔,最终依旧回归到了现实中,但却在现实的基础上更多了一份生命最本真的愿望。最后当所有人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一跃而下在空中飞奔,巨大的纸板漫天飞扬。那一跃的瞬间就是我们所有人心中的梦想,就像打开了所有人的心结,酣畅淋漓的结尾,再也不需要任何纠结与回避,只为在那一刻的享受。

三、梦的消退――重回现实的路径

笔者希望不要把《极限震撼》带入传统的舞蹈或戏剧的评论模式,实际上整场演出更像是一场充满商业味道的行为表演,然而这种商业化的趋势并非是要完全排斥的,实际上整场演出在无限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之间建立起了一条可以通向彼此的路径,在演员与观众之间同样架起了一座现实与虚幻的桥梁。在行为表演中,“有4种方法证明最有创造性和最富成果,1)把表演者和角色的关系颠倒过来;2)突出表现和展示演员个人(的身体);3)强调(表演者)形体的伤害、虚弱、欠缺;4)交叉挑选演员。”①前两种方法在《极限震撼》中运用的恰到好处,演员向观众展现的仅仅是其具有物质性的形体本身所带来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能量间的相互滋养。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三次互动环节,第一次是在演出开始前的阶段,我们已经在第一部分说过了。第二次是在空中舞蹈之后,在演员带领下全场逐渐融入到环境之中,此时更像是彼此相互倾诉的聚会。而最后一次则是在接近尾声之时,从角落里向人群中喷水,这时酒神精神发挥到极致,也把演出推向了更高潮,把热度从观赏对象转移到了观众自身,在精神与肉体的狂欢中戛然而止。

关于《极限震撼》,有人说是一场“室内秀”,也有称作“创意秀”,亦或是舞蹈或戏剧。但无论怎样去划分,当前现行的艺术分类标准无法将其纳入到某一个具体的类别中去,笔者认为《极限震撼》更贴近行为表演,行为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场性,演员的物质性(即作为演员的身体本身而存在而非作为角色)以及气氛营造等因素,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有足够的魔力去吸引更多的群体驻足观看。笔者曾经看过《极限震撼》在美国演出时的录像,其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要远远高于国内的演出,而国内的观众的间离性普遍比较强,很多人抱着猎奇和窥视者的心态,而未把自己真正的融入情境之中,因而错失了很多完美的契合点。

反观整个演出,其成功的地方也正是失败的地方,其成功的商业化模式既可以促进国内的艺术市场走向更加完整有序的营销模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抑制了其走向更加富有内涵的艺术化道路。在现场,数量庞大的观众身体相互的挤在一起,在这种状态下,静心投入的欣赏艺术成为难题。审美距离的缺失导致艺术与现实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分裂状态,没有人再专注于感受演出本身,而是强烈地将自己反复地从虚幻与真实中拖来拖去,作为物质存在的演员也只能被当做符号性的意味在脑海中留下断片的影像。这就使得整个作品的品质被迅速拉低,在离开现场之后,观众的审美就会处于一种被僵化状态。当下的艺术愈发浮躁,“在一个彻彻底底商业化和媒体化的文化里,‘现场’演出成为最后能对媒体和市场进行抵抗的地盘。”②笔者希望“现场”艺术能够再多保留一份单纯的艺术想象的空间给数字化时代奔忙的人群。倘若绚丽的艺术形式走到了极致,是否到了返璞归的时刻就要到了?

注释:

①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著.行为表演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118页.

②艾利卡・费舍尔・李希特著.行为表演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