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敏 人生三级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敏 人生三级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是曾经的服装厂质检员,如今的北京某报刊副总编。人们总说经历的路途越远,处事就越发圆滑。但王敏始终是个有棱角的人,而且她越是成长,棱角便愈发明显。这样的棱角造就她人生3次愤而出离的经验,而这自我否定后的勇敢重生,让她一次次焕发出更美丽夺目的光彩。

长春广州,品味艰辛

她是一个声音让人感觉特别有活力有热情的东北女孩,她说这一切得益于她的母亲,她母亲的声音有一种叫人豁达的魔力。

一提及自己的母亲,王敏便显得很动情。她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其好强的个性和清高的心气却是出了名的,是农村妇女中少见的“主外”型。王敏骨子里那种难以妥协的精神气和永远积极的态度,便是遗传自母亲。前两年王敏的母亲由于严重的类风湿致使身体瘫痪,倔强的母亲并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远在北京工作的王敏,但母亲病发的当晚,王敏却莫名地哭了一个晚上。之后的几天她与母亲通电话,虽然母亲的声音仍然有力,丝毫不带恐惧,但王敏还是感到一丝不对劲,在她的逼问下方才得知了母亲的病情,并将其接到北京疗养。第一次见到发病后的母亲,王敏震惊了――母亲足足瘦了20斤有余!她特别心疼,也特别震惊,印象中永远是保护她的母亲,此刻却是那么虚弱的老人……这种颠覆让她一时无力承担。本来明明是她该给老人安慰的,想不到这时还是老人给予她开导和鼓励,“你去工作,我没事,不用陪我”是母亲在北京疗养期间说的最多的话。

王敏说,母亲打一开始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所以她非常遗憾自己没有读大学。由于想早些为经济拮据的家庭赚些钱,自小读书成绩优异的王敏在初中念完后几经考量,最终还是选择了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1999年,她毕业了,这时有一个读大学的机会摆在她的面前,但和当年一样,她还是放弃了,开始在一家小型服装厂担任质检员。

质检员的工作是非常繁琐而乏味的,而王敏认真的工作态度却总是招致其他员工的不满与谩骂。这矛盾诸多的工作经历却并没有让王敏变得懦弱与圆滑,相反地,她有一种隐隐的优越感,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在别处。

两年后,由于一次和同事的争执,终于让王敏决定离开那家服装厂。她渴望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同学的介绍下,萌生了去广州闯荡的想法。也许出于保护年轻女儿的想法,王敏的父母对此强烈反对。然而这时是任谁也阻止不了她的,她还是去了广州,只是在问同学借了1000元钱,并在火车上整整站了36小时的情况下去的。如今王敏用“看到了人世间最黑暗的一面”来形容她在广州的这段经历,但倔强的她当时仍然坚持不把坏消息带给家里。或许生存环境实在恶劣,到了广州1年后,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突发的卵巢瘤,让她不得不回家治病。

回到长春的她,见到了仿佛老了10多岁的父亲,内心是何等的五味杂陈!她不得不承认这一次她失败了,她愧对自己的父母,她让父母在邻里乡亲们前丢脸了,这些想法在她的脑中挥之不去,甚至让自尊心颇强的她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姑娘,没关系,你没问题的,相信自己。”当母亲那充满积极活力的声音说着这样简单有力的话语,王敏感到了一种否定自我后的涅磐,她重生了。从广州回家乡一星期后,她出门找工作了。那时的她只有24岁。

质检员媒体人,成功跨越

以她当时的工作资历而言,最容易找到的工作当然还是服装质检员,求职心切的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但这一家服装厂其实比她第一份工作的那家要好得多,某种意义上,她算是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然而她时常感到空虚,因为这样的地方,并没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没有人懂得她内心深藏的目标与抱负(当然,她自己也还不明确),她的棱角也并没有被之前的经历磨平一丝一毫。在与偷懒的服装厂工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后,她再一次愤而离开,主动放弃了这份“好工作”。她终于决定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这个行业。

或许是她始终对于读大学抱有一份遗憾的关系,当地一家名叫“大学生创业联盟”的机构吸引了她,而她的成功应聘,便是她人生蜕变的开始。

这其实是一个民间公益机构,除了贫困大学生,也帮助社会各类有困难的人。王敏对于媒体的第一次感触来自于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父亲,他给全国的100个富翁写了信,希望他们能帮帮他的孩子。于是王敏联系了各界媒体,希望利用它们的力量来影响这些富翁。不久后,果然有一个富翁做出了回应,他答应捐赠10万给那个孩子治病,但这些钱不可能直接给到孩子的父亲手里,而是通过某慈善机构进行操作。然而最后,当王敏得知该慈善机构只给了孩子5万捐款,而她所在的民间机构对此完全无能为力的时候,她的内心深深触动了,她发现善良需要能力与资本,善良需要强势。

这一次的经历让王敏意识到了媒体的力量:媒体能吸引民众的关注,这样才会对更多人产生影响。她脑中模糊的想法露出了逐渐清晰的模样――她要成为媒体人!

