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2岁女孩给妈妈下药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2岁女孩给妈妈下药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菁菁5岁时父母离异,她与妈妈相依为命。可是近几个月来,12岁的她经常偷偷地往妈妈的饭菜里下药,导致妈妈得了胃炎。“妈妈的心情一直很差,总说要不是我,她现在就不会这么累。她明明很在意我,但是又讨厌看到我。”菁菁告诉医生,她想起以前妈妈生病时的情形,“总喜欢把我搂在怀里,还说以后只能依靠我了。”因此,菁菁萌生了这样的念头:让妈妈不舒服,这样她才知道,我是她身边最重要的人。

最近,媒体曝出这则新闻后,读者无不感到心酸。一个12岁的女孩,居然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手段对待母亲,而她的本意居然是怕被母亲抛弃。她奇怪的心理逻辑是怎么萌发的?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到底有多大不同?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注意些什么?

女儿的行为让她无法理解

一位妈妈带着12岁的女儿菁菁,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向心理医生求助。原来,近几个月,妈妈发现女儿竟然经常偷偷地往她的饭菜里下药,导致她常常头晕、胃疼,女儿的行为让她无论如何也不理解。

菁菁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5岁那年父母离婚,此后她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最近,菁菁妈经常感觉头晕、胃疼、想吐,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患上了浅表性胃炎。菁菁妈当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以为自己一直爱吃辣才导致了胃炎。几天前,菁菁妈无意中亲眼看到女儿竟然在厨房里偷偷地把几粒胶囊拧开,把药粉拌在只有她吃的辣菜中。当时,菁菁妈震惊了。“女儿不吃辣,只有我吃。”菁菁妈说,还有几次,她也看到菁菁趁她进厨房端菜的时候,把药放进只有她吃的辣菜里,再把空胶囊壳藏起来。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菁菁妈百思不得其解。心理医生在跟菁菁交流时,菁菁说妈妈最近总跟她说,她马上要上中学了,花销会很大。而爸爸几个月前说,以后不给抚养费了,所以妈妈最近压力很大。“妈妈说要不是我,她现在就不会这么累了,我怕妈妈不要我。以前,妈妈生病的时候,总会抱着我,说她只能依靠我了。”

为了达到目的,菁菁尝试过好几种不同的药,但是她发现家里的感冒药、消炎药“效果”都不明显,只有一种药最好用。于是,她便把买早饭的钱省下来,攒够了就去药店买这种药。

“因为妈妈生病了就只能依靠我,就不会离开我了,所以我想让她不舒服,让她生病,这样我就可以照顾她了。”12岁的菁菁这样说。

以病态的方式寻找爱

心理医生何日辉认为,菁菁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孩子的情感里,妈妈是她唯一获得安全感和爱的来源,这种单亲环境也使母女心理上很亲密,但是越是亲密的关系,内心越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几个月前,她爸爸突然打电话来说再婚以后生的儿子现在到了上学的年纪,开销大了不少,以后就不承担菁菁的抚养费了。”菁菁妈的内心很煎熬,女儿马上要上初中了,她在超市里工作,薪水不高。一想到各种花钱的地方,她就心烦,所以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

孩子长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安全感逐渐消失,并发展出心理问题。通常,有此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有三个特征:首先,只针对自己最在意的人;其次,实质上并无恶意;再次,经常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想要的爱。

针对此类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回馈,用愉悦平静的心态慢慢抚慰孩子不安的情绪,别让成年人生活中暂时的烦恼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

菁菁敞开心扉后,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很爱你,但是太害怕你不要我。”其实,菁菁之所以这样做,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菁菁妈身上。菁菁妈经常对女儿抱怨,跟孩子的交流大多是负面情绪。

据菁菁妈说,之前菁菁调皮,在饭菜里放牙膏还有一些脏东西被发现后,她每次做饭便把菁菁关在房间里,生怕她出来捣乱,并且跟亲戚朋友到处说小孩的行为,害得亲戚朋友不敢来家里,怕吃到脏东西。这样,一来令菁菁产生了逆反心理,二来这对母女成为彼此生活中的唯一,生活环境越来越单一。

面对菁菁母女的问题,医生建议:首先,妈妈一定不要责怪孩子,成年人有压力有负面情绪,要学会自己处理和化解,不能把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其次,妈妈要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母女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妨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则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育。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和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单亲家庭的孩子出问题的的确较多,基于以下几种原因和心理。

1.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如别人。于是,对周围的人心怀戒备,甚至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

2.自卑

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无法理解父母离婚的苦衷,特别是看到同伴与父母亲亲热热地玩耍、嬉戏,孩子最容易联想到自己,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心理。

3.自责

单亲家庭的子女通常都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学习、生活中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心理失去平衡。

4.焦虑

单亲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的交往普遍缺乏信心,他们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在众人面前容易感到不安,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一旦被人说了什么就难以释怀,特别不开心,在人际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5.抑郁

感情的破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父母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这样长期的精神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很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稍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摩擦反应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大。

6.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

7.逆反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嘴、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监护者教养方式失当

夫妻离散,给当事人不同程度地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就容易走向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

离婚后,相当多的母亲或者父亲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恨铁不成钢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孩子。

另外,单身母(父)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严教剥夺了孩子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心理。

2.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母(父)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往往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有的家长沉湎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缺少对孩子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怒气发泄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

还有一部分父母重组家庭后,害怕孩子影响新家的和谐,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很容易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3.监护者心怀内疚,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有负罪感,无原则地一味满足、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中长大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力差、冲动等问题。

4.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母(父)亲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到他人的欺侮。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社会交往能力很差,不懂得怎样与人打交道。

我们相信,离婚对有些当事人来说,并不是坏的选择。当离婚已成既定事实,请父母们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避免错误的教养方式,和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开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