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研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一种终身性慢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正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被誉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常需终身治疗,不仅给个人带来痛苦,而且还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患病率在不断的上升,21世纪将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世纪,我国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要比过去20年增加近5倍,2010年可上升到6000万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防治疾病。因此,就要引起我们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和关注。怎样才能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可能降低到最低水平呢?这是我们关注的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控制并发症药物干预生活方式重塑

中国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31-04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ANG Bin1TANG Xiaofu2

【Abstract】diabetes, a lifetim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combined action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y are hailed as ‘the first murder of human health’, for they are becoming the main disease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 health of human.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lways need lifelong treatments, not only they will make the patients suffering, but also they will bring heavy financial burden to the patients as well as our country. With the advancing and developing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mproving of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remodeling of the life-style, the morbidities of these diseases are continuously rising worldwide; therefore the 21th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morbidities of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our country have increased by almost five times in the past 20 years, while in 2010 patients with such diseases will rise to about 60 millions. Facing such flinty conditions,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has enrolled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s the national key diseases for prevention and cure. Therefore, we,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following issues, in order to protect ourselves from these diseases.

【Key words】diabetesglycemic controlcomplicationmedicine interventionlife-style remodeling

1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医称为“消渴”,即消瘦烦渴之意。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而引起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使大量的糖从尿中排出,进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烦渴、消瘦等症状。如长期慢性高血糖可以引起机体多个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的慢障碍、损伤及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糖尿病的类型及发病机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的建议,糖尿病在临床上分为Ⅰ型糖尿病(TYPEⅠDIABETES)和Ⅱ型糖尿病(TYPEⅡ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ABETES)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类型。

2.1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由于Ⅰ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推测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但具体机理不详。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易感染人群为背景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导致患者胰岛素B细胞发生T淋巴细胞介导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的自身免疫炎症,导致B细胞绝大部分破坏、功能丧失,使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大部分丧失。因而这类患者只能靠外源胰岛素才能维持患者血糖的平稳正常。除此之外,还可作胰腺移植或胰岛细胞移植来治疗糖尿病,理论上有望治愈这种糖尿病,具有关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法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在目前尚不能达到理想目标,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未能在根本上去除,即使移植成功,也有可能再次发生Ⅰ型糖尿病,另一方面,移植物引起的免疫排斥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2.2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上中、老年人,其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则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缺陷。

所谓胰岛素抵抗就是对胰岛素的不敏感,与遗传和环境关系密切,在疾病之初,由于胰岛素的抵抗存在,患者的胰岛B细胞不得不分泌多一些的胰岛素来抵消胰岛素抵抗,维持血糖在基本正常范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胰岛素细胞发生了功能的异常,所分泌的胰岛素不是以对抗胰岛素抵抗的存在,血糖就会逐渐升高,直至糖尿病出现。目前已有的各种口服降糖药或通过促进患者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者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或者通过竞争性的抑制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减少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来达到治疗糖尿病、降低血糖的目的。

2.3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所导致的。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分娩,多数患者血糖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妊娠期间如果血糖过高,会对母亲及胎儿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只能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用其口服降糖药可能会给胎儿带来畸形等严重不良影响。

2.4其他特殊型糖尿病:其他特殊型糖尿病包括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胰岛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无诱导、免疫介导伴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症等,由于发病机理的不同,多数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治疗。

3糖尿病并发症对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已被世界列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其有关文献初约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且逐年增加150万余人。目前糖尿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脑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

3.1脑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5倍,是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残废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3.2心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心绞痛较常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发病率增高更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

3.3下肢血管并发症: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3.4肾病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5%,造成尿毒症50%。

3.5神经病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尿失禁、腹泻、便秘及阳痿等。

3.6眼病并发症:发病率高达60%以上,造成失明、白内障达35%。

4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特别是4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是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活动手段,仍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2000余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估计已超过二亿人,每10个成人至少有2个人是高血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400万人,占我国每年死亡病因的55%,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造成沉重的负担,唯有早预防早治疗才是健康之道。

5看你是否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5.1高危人群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等标志的人群。父母、兄弟姐妹或有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

5.240岁以上者,体重指数(即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大于25的肥胖者)。

5.3有高血压、冠心病、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者(有一项以上异常)。

5.4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4Kg以上)。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空腹血糖异常或葡萄糖耐量减低(如餐后2h血糖)、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

6糖尿病前期健康指标界定

6.1正常人的血糖(指的是静脉血浆糖值),空腹时应低于6.1mmol/L。进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应低于7.8mmol/L。如果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进餐后2h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即称为糖尿病前期,属一种中间过渡状态。

6.2糖尿病前期分类

6.2.1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而进餐后2h血糖正常,可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

6.2.2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2h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称为糖耐量受损(IGT)。

6.2.3空腹血糖和进餐后2h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简称IFG+IGT)。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基本相近,2/3-3/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仅表现为进餐后血糖增高,即呈糖耐量受损状态,因此,如果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就容易使多数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漏诊。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者每年有7%-11%会转变成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者的糖尿病年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的6倍。可见,人群中糖尿病前期者的症状大多数表现隐匿,但他们是Ⅰ型糖尿病的主要候补队员。

7糖尿病监测

7.1尿糖尿糖的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序上可以反应血糖的变化,其方法具有无痛苦,简便、经济、易操作等优点。但它只是一种定性检测手段,不能准确反映某时某刻的血糖水平,一般不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检测方法近年来采用尿糖试纸。

7.2血糖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报道研究证实: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与患者的高血糖明显相关,血糖越高,并发症越多。