恰好这时,“大学生创业联盟”的负责人打算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打造自己的网络媒体。她知道机会来了,在她的努力下,她成为了这个网络媒体的负责人。不久之后,她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机会,要去大连访问一个大学教授。虽然是第一次,但她丝毫没有紧张与焦虑,那时的她连采访提纲都没有准备,却能和那位教授如老友般畅聊,“真是特别有感觉,我马上就进入了媒体人的角色。”

2006年初,王敏参加了一个媒体活动,活动期间遇到了一位北京的资深媒体人,虽然接触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王敏身为媒体人的敏锐度赞赏有加。“其实以你的能力,可以到北京发展看看”,即便这只是他的一句客气话,却也是一句改变了王敏人生的客气话。

2006年9月,她怀着满满的期许和一丝不安的忐忑,来到了北京。

小职员副总编,厚积薄发

一开始她在北京的生活是一种煎熬。她只在一家不怎么正规的传媒公司就职,拿着北京最低级别的工资待遇;她住在一间好似“贫民窟”一般的小房子里,狭隘不堪,还有老鼠不时地来串门,这一切,只因房租的低廉――每月300元;她每天上下班都要花费足足4个小时,疲于奔命是最好的形容词。虽然家境并不好,但毕竟是从小被爹妈疼的乖女儿,问她怎能受得起这样的苦,她说这就像爬山一样,你已经爬到了中段,但感觉非常疲累,要是你转头回去,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前半段的力气统统白费,只有继续坚持下去,咬牙忍受下去,才能登顶,所以她只能往前走。

反正租的小房子实在小,那不如多出门转转――抱着这样想法的王敏,遇到了附近修车铺前的北京老大爷,如同每一个北京老大爷一样,他特别热情健谈,几乎附近的人们都会有事没事来和他聊两句,这给王敏带来了京味儿十足的温暖。熟络了以后,有一天王敏谈到了自己糟糕的住房问题,老大爷告诉她,你每天来这儿转一转,我这儿就像个小社会,指不定你就能遇上一个有好房子的好房东。

这位老大爷可谓是王敏生命中最“神奇”的人之一,因为他不仅真的帮助王敏找到了满意的温馨小窝,还让她结识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忘年之交。

这位忘年之交说来有些特别,他是一位中文非常流利的美国老人。在二战之前,他的中国母亲与一个美国人在这里结识并相爱,然而战争打响后,父亲便不得不回国,那时他只是襁褓中的婴孩。母亲带着这个混血的孩子一路颠沛流离,他们虽然度过了艰苦的战争期,但他异于常人的脸庞和毕业于中文系的学识背景让他在时期受到了严重的迫害。结束后,他终于去了美国,那时他已经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第一次回到家乡。王敏最初是被这位老人渊博的考古知识所吸引,而当她得知老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后,她觉得自己被洗礼了。因为她与老人结交的这2年,从未感受到他丝毫的悲苦或自怜,相反地,他总在传递美好的东西和积极乐观的情绪。现在老人已经因病过世了,但王敏说,老人让她完善了自身。

缘于与老人的结识,王敏来到了现在的供职媒体。由于老板的豁达,她觉得这实在是可以肆意发挥的最好舞台,工作后不久,她的出色便让她晋级为主编。然而一次与老板的理念不合而导致的争执,却让她一气之下决定暂时离开。“我从小就向往外面的世界,正好那时给了我一个机会”,虽然听来是有点随性,但王敏的离开其实都有计划,工作安排妥当,行程也制定完毕,她出发了。

身为东北人,她旅行的主要目的地是江南一带,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爱死西塘了。那是一个时间特别特别慢的小镇,而她足足呆了5天。长廊、大红灯笼和可爱的原住居民,让西塘拥有了传说中的3大功能:发呆,疗伤,艳遇。发呆,她发了5天的呆;疗伤,这里满足了她对自由的渴望,让她从浮躁中得以回归;艳遇,她倒是没有,但某晚西塘的小酒吧里,一个女孩因与男友吵架而来到西塘(他俩以前最爱来的地方),想不到过了几个小时,男友居然找来了,俩人最终和好相拥,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到那份温馨甜蜜。

王敏说她的离开是一种自我释放,虽然她总是一个人上路,但那种离开的时刻,却让她最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