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好莱坞电影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好莱坞电影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Stoker

《斯托克》

导演:朴赞郁(韩国)

主演:米娅・华希科沃斯卡(Mia Wasikowska)(澳大利 亚)、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英国)

编剧:温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美国)

类型:剧情/悬疑/惊悚

分级:R

成本:1200万美元

出品方:福克斯探照灯

韩国演员在好莱坞的闯荡路途

早在2000年左右,韩国电影便以制作精良,人物性格鲜明等特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也是韩国文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次机会,由于文化原因,韩国演员在好莱坞得到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角色都被类型化,这与中国香港电影在好莱坞的发展路线几乎如出一辙,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等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周润发为例,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周润发以动作明星的身份走红,于是在好莱坞也获得了相应的声誉。我们很清楚周润发的演技,除了动作电影外,他在一系列喜剧电影、爱情电影中表现也十分出色。但当周润发抵达好莱坞后,他的两部电影,1998年的《替身杀手》和1999年的《边缘战士》并未取得成功,单纯地把香港动作电影套上好莱坞的包装外衣是行不通的,这点毋庸置疑。从那之后,周润发在好莱坞的戏路越变越窄,从僧侣到中国海盗,都是典型的亚洲面孔,2007年的《七龙珠》更是惨不忍睹,不提也罢……

最初进入好莱坞视野的韩星也面临着这种尴尬,张东健的《黄沙武士》成为好莱坞的一个笑柄,耗资巨大的同时因其薄弱的故事和不合理的人物设置一败涂地。或许是好莱坞从张东健身上得到了教训,他们经历了这次失败后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能单纯地把演员从文化环境中剪切出来(Ctrl+X),然后重新粘贴至新的文化环境(Ctrl+V),这一Ctrl大法在电影产业中没有任何实践意义。于是我们惊喜地看到了Rain担纲主演的《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以及李秉宪在《特种部队》系列中的表现。

但从本质上来说,Rain、李秉宪和1990年代的周润发并无太大区别,好莱坞挑选亚洲男星的标准就是,(1)拥有超级人气,(2)性感身材和阳光外形,会不会真功夫其实并不重要,好莱坞的职业替身演员多到让人崩溃。编剧轻轻松松写出一个经历万般磨难最终化茧成蝶的武打英雄,往往背负着亲情与爱情的双重纠葛,再为这名主角选择一位演技精湛的西方老戏骨,例如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大功告成,准备开拍。

如果电影的标题足够吸引眼球,预告片血花飞溅,在不需要明星的前提下便能诱惑动作迷拿出钱包购买电影片;若再加上一个亚裔超级巨星,一个好莱坞一线男星,这部电影在全世界圈钱的目标便达成了80%。

虽然韩国明星在好莱坞已然打出一片天,但他们或多或少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Rain至少在两部好莱坞电影中扮演日本人,《忍者刺客》中的演员来自世界各地――韩国、美国、越南、中国,但是他们都扮演日本人。《黄沙武士》中的张东健单名一个字“杨”,他出生在哪个国家,来自于何处,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来说并不重要,一个“杨”字,足以将一切一笔勾销。

韩国导演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好莱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任何一部由好莱坞制造、由非美国人导演的电影都会吸引到市场的注意、大量的投资以及观众的期待,每个人都期望跨国合作能带来创意的火花和本土的支持。好莱坞电影发展的初期就刮起了一阵欧洲潮,19世纪初的奥匈帝国(彼时国家名)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Erich von Stroheim)、德国的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奥地利的弗里茨・朗(Fritz Lang)以及弗雷德・金尼曼(Fred Zinnemann)等等,都在好莱坞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的好莱坞大导演中也不乏来自澳大利亚的巴兹・鲁曼(Baz Luhrmann);中国的李安、吴宇森等等。

今年韩国导演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和韩国演员在好莱坞的闯荡不同,韩国导演此前并未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工地有过多的交集,但2013年是韩国导演在好莱坞集体爆发的一年。在韩国电影圈中数一数二的大导演,例如朴赞郁、金知云、奉俊昊等,已经与好莱坞制片人有过一定程度的接触,但“真刀实枪”地干起来当属2013年,这三位导演各自的第一部英语电影都与观众见面,并且均收获了不俗的评价:朴赞郁的《斯托克》(Stoker)、金知云的《背水一战》(The Last Stand)、奉俊昊的《雪国列车》(Snowpierce)。施瓦辛格卷土重来的《背水一战》已于2013年1月21日在全球公映,《斯托克》的开画时间为2013年3月1日,在电影市场广受关注的《雪国列车》也将很快进行大规模公映,本片中有“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Chris Evans)以及多名奥斯卡级戏骨的加盟。

韩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全世界掀起的“韩流”在韩剧和音乐产业尤为突出,而底蕴深厚的电影产业也慢慢地被全球影迷所接受。朴赞郁、金知云、奉俊昊等顶尖的韩国导演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已经收获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在纽约独立电影圈中颇具口碑,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韩国导演在好莱坞也有着固定的粉丝群体,他们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血腥的表达手法、隐忍的复仇故事成为了他们的标签,他们善于营造气氛,对犯罪、惊悚题材信手拈来。

