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感于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感于景观设计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的感觉方式有很多种,然而各种途径彼此相通。而景观是需要通过人的多种感知进行体验的,若要营造耐人寻味,印象深刻的景观则需要运用通感原理进行揣摩。

关键词:感觉;通感;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基于人们的感知而存在,设计无非是借由实物,传达设计意图,希望人们能在使用时得以感知。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与较复杂的知觉。[2]在实践中,感觉和知觉几乎无法分割,它们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知觉对感官刺激的反映并转化为有组织的经验的过程[3]。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人在感知外界时无法将不同的感官信息进行单独分析,在感知过程中各个感官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钱钟书先生也说过:“五官感觉真算得上有无互通,彼此相生了”[4]。

“适宜于五大感官之一的某种刺激引起其它感官的反应”即通感[5]。

1 通感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与作用

在传统园林设计中,不乏利用通感进行立意的优秀设计。苏州拙政园有一“雪香云蔚亭”,周围种植了许多腊梅,每当岁寒之时,腊梅开放,在亭中休憩,花香与瑞雪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狮子林中有“听涛”半亭,微风拂过,树叶簌簌作响,意境清爽。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项目背景与环境的复杂化使得景观意向难以凸。由于视觉的感官优势,设计师常着意于此而忽略其他感官。但视觉也是各种感官中令人有距离感的一种。倘花草树木只可远观,喷泉水景不可“亵玩”,那么人的多种感官便会被层层剥夺,对景观的感受也非常片面。下面举例说明通感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与作用。

1.1 通感与景观元素间的意象消长

人的不同的感官产生的意象均是综合多面的,通感使得人们会见微知著,甚至因此知彼,意象之间也会相互融合,相互助长或是抵消。

佩雷公园位于第五大道,地处商业、办公、酒店集中区的中央,地块狭小,50×100ft;建筑围绕,水平空间三面封闭略显压抑;周围噪声较大。

公园内的核心景观——6m高的水幕墙瀑布,给人清爽,放松的感受,视觉上产生活跃与动态图像,且通过水的透明感,虚化界面,弱化的水平空间的封闭感;听觉上可以排除部分噪音干扰,触觉上有清凉,自由的感触。皂荚树阵,限制向上视线,减少周边建筑的压迫感,同时通过树枝的水平延伸拓展水平视觉宽度,同周围墙上的藤蔓植物、树池内的草本植物一起营造的色泽,质感,柔软的触感和动态的生命意象,消解了周边混凝土封闭的压抑气氛。可移动座椅为白色跟人轻松之感,由金属网制成,增强轻柔、通透、灵活自由之感。

1.2 通感与意象替代

设计中抽象事物给人的意象特征,利用能够形成相似意象的事物进行替代。一叶知秋,以想象替代具象,可以给人以思考的空间和品玩的余地,从而形成高品质的景观作品。

以日本龙安寺的枯山水庭院为例,庭院中元素较为单一,却不显枯燥,反而给人以丰富的思考联想空间。白沙,质轻柔,具有流动感,色泽亦给人空无感。将其耙出水纹图案,更能凸现与水的相似意象。石块,致密,独立,稳定感,配以微小植物,呈现出与海中岛屿的形态,质感特点。白沙与石块两主体意象拼接,加以苔藓等植物的视觉参照,尺度感被扭曲,便诱人产生海中岛的整体联想,在意象上替代了真正的海与岛,同时由于意象转换它的内涵得以丰富。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材料的限制,无法达到感官的直接感受的时候,可以利用其他感官通过诱导人们产生通感,进行意象弥补,这与绘画和文学等作品创作是同一道理。

2 通感在景观设计与艺术创作中的运作异同

在众多艺术创作中,通感都是创作者发挥的着力点。通感更是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在文学创作中被挖掘。如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 状似流水, 又象飞鸿”。长野冬奥会节目手册的设计中,原研哉便利用通感进行设计。他找人研发了一种纸,这种纸压制处理之后能够呈现出冰一样的半透明效果,充分调动人们有关冬季的身体感官记忆,从而达到渲染冬奥会气氛的目的,这种调动人们联觉通感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而相比之下景观设计为实物表达,可以借由多种感官进行表达。相对于符号其给人的感觉的更为直观、强烈、复杂,同时使人接受的更为被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抑制,创作出的作品易被感知,但想要创作出耐人寻味的具有高层次审美的景观作品,却也更有难度。

3 结语

出于通感的设计是一种高于“见山为山,见水为水”的创作方式。意在于充分利用各个感官之间的关联,以及人的知觉思考,进行暗示与诱导,更接近于人感知的本质,因此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设计思考途径。在现代,景观设计随人们的生活一起慢慢走向快餐化,在视觉上也有大量吸引眼球的作品、做法涌现,要在纷纭的作品中拥有独特的意义而存在,就需要设计师运用通感原理反复推敲,从而营造出高层次的耐人品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3 《钱钟书集 七缀集》,钱钟书,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2(6) (责任编辑 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