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须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上广泛流行蓄须,现在多数男人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其中固有时代风尚转移因素,更在于剃须工具进步之影响。
男人有口好胡须,就像公鸡头上有头漂亮的鸡冠,煞是威武。公鸡的鸡冠一定是母鸡喜欢的,男人的胡须是否吸引女人?这项研究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没有公论。在历史上,广泛流行的是蓄须,现在,多数男人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觉得这样精神。其中固然有时代风尚转移的因素,还有剃须工具进步的因素。石器时代,人们只好把胡子铺在石头上,用另一块锐石割断。后来的修面剃刀,常常刮破皮肤,血流满面。20世纪初,出现了安全简便的专门剃须工具――保安剃刀。剃须变得方便,于是多数人就剃须了。我们觉得,胡须不是必不可少的。
剃须不方便的时代,人们可不是这样想的。胡须一向被认为显示了权威、勇气。在伊斯兰世界,男人们总是蓄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都留着长长的胡须。基督的形象,早先是一个下巴光光的年轻人,大约到了6世纪,忍不住也追赶尘世的时髦,开始长出胡子。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则带上假胡子,显示她的王权一点儿也不比男国王们来得含糊。在《抢劫库利的母牛》这篇故事里,骄傲的爱尔兰战士拒绝和阿尔斯特的英雄库丘林作战,因为他没有胡子,库丘林只好用野草做了个假须套。没有胡子,处处矮人半截。
中国人天生不大长胡子,然而在戏台上,古代的豪杰都是美髯公。关羽张飞不说,书生诸葛亮也是一口长胡须。诗人谢灵运的胡须十分漂亮,长至过膝,临刑前,他把须割下来,施舍给了南海祗垣寺维摩诘像作胡须。
我读古书,觉得死于非命的美髯公们多了一重麻烦,他们得为一口好胡须的着落操心。汉代的温序,被隗嚣的部将杀害,临死前衔须于口,说是“无令须污土”;刘聪杀曹光,曹光要刽子手取张席子来,也是为了不让胡须沦落尘泥。他们合得丢掉脑袋,却不肯让胡须稍微受到点儿委屈,真是匪夷所思。美髯有时会给主人带来好运,至少汉朝廷给吴良封官,是明目张胆以胡须选拔人才的,诏曰:“前见良头须皎然,衣冠甚伟,求贤助国,宰相之职,今以良为义郎。”这不是好传统,唐太宗就把它废了。他在行宫拜李纬为民部尚书,又很不放心,就问从京城来的人,留守京都的房玄龄对此反应如何?来人说:只听到房玄龄称赞李纬“大好髭须”,别无他语。唐太宗不想效法汉人,改李纬为洛州刺史。
胡须显出男性气概。《宋书》记载,山阴公主看中了大胡子储彦回,调戏道:“君髭须如戟,何无丈夫意?”可见古人便明白胡须和性激素相关的道理。儿童、女子和太监都没有胡须。
南朝的徐陵一向眼高于顶,瞧不起人,他对门徒说,江北只有一个李庶还值得说几句话。这个李庶正好没有胡须,被人称为天阉。连没有眉毛的崔谌都笑话他:“我来教你如何种须,先用锥子扎洞,再马尾。”李庶反唇相讥:“你先艺眉有效,再来树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