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综合疗法治疗踝部骨折42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综合疗法治疗踝部骨折42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34-01

【关键词】 踝部骨折 综合疗法

踝部骨折是伤科常见病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固定历来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必要的静止固定,特别是小夹板等推广运用,对促进骨折的愈合和纠正骨折畸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笔者自1998年~2004年,对踝部骨折采用中医续筋接骨之手法和外敷药膏固定等动静结合治疗,对血肿的消退,骨折的愈合、肌肉的萎缩、关节的僵硬均取得了防治的良好效果。现就42例临床分析及治疗结果加以小结,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3岁,其中21~20岁3例,31~40岁7例,41~50岁9例,51~60岁17例,61~73岁6例,踝部骨折呈内外踝同时骨折5例,单踝骨折37例,(其中内踝骨11例,外踝骨折26例);骨折类型:呈外翻型14例,内翻型28例;骨折程度:呈I度骨折30例,Ⅱ度骨折2例,其中合并距骨向外侧半脱位者2例,向内侧半脱位者5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者7例;骨折时间;最短者30分钟,最长者5天。

1.2 治疗方法

1.2.1 整复脱位 凡有内踝或外踝骨折的患者,笔者都采用中医手法加以整复。首先令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医者站于患足后面,一手握紧患足跟部,并用拇指顶住内踝或外踝前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足足背(取中立位),徐徐用力向后作拔伸牵拉约3~5分钟,一般均能在此过程中听到“格嗒”一声,此即为距骨半脱位已得到恢复。再徐徐放松牵拉之手,另一手仍握住踝部及用拇指顶住骨折远端。

1.2.2 整复骨折 以左踝部内翻而致腓骨下端骨折为例。在上法的基础上,首先用左手循腓骨下1/3,渐渐向远端理筋3~4次,然后用右手捺住骨折远端,左手握住小腿下1/3,两手一并用力作纵向挤压(此时有明显的断端骨磨擦感),使骨折断端互相嵌入,以无异常活动为度。骨折整复后的前3天内禁止心脏作一切活动,1周内禁止下地行走活动,1周后由医生指导下作患足屈及背屈功能锻炼,14天后开始下地行走及下蹲锻炼。

1.2.3 外敷治疗 整骨后即用自制“新伤膏”外敷治疗,每2天换药1次,共敷3周。

1.2.4 内服中药 依据伤科传统划分分期辨证论冶。早期投以桃红四物汤为主,中期投以续骨活血汤为主,晚期投以补肾健腰冲剂(本院方)或八珍汤等调治。

1.2.5 熏洗治疗 依病情改外敷为薰洗(协定处方―伤科外洗1号),巩固疗效3周。

2 治疗结果

本文参照文献并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恢复程度,从而确定其疗效标准。

优:在3周内青紫、肿胀全部消退,骨折处无疼痛,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下蹲活动自如,正常工作者34例(其中内外踝同时骨折者2例,内踝骨折8例,外踝骨折24例,合并距骨半脱位6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3例),占81%。

良:在3周内青紫、肿胀全部消退,骨折处无明显疼痛,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下蹲活动尚可(常下蹲自如,但站起时需依靠),行走500米以上无疼痛,6周内能基本恢复参加工作者7例(其中内外踝同时骨折者2例,内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2例,合并距骨半脱位1例,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3例),占16.6%。

差:3周内青紫、肿胀全部消退,骨折处尚有隐隐作痛,关节功能一般尚可,下蹲活动不便,行走500米以上疼痛,6周内不能恢复正常工作者1例,占2.3%。

3 讨论

3.1 笔者在本文中始终贯穿了动与静的治疗方案。实践证明,早期(1~3天内)应以绝对静止为好,(4~7天内)以相对静止为利(即在静止中作足背屈和屈活动)。中期(8~1天内)在相对静止的基础上作不负重下地行走,(11~14天内)作适当下地负重行走,但行走时必须足踏平,经过适度锻炼,对日后的关节、韧带僵硬、血管及肌肉的弹性和萎缩都有防治作用,由此而加速骨折段端的骨痂生长、炎性渗出的吸收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后期(15~21天内)在适度檄炼的基础上着重作行走、跨步、下蹲等功能锻炼。本组病例一贯实施该治疗原则,无1例出现水肿等血管回流不畅性后遗症,且大多于六周左右恢复正常工作。

3.2 踝关节是人体重要关节之一,该关节的损伤远比其他关节为多,而且损伤程度一般也较严重。本文笔者均采用中医手法整复、中医药膏外敷固定及中药内服治疗,使断者相嵌,脱者回穴,离者再合。即使对于没有发生脱位者,经笔者整复脱位之手法,也有利于“出槽”之筋得以回归。所以,正确整复踝部骨折、关节脱位及分离,是修复踝部功能和减少踝部后遗症的极其重要手法之一。本组42例患者,采用该手法整复治疗,无1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及踝穴增宽等畸形愈合,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实施本手法时定要做到手法熟练轻巧,动作灵活连贯,切忌采用暴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