《斯托克》剧本由《越狱》主演温特沃斯・米勒(Wentworth Miller)操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鲁妮・玛拉(Rooney Mara)、艾米丽・布朗宁(Emily Browning)、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等演员都曾经是英迪亚(India)的扮演候选人。在最早的演员阵容中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是影片中母亲的扮演人,最终由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替代。男主角方面,科林・费斯(Colin Firth)、詹姆斯・弗兰科(James Franco)、乔尔・埃哲顿(Joel Edgerton)和迈克尔・法斯宾德(Michael Fassbender)都曾经是扮演查理(Charlie)的候选人。其实,科林・费斯已经来到了剧组,但是和凯瑞・穆里根一样,他后来又离开了剧组,并被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代替。

Q:这是你的第一部美国电影,和西方演员的合作感觉如何?

A:我觉得演员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演员,他们都是非常敏感的人,他们都很好奇,想知道导演如何评价他们,对他们有什么看法,想要让导演满意,另一方面,他们很开心导演能够听取并且接受他们的意见。我之前和这种类型(敏感型)的演员有过合作,只不过那是在韩国国境线以内;而《斯托克》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他们都是全球著名的巨星。但归根结底,不同国籍的演员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优秀的演员,这并不全归功于他们接受教育的大学、成长环境,而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关注人类的基本情感。

至于好莱坞和韩国的电影工业,对我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拍摄时间太短暂了,我不得不以原来的两倍速度进行拍摄,我只有40天来完成这部电影,甚至都没有附加拍摄的时间。

Q:可否谈谈剧本的创作,你和温特沃斯・米勒的合作如何?

A:我和温特沃斯聊了很久,之后我就开始研究剧本,在前期准备阶段,艾琳・克雷斯达・威尔森(Erin Cressida Wilson)帮了我很多,我们对一些小的细节做了修改。这就好比我们再谈论一种美食,配方是相同的,烹饪过程略有不同,导致食物的口感稍有偏差,可是一旦美食到了胃中就没什么不一样了。

Q:在片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你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格和音乐的选择。

A:导演的工作就是确定视觉风格。至于片中的音乐,有一段是两人在钢琴前四手联弹,在温特沃斯的剧本中,他们弹奏的是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的作品,我把它改成了菲利普・莫里斯・格拉斯(Philip Morris Glass)的钢琴曲,菲利普重新谱曲的作品。

我也会问自己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换一名导演来拍摄温特沃斯的这个故事会有哪些区别。我觉得最终的电影成品一定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我当时选择这个剧本的原因,人物并没有太多的对话,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任何接手这个项目的导演都会把自己的风格代入其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Q:片中有不少关于性符号的暗示,比如你刚才提到的四手联弹钢琴一幕。

A:其实故事中本来没有钢琴那一幕戏,说实话那也不是我的主意。第一次我和菲利普・格拉斯在纽约见面时,我请他帮我谱写一曲“英迪亚和查理”,让两人可以一同演奏。菲利普说,“我想我需要了解一下那是一个什么场景,我才能进行作曲”。然后我说,这是一幕钢琴表演,但实际上又和息相关。然后菲利普说,“我明白了,之前我写过一首钢琴曲叫《四手》,一对夫妻说,我们可以这样弹,也可以那样弹奏,他的意思就是手臂环绕妻子的身体,以便他能够到键盘的另一端”。我觉得菲利普的建议十分有趣,于是我更改了剧本,让查理和英迪亚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爱与被爱中,“性”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钢琴一幕中,性被阶段性地呈现了出来:寂寞的女孩坐在钢琴旁,欣赏她的男子悄悄观察;女孩忽略了男子炙热的目光,独自弹奏;男子厌倦等待决定大胆出击。最初的女孩是害羞的,当她感受到两人的互动时,这种感觉升级为刺激和高潮。这一幕描绘了女孩的满意之情,但当她寻找男子时,却发现他早已消失,无法再次满足她的愿望。

这就是钢琴一幕传达出的男女关系。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Q:《斯托克》和2006年的《机器人之恋》(I’m A Cyborg, But That’s OK)是否有传承关系?这两部电影是否可以称为“女孩成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呢?

A:在我拿到故事剧本之前从未想过我要再拍一部这种主题的电影。也看了不少剧本,但最终选择了《斯托克》,后来我决定把影片的主题和重心放在女孩的成长上,在温特沃斯的剧本中其实体现得并不充分。我有一个女儿,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女孩的成长如此关心。我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很长,逐渐地我想走近女性的内心世界,想了解她们。相对来说探讨女性内心世界的电影并不占多数,这也是我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Q:电影的标题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是否有像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致敬之意?片中有很多元素借鉴了恐怖电影的手法,但总的来说《斯托克》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你认为《斯托克》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A:电影的名字来自于温特沃斯的剧本,我没有更改片名。恐怖片中的一些元素是我有意为之,但我并不想让《斯托克》变成一部吓人的电影,有些观众把它当做恐怖片是因为故事背后的确有可怕之处。关于影片类型,我们的官方定义为:心理惊悚片,不过观众们可以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这还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