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施秉申遗的机遇与大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施秉申遗的机遇与大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施秉白云岩喀斯特的唯一性

:3月6日,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捆绑申报项目之一,获得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受理,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织金洞、格凸河等都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知名度,为什么最终施秉获得了提名?

王 云:“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一个系列申报项目。第一期申报的云南石林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立体喀斯特3个提名地捆绑项目,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希望中国在5年内优选不超过3个最具价值、最能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提名地完成第二期申报工作,实现项目的完整性。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必须满足资源、美学或科学价值,保护完好,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具体来说,美国猛犸洞是世界最长的洞,以溶洞的多、奇、大著称,早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因此织金洞作为洞穴项目难以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唯一性要求,加上其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石漠化和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在省内选点时就被专家否定了。

施秉是贵州白云岩喀斯特最为集中、特点最为突出的地方。第一期“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项目都以石灰岩沉积为主,施秉则以白云岩为主体,而以白云岩为基岩是非常难发育形成高大雄奇的石柱、静谧幽深的峡谷喀斯特的。国际著名喀斯特研究专家保罗·威廉姆斯第一次来考察时,对施秉以白云岩为基岩形成的带状峰丛峡谷喀斯特赞不绝口,认为它完全满足了世界遗产第七条、第八条评价标准。

熊康宁:值得一提的是,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与“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其他提名地及遗产地一起,演示了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演化以及消亡的整个过程。

云南石林是高原喀斯特,代表了喀斯特地貌刚刚形成的状态,是喀斯特的幼年期;重庆武隆的峡谷喀斯特和重庆金佛山高原台地喀斯特,是喀斯特发育的青年期,整个高原受到切割;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和荔波森林喀斯特,分别代表了喀斯特发育壮年期的早期和晚期;广西桂林的塔状喀斯特,是山峰逐渐降低而形成的,代表了喀斯特正走向消亡。

这样,从高到低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遗产系列,反映了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完整、独特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展示了世界上最壮观、多样的喀斯特景观,讲述了二叠纪(距今2.95亿~2.5亿年)以来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故事。

从美学价值看,坡陡谷深的峰从峡谷、绵延起伏的顶部山岚、险峻的脊状山岭与奇特的柱状峰丛,加之完好的植被和终年的云雾缭绕,赋予了施秉丰富和美到极致的喀斯特景观。它因此满足了世界遗产第七条评价标准:“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

同时,它还满足了第八条评价标准:“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峰丛边坡较陡,呈曲线形变化,锥峰之间常见鞍型剖面,极具典型性,是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的模式地。

白云岩通常比石灰岩难溶,而施秉在相对难溶的白云岩基岩上发育出壮观的峰丛峡谷景观,这一现象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所展示的在湿润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在白云岩基础上,峰丛(锥状)喀斯特独特的发育演化过程,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做出了一份独特贡献。

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通常只需满足一条评价标准即可,但施秉白云岩喀斯特不仅满足了第七条和第八条标准,而且还有潜力满足第九条“反映陆地、淡水、海岸、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正在进行的重要的生态和生物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和第十条“包含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显著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的角度看具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因此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

申遗开启全民大考

:申遗对施秉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 云:世界自然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地区优秀自然遗产的承认,是一项世界殊荣。一旦申遗成功,不仅能对施秉宝贵的自然资源进行更好、更有效的保护,而且能迅速提高施秉、黔东南乃至贵州在全球的知名度,搭建起施秉走向世界的平台,同时还能推动施秉加快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施秉下一步打造世界旅游服务城奠定基础。

申遗以来,施秉白云岩喀斯特核心区云台山的游客量翻了一番,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说明保护施秉喀斯特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熊康宁:如果申遗成功,说明施秉白云岩喀斯特的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高度认同。但在施秉申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花更大力气做好保护。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保护不力,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形成的景观极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旅游开发一定要合理,要考虑其承载力,不要仅仅为满足这一代人的需求而进行开发。同时,要使当地老百姓都认同白云岩喀斯特的价值,在保护、开发中要兼顾老百姓利益,并引导他们的行为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申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场对施秉的全民大考,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施秉旅游形象的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是这场大考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王 云:对于施秉来说,我们不仅是为申遗而申遗,而是借申遗的机遇,对施秉从形象到内涵进行一次整体提升。我们制定了《施秉喀斯特提名地保护管理办法》,在提名地周边乡镇设立施秉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卫生整治和污水处理。同时,积极开展气象、水质及环境空气等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通过完善提名地的数字监控系统、步道、停车场、护栏等基础设施,对沿线村庄的758户民居房屋进行风貌整治,全面清除视觉污染,为下一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申遗的过程,不仅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发展那么简单,申遗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过程。通过加强教育、培训,督促乡镇村组加大环境整治,村民以往乱丢垃圾、乱排污水、乱搭乱建等行为习惯得到改变,既提升了村民素质,又打造出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愉快的良好村庄风貌。借申遗之机,群众传统生活方式得到转变,从危房搬进新家,从烧柴做饭转变为用煤用电,产业发展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

当前,我们正依托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提名地的良好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产业转型和群众致富。规划建设的喀斯特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现已启动风貌改造、砂石场治理及道路升级改造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园区功能和配套设施,力争将其打造成一条高端旅游精品线,让世界共享施秉之美。(责任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