7.2.1检验方法快速血糖仪。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创伤性小、用血量小,出结果快的优点。但由于快速血糖仪容易受温度、采血方法、采血量等因素的影响,不适合病人家中自测,比在医院抽静脉血的监测结果低。随着科学发展,新型血糖仪正在不断诞生。有些血糖仪具有自动调整功能,测定结果更为准确。

7.2.2检测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按照以下原则:(1)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如正在采用饮食运动疗法或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则每1-2周测定一次(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最好是测定三餐后血糖);采用胰岛素治疗法者至少3-7天测定一次空腹和三餐后血糖。(2)治疗达标者,可以适当减少血糖监测频率,但至少每月应测定一次。在检测过程中,如以往达标且病情稳定者,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必须尽快找出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如进餐过多,药物漏服,运动量减少等,并请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血糖再次控制不理想,还需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7.3血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压并呈,极大增加了冠心病、卒中的危险性,故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最好在家中备一个袖珍电子血压测定仪,若原来无高血压,则应每月测定一次;若原来有高血压,则需每天坚持测量一次(最好早晨起床后)。此外,每次去医院应该测量血压。若血压控制不佳,请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由于部分降血压药物需经一定时间才能起效,故需多观察血压时间长些在调整方案。

7.4体重肥胖可导致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故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方法之一。

7.5定期去医院检测的项目

7.5.1血糖让医生了解患者近阶段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检测2-3个月整体血糖水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不受进食的影响,正常值为3.2%-6.2%,测定糖化血清蛋白了解近2-3周的整体血糖水平。该指标不受进食影响,正常值为1.65-2.15mmol/L。一般2-3周测定一次。

7.5.2血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代谢紊乱,从而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故糖尿病患者必须经常检测血脂。Ⅰ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多表现为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高密度脂量蛋白的降低、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以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坚持每3-4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如轻度异常进行控制饮食;若重度异常,则应于降脂治疗。血脂转为正常后仍坚持每年检查1-2次。

8如何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8.1生活方式重塑研究发现,要防止糖尿病前向Ⅱ型糖尿病转变。一些科学家又对IGT者进行了3年左右持续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使他们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程序降低到60%左右,如用药物干预,可使IGT者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程序降低25%-30%。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总的趋势是体力活动减少,摄入食物尤其是高热量食物的量的增加,结果导致体内脂肪积聚,体重增加,这是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就必须抓住糖尿病的前期这个契机,在糖尿病的前期进行“拦截”,即时对糖尿病前期者进行生活方式重塑。生活方式重塑主要包括调整日常饮食结构加强体力活动两方面,概括起来要注意以下四点。

8.1.1超重或肥胖者要适当减少每日摄入食物的总量使体重比原来降低5%以上。应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方案。

8.1.2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无论原来有无超重或肥胖,在糖尿病前期应该减少高热量食物(如油脂类食物等)的摄入,防治体内脂肪积聚过多。

8.1.3平时要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粗粮、豆类等。

8.1.4经常参加各项体力活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8.2生活方式重塑成功与否关键要注意的几点

8.2.1对自己充满信心认识到生活方式重塑可以阻断糖尿病的发展。

8.2.2生活方式重塑的具体措施必须进行有关的健康检查后患者与医生共同讨论商定,方案必须适合个人和切实可行,在施行中应根据情况变化不断修正。

8.2.3生活方式重塑要持之以恒同时经常与医生取得联系。定期去医院就诊,定期随访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如血压、血脂、心血管病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判断生活方式重塑的效果,修改方案的依据。

8.3糖尿病前期药物干预当生活方式重塑方案不理想时,才考虑加用药物干预。目前证实,对糖尿病前期能起到有效干预作用的药物有α糖苷酸抑制剂(拜糖平)、双胍类(二甲双胍)及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赛尼可)、降糖通脉片(21种中药组成)四种。糖尿病前期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及选择何种药物均应由医生决定。

9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关注的问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大血管病变等,这些因素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失明、尿毒症、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在确定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相应的项目检查。在第一次检查结果正常者以每年复查一次以下项目。

9.1视网膜包括视力眼底镜检查。

9.2肾脏病变首先检查尿常规,如果尿常规化验显示蛋白阴性者,还应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如24h尿微量白蛋白或随意尿的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有时还可检查肌酐清除率和血清生化(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等)。一般2-3个月测定一次。

9.3神经病变患者平时注意自己有无四肢麻木、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蚂蚁在皮肤上爬行感、烧灼感等),如有上述症状应去医院做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

9.4糖尿病足患者应每天检查足一次,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感觉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9.5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患者平时应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心慌、一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走路后下肢疼痛加重等异常。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去医院根据病情做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心脏超声、血管B超、心肌同位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以进一步明确情况。

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近20年来,国内外对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广泛研究表明,是可防可治的。而要达到预防,降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广泛地开展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真正“元凶”。糖尿病并发症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脏器,对微小血管的损伤会导致失明。肾衰竭和截肢,大血管病变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及中风,接近75%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约90%为Ⅱ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病程超过5年甚至10年,80%的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上,如果能把并发症的发病时间延缓,减少或者晚出现,会给糖尿病患者及家人减少许多负担。所以Ⅱ型糖尿病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长期目标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避免糖尿病并发症对生活质量及寿命带来的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及早地采取生活方式重塑及药物干预,为了远离“糖尿病”就是要大力进行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认识和防止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少吃热量高的食物,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饮酒等;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型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精神上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防止或延缓可致残的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阻抑糖尿病这个病魔,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

参考文献

[1]杨容唐孝富。论糖尿病前期控制的思考[B]。中国健康月刊,2009,8(8):8-9.

[2]唐孝富。论糖尿病前期控制进行拦截与健康教育。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汇编”,2009.10:35-38.