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在肝炎退黄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在肝炎退黄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单位:342400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

通讯作者:万满华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肝炎退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90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B和治疗组,比较三组在治疗前后胆红素的下降水平。结果 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的治疗组患者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在肝炎退黄治疗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茵陈; 虎杖; 金钱草; 肝炎; 退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17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1]。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乏力、纳差、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可称之为“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一旦出现黄疸,治疗中“退黄”就成为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尚无可靠的特效方法,常规应用茵桅黄、苦参、腺苷蛋氨酸及中药等促进退黄[2]。笔者采用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等(配合基础护肝)行退黄治疗,并与采用普通中药的对照组A(配合基础护肝)及应用苦参的对照组B(配合基础护肝)进行对照比较,发现治疗组效果显著、突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9月~2009年10月经临床和辅检等确诊为“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住院病例,其中乙肝70例,甲肝10例,丙肝4例,酒精肝6例,共90例。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以下三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9~60岁,平均35岁。其中9例总肝红素(TBIL)≤100 μmol/L,21例TBIL>100 μmol/L。对照组A(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9~65岁,平均36岁。其中8例TBIL≤100 μmol/L,22例TBIL>100 μmol/L。对照B(B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7~60岁,平均39岁。其中10例TBIL≤100 μmol/L,20例TBIL>100 μmol/L。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黄疸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同时应用甘草酸二胺、还原型谷胱甘肽、维生素C等基础护肝药。

1.2.1 治疗组 以中药重用茵陈、虎杖、金钱草方退黄,具体分为以下两种情况选用方剂:(1)TBIL≤100 μmol/L者,中药选基础方一:茵陈30~50 g,虎杖30 g,金钱草30~40 g,茯苓15 g,败酱草30~50 g,板蓝根20 g,丹参15 g。加减方:①热重于湿,可加用生山栀、大黄、丹皮;②湿重于热,可加用焦白术、猪苓、泽泻、炒麦芽、藿香、薏苡仁等;③湿热并重,可加黄连、滑石、大黄;④肝区痛,可加用川楝子、元胡、柴胡等,恶心、呕吐加砂仁、白蔻仁,肝脾肿大加炙鳖甲、鸡内金、夏枯草等,腹胀可加用厚朴、枳壳,以后根据病情加减。(2)TBIL>100 μmol/L患者,中药选基础方二:茵陈50 g,虎杖50 g,金钱草30~60 g,丹参30 g,丹皮15 g,生地15 g,赤芍60~100 g。加减方:热重可加用滑石、大黄,湿重可加用茯苓、白术、薏苡仁等。腹胀可加用莱菔子。便秘加生大黄10 g(后下),以后根据病情加减。

1.2.2 A组 (1)TBIL≤100 μmol/L者,选药为上方中减去茵陈、虎杖、金钱草,余同上方用药。(2)TBIL>100 μmol/L患者,选药为上方中茵陈0~10 g,金钱草0~10 g,虎杖0~10 g,余同上方用药。

1.2.3 B组 予以苦参注射液100 ml静滴,1次/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在退黄速度及1个月时TBIL复查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A、B组,且高黄疸时对比更明显;其次,B组与之疗效更接近些,其优于A组。见表1。三组在改善症状及降转氨酶方面差异相对较小,但亦显示治疗组略优;改善症状方面A组略强于B组,显示中药改善症状之优势;但转氨酶方面B组略优于A组,提示黄疸的消退快速亦有利于转氨酶的下降。见表2、3。治疗组退黄疗效明显,优于A、B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黄疸多责于肝胆脾胃湿热,可因湿与热结,湿与痰结,湿与瘀结,湿与毒相搏等,但以湿热互结为其基本病机。临床上黄疸90%以上以热型为主(只有少数以寒湿等为主而发为阴黄等),而重度黄疸型肝炎患者中更是95%以上以湿热型为主证,因而主张退黄要以清热、去湿为主,并且考虑湿热的转化要有去处,即要有泄利途径,其中从大、小便分消为其主道,故应重利大、小便[3~5],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参 考 文 献

[1] 贺志光.中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3-311.

[2] 彭文伟,李兰娟,等.传染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50.

[3] 江苏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93-1095,1399-1400.

[4] 刘燕玲,黄慧闻.肝胆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3,83.

[5] 陈武山,张银增.肿瘤诊治绝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11.

(收稿日期:201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