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手思考的小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手思考的小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又是一年春天展览季,在看惯了熙熙攘攘的展览后,很多人都会忍不住要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最初的意图是什么?”如今,这个对当代艺术的诘问呈现为策展人蒋岳红在筹备“图画手工”展过程中所倾注的思考:“‘图画手工’是一个源起,我们今天当然需要带给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以更多新的思考和可能性,但是我们是不是更需要回归至最初触动我们心灵的那个点?我们是不是要问一问自己,最初打动我们的是什么?”近期“玩+意”图画手工第五回展在偏锋新艺术空间开幕,又一次引发了艺术圈内的思考和争论,一方面 “图画手工” 里所包含的概念因为展览的日渐成熟而显得面目越发清晰,另一方面却又因其所具有的多元化的属性而带给展览以开放的特质。“图画手工”身上所带有的文化多元性,既来自于时代氛围的影响与催化,也来自于对记忆来源不断地反溯。

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常常热闹非凡,展览、画廊、媒体各路人马配合各种仓促的策展、捧星,这些发生在艺术圈内的种种怪相怎么看都像是“圈钱就跑”的心理在作祟。反观两年一回的“图画手工”展览,自2006年发起以来,持续并且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2013年展览更是在延续“用手思考”的理念的基础上,集合戴亮、郭辉、韩五洲、梁硕、卢征远、仇晓飞、秦观伟、 史昊鹏、史金淞、 王俊艺等十位艺术家,以“玩+意”切题,用全新创作的十一件作品继续探索这种思考所能达到的深度。艺术家们选择身边最容易得到的材料,用最松弛的心态创作,在这些看起来似乎充满了日常性,完成度也不那么高的作品里,掩藏着一个开放的空间等待观者的破解、加入与共同创造。

图画手工:触碰历史意图

“图画手工”既是先锋的,又是复古的。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于“图画手工”的名字来源于1906年,两江师范学院在20世纪初期创立的图画手工科。这门科目的开设,好比掀起了一场在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内发生的启蒙运动。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就会发现以“图画手工”命名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正如策展人蒋岳红所言:“这个课程曾经发生过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影响至今,那么隐藏在‘图画手工’这个名字背后真正的意义在哪里?这是我试图透过这个展览想要触碰的。”

过去的那个时代与今天的中国之间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长河,今天的中国艺术家们在河的这一边继续后来的建造。“历史的隔阂”,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社会无法回避的伤口。因此,在今天“世界”飞速的“建造”中,任何试图停下脚步,回望与寻找记忆来源的行为,都显得越发严肃与珍贵。

艺术家韩五洲在展出的作品《十年》中,将自己整个家庭十年间所消耗掉的药品的包装盒展示出来,这看似是一个日常之中的体验,却提示我们重新思考,在每一个十年、二十年中我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存在于作品中的反思精神,提醒我们去注意艺术创作实践中日渐被模糊掉的实质。

用手去思考:回归最初原点

“图画手工”在诞生伊始,就被视作一个开放并且能够不断扩展的空间,这其中蕴含着某种生机,某种能够不断生长不断完善,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原点”,这使得“图画手工”在今天,和今天的思维,当下的语境,包括对未来的探索发生一个如此自然的碰撞,它依然延续着这门学科在中国创立之初就带有的启蒙意义。展览策展人蒋岳红如此解释道:“每一个艺术家也许都是从第一幅涂鸦,捏的第一个泥巴,从买的第一件画具开始一辈子要做的事情的。我们就是这样从‘画’和‘做’开始。在我们‘做’的第一件作品里,涌动着我们最个人化的情感流露。享受过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同样,对我们心灵的触动也显得那么有力。”在作品《闭上一只眼》中,史金淞将自己小时候独自在家的经历融入其中――闭上一只眼睛在镜子上画自己的自画像。而作品的最妙之处,正在于观者能够在现场,通过“做”闭上一只眼画自己这个行为,体会到的艺术家的独特思考。

“从画和做开始”――这个听起来抽象的展览主题表达,成为“图画手工”这个概念所蕴含的众多方向和可能性中一个被保留的枝桠,并且被扩充和发展为一个更为清晰的理念――用手去思考。“用手去思考”,就像是慢慢地塑造出在我们脑海中呈现的最初的那些想法,那些潜藏着的,尚未经过提取,不容易被抓住,离“手”最近,却又转瞬即逝的流露。这些自然发生的可能性,与我们的“手”相关所能够产生的丰富性,暗含着策展人蒋岳红对展览的期待,同样也被倾注进她对“图画手工”长久以来的思考:“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那个点,和在成长过程中决定砍下的那根枝。如果说图画手工是艺术最初的起点,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来重新定义它?而这种定义一定是能够不断丰富和继续生长的,一定不是那个确定的定义,而应该不断有新的可能性。在策展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告诫自己,要回到最初的点,一点一点去做。”

“玩+意”:放开去游戏

2013年“图画手工”第五回展,“玩+意”概念的提出,即来源于对“用手去思考”这个主题的延续与深化。当代艺术发展至今,一个艺术家做一次纯粹的表达似乎已不再能满足于艺术心理与视觉冲击的双重要求。艺术家、观众、策展人仿佛突然变得无所适从于面对一个最简单的状态。这个时代似乎上瘾了,我们要的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更为刺激的,带给我们的心脏重重一击。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境遇。

而我们在“玩+意”中所看见的正相反,展览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试图唤醒我们最初的记忆。艺术家郭辉透过对细竹条这种材料的再创作,将一件极其日常的生活用品“笤帚”,编织成一件脱离功能,而具有独特美感的艺术品。郭辉的再创作,唤起了观者记忆中期待每一堂手工课的心情:小时候我们都干过手工活,用好多废弃的材料又剪又贴,花上好长时间做一把罐子、一个电话机,创作的过程就像一次放开了的游戏,期间倾注了我们无穷的乐趣与无数次的惊喜。

“我们希望艺术家的作品里能够流露出‘玩+意’的心态。‘玩’的心态,永远像我们想起捏第一个泥巴时的那种激动人心,你的手在,心就在,创作的过程成为一次放开的投入。而‘意’在于你要有所表达,有所言说,那么是否能够尽量避免那些无意义的部分?在这个展览中,面对这样的主题,我希望能够看到艺术家显示出来他们对分寸的拿捏和把控。”为了避免过多展览中“过度创作”所带来的材料和精力的“浪费”,我们更期待策展人蒋岳红所讲的创作状态――“希望你消耗的东西是值得消耗的”。(编辑: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