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乌孜别克族朋友过诺鲁孜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乌孜别克族朋友过诺鲁孜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3月,应乌孜别克族朋友的邀请,和他们一起欢度诺鲁孜节。

3月21日,恰逢农历的春分,是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

乌孜别克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刺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族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其中一部分商人一直和新疆各族人民保持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后来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乌鲁木齐、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南疆的莎车、叶城等县市,其中70%在北疆,以伊宁市最多,30%在南疆,以莎车最多。

阳历3月22日这天,我们来到一个乌孜别克族人家的小院子,主人叫拜孜拉·赛都拉,小院子共有四间房,小院和房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有廊檐,院子的一侧还有几棵果树,是颇有乌孜别克族风格的民居。客厅的桌子上铺着漂亮的桌布,上面摆满了馕、面包、撒子、奶油、果酱、水果糖和杏干、核桃、红枣等,真是五颜六色,丰富多彩。

女主人艾米娜·穆哈买提听说来了客人,给我们倒上了奶茶,又急忙到厨房给我们做了阿勒瓦,一种用面、油、糖做的糊糊,味香甜,这种甜蜜的食品寓意着美好的祝福。我们深领主人的盛情,也向主人表示节日的祝贺。

主人拜孜拉·赛都拉今年62岁,虎背熊腰,浓眉大眼,长得十分结实,头发花白,现在看起来也是美男子。他告诉我,他从小喜欢体育,后来到北京上了体育学院,毕业后当了体育教练,现在已退休。他说,他有三个女儿,都是大学生。“你们这里的乌孜别克族大学生多吗?”我问。

他说,历史上乌孜别克族经商的多,现在读书的多,有很多乌孜别克族家庭的子女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

不一会儿,院子里来了许多客人,有男有女,有人还带着都塔尔、手鼓等乐器,客人和主人相互拜节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歌舞晚会开始了,他们唱起了优美的乌孜别克族民歌《堂夏玛勒》,老的少的都跳了起来。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乎人人都会跳传统的舞蹈。也许是受节日欢乐气氛的影响,一位名叫塔吉·阿布都拉的乌孜别克族老太太脱掉了外面的大衣,也和大家跳起了舞。她今年74岁了,走路都有点不方便,但是跳起舞来却像一个年轻人,她踏着舞点,挥舞着双臂,身体灵活的转动,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也许是节日叫老人这样高兴。

欢庆诺鲁孜节时,人们要吃一种诺鲁孜饭。诺鲁孜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内容,它是由7种食品做成,主要有小麦、大米、豌豆、绿豆、奶疙瘩、葡萄干和干肉。这些食品必须是去年的,不能要新鲜的,人们吃旧的是为了更好的吃新鲜的。据说在乌孜别克族的诺鲁孜饭里还要放一种叫苏曼来克麦苗,象征着迎新,在新的一年里夺取丰收。大家在一起吃诺鲁孜饭,相互祝福节日,相互勉励,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这一天,乌孜别克族人们还要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的传统聚会,这种聚会在农村尤为盛行。全村的男女老幼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架着数口锅灶,有专人精心熬制一种以青麦苗为主要原料的称作苏麦莱克的甜粥食品。傍晚,人们一边熬粥,一边弹起弹拨尔、都塔尔,打起手鼓,在急促激烈的鼓乐声中,青年男女争先上场,跳起欢乐的民族舞蹈。琴声、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夜空,直到次日清晨。

这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将熬好的甜粥分盛给大家,乌孜别克族人将苏麦莱克视为最珍贵的食物,不敢随意抛弃。据说,这种习俗源于纪念本民族从事农